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信息产业经济论文

生态工业共生网络中利益相关者的实证探讨

2015-07-15 10: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 引言
  生态工业共生网络(Eco-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EISN)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环境条件约束和政府协调引导,各类企业(供应型、生产型、消费型和分解型)、政府、中介、金融和科研机构等基于资源再利用、设施与信息共享、资本有效运作及人才与技术合作等,以实现各成员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形成的经济网络组织。EISN中各成员间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物质、能源、信息、设施和环保等方面的联系和基于信任、声誉、品牌、友谊和契约等形成的互利竞合关系,成员间利益关系的协调是维持EISN可持续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为此,EISN中网络结构分析及利益相关者的类型界定是研究生态工业共生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虽有大量文献涉及EISN,囊括了其形成、演化机制及网络稳定性等,但网络稳定性研究仍局限于其内部结构或外部影响因素,网络成员的整体结构关系和利益关系方面研究较少。王兆华从关系风险、结构风险及文化与地域角度分析了EISN的稳定性,并基于费用交易理论分析了EISN中不同企业间有利益关系,但没有明确各利益相关者间的主次关系;袁增伟运用企业环境责任市场化理论对EISN中各成员环境利益进行了研究;石磊研究了EISN的网络复杂性,为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杨瑞龙研究国有企业不合理结构及政府所起的作用;李维安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信用及其利益相关者的治理进行了研究;王永明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关系模型,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三者间关系模型。
  通过文献回顾与分析发现,目前对EISN的研究都是从局部而未从整体进行分析。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EISN,基于生态工业园区中EISN的运作机制,明确EISN中利益相关者的结构关系和主次关系;结合卡伦堡和北九州工业园EISN模式,分析网络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结构关系;再加入政府、大学、银行等因素分析支撑网络中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最终分析出EISN中利益相关者关系和各利益相关者的协调策略,确保EISN可持续发展。
  2 EISN运作机理和结构关系分析
  2.1 EISN运作机理分析
  EISN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利益驱动,EISN的主体是利益相关者,依据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理论,EISN是由于利益驱动而结合在一起的多个利益相关者形成的不可分割的复杂组织。各利益相关者在横向和纵向竞合的过程中不但追求个体的最大利益,而且追求整个网络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EISN的运作过程中,从微观视角对企业责任的分析、从委托代理视角对网络约束机制的分析以及从宏观视角对经济环境的分析都是基于利益相关者间的竞争和合作,若利益相关者间能够维持合理的竞合关系,则整个网络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范式(见图1)是从整体分析出发,分析内外部的运作机制:EISN内部的利益相关者是通过资源的再利用、设施和信息共享及人才与技术合作等关系相关联;而EISN外部利益相关者是通过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经济因素相关联,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市场机制和相关法规政策约束下维持EISN的稳定发展。
  2.2 EISN利益相关者主体界定
  明确EISN中各利益相关者的类型是分析EISN结构关系的基础。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从弗里曼提出后被各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成不同的类型,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如表1所示。

依据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特性,结合克拉克森的紧密性维度和米切尔、伍德评分法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基于以上的分类标准对生态工业共生网络中利益相关者的结构——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
  2.3 EISN利益相关者结构分析
  EISN的稳定性实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的协调,明确EISN中各利益相关者构成及其主次关系是EISN决策的基础。根据EISN的结构关系可将EISN分成两部分,一是中心网络,二是中心网络的支撑网络。再利用Clarkson的紧密性维度将网络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关系结构分析如下:
  (1)外部环境中利益相关者
  将生态城作为中心网络,根据市场环境和利益分配关系分析中心网络的支撑网络得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见图2)。支撑网络中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企业(供给企业和竞争企业)、行政机关(政府、水电部门和质检部门)、银行、大学和周边居民。
  ①核心利益相关者:在支撑网络中起关键作用,对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设立整个网络的运行机制和奖惩制度,制约整个网络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供给企业:主要为网络中企业提供原材料的企业,直接影响中心网络利益投入产出,对整个网络的发展起关键作用;
  水电部门:为生态城中利益主体提供水电动力,并对生态城中企业的耗水电量进行控制,维系着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
  银行:网络的资金输入输出中心,直接影响整个网络的利益。
  ②蛰伏利益相关者:在网络中起比较重要的作用,主要是辅助核心利益相关者发展整个网络。
  竞争企业:与网络中企业拥有相同的业务范围,与中心生态城中企业相互竞争,直接影响利益的分配,对整个网络经济效益影响较大;
  质检部门:对中心生态城中利益主体进行监督和检查,影响着网络的环境效益;
  大学:为网络提供人才输出,同时企业为大学提供实习或实践的机会,但本文研究没有涉及人才的隐形利益。
  ③边缘利益相关者:补充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蛰伏利益相关者所在网络中的空缺,对网络发展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周边居民:维系着周边环境,从生态城中获得经济利益和就业机会,为中心网络创造文化、就业和消费隐形利益,但对网络利益影响较小。
  (2)内部环境中的利益相关者
  基于生态工业园的主体间利益分配和竞合关系影响,建立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通过三种模式分析内部环境中利益相关者关系并界定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如下:
  ①“小循环”模式——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分析各利益主体类型和具备影响网络的优劣势,是整个网络的基本单位,代表每个利益相关者。
  ②“中循环”模式——生态产业链模式,其关系如图3中的小循环。依据生态工业园中某个产业的生态产业链,以由两个核心企业和两个补链企业组成的循环链为研究对象,依据利益分配原则对利益相关者重要性进行分析界定。核心企业对“中循环”的运作起重要作用,界定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补链企业是对循环产业链的补充,对产业链的发展起比较重要的作用,界定为蛰伏利益相关者。
  ③“大循环”模式——生态工业园模式,即图3中核心企业和废物回收企业组成的循环,依据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和竞合关系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核心企业和废物回收企业构成了生态工业园的基本架构,其发展对整个生态工业园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故界定为核心利益相关者。
  其中,核心企业和废物回收企业影响着网络内部的经济、环境利益,起主导作用,故将其界定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而其中的补链企业对EISN内部利益的影响较大,将其界定为蛰伏利益相关者。
  3 相关案例分析
  生态工业园主要有两种模式:自主共生型生态工业园和产业共生型生态工业园。自主共生型生态工业园以丹麦卡伦堡模式为代表,体现了单个产业的生态循环;产业共生型生态工业园以日本北九州模式为代表,体现了多个产业的生态循环。本文以卡伦堡和北九州生态园为例具体分析不同模式下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并界定其利益相关者的类型。其中卡伦堡生态园和北九州生态园发展较为成熟,园区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相对稳定,所以卡伦堡生态园的单个产业网络利益相关者关系和北九州生态园的多个产业网络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分析可为我国生态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分析园区中各利益相关者并为其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合理的发展策略。
  3.1 卡伦堡模式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中各利益相关者形成的EISN如图4所示。对EISN中各成员的利益驱动因素和与之对应的责任分析得出:电厂利用炼油厂的冷却水和剩余燃气发电,其废弃物被炼油厂、石膏板厂、养鱼场、制药厂和水泥厂利用,形成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它是EISN的核心企业,即核心利益相关者。电厂和其他成员均是通过相互间的资源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和废物的处置成本,从而实现成员利润的提高。在该EISN中,电厂为网络中其他成员提供电力,同时其废弃物作为炼油厂、石膏板厂、养鱼场、制药厂和水泥厂的原材料,其他利益相关者为电厂提供原料的同时,依据电厂提供的原料发展本身的经济以实现整个网络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3.2 北九州模式
  根据日本北九州生态园建立北九州模式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见图5),该网络不是局限于卡伦堡生态园的单个产业循环网络,而是多个产业循环构成的共生网络。
  图5展示了家电产业、汽车产业、办公设备产业及塑料产业间的生态循环,其中的废弃物被重新利用,而电力部门也通过利用废弃资源来为整个生态园提供电力。其中,不同产业通过这些共有的材料形成竞合关系,形成了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其中的利益驱动因素是低廉的原料成本和废物处理成本、环境责任及整个网络的发展战略要求。如汽车公司不但要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还得同荧光灯公司、其他电器设备公司、ELV、废塑料回收企业及电力公司保持足够的合作关系,共同使整个网络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优。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驱动因素是环境责任、持续发展、战略同盟和社会利益。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要明确本企业的重要性和为使整个共生网络稳定、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点不同,以上两个模型都没有加入政府、银行和供给企业等外部因素。依据上述分析可知,EISN内部环境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和电力部门;蛰伏利益相关者包括产业链中的补链企业。由于市场政策不同导致利益分配不同,结合我国的市场政策,将电力部门作为外部环境中的利益相关者,在内部环境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基础上,分析以政府、银行、供给企业、竞争企业、质检部门和周边居民组成的外部环境的利益相关者,综合研究EISN中的利益相关者。
  4 EISN利益相关者关系和利益协调策略
  由卡伦堡单产业网络模式和北九州多产业网络模式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可以得出:EISN追求的是环境效益最大化,而网络内部主体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依据利益相关者间的竞合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分析我国生态园中EISN,利用Pajek软件,形成EISN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见图6)。
  影响内部网络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素主要是竞合关系,例如:核心企业之间、核心企业和补链企业之间都存在因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而形成的竞合关系。核心企业在网络中起重要作用,不仅与中心网络中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关系,还与外部支撑网络中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关系,对整个网络的支撑起着关键作用,其环境效益决定着整个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的环境效益。而补链企业作为一个弥补,使得网络中原料分配和利益分配趋于合理。废物回收企业充当了分解者的角色,处理整个网络循环废弃物,是环境效益的重要作用者。
  外部支撑网络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由各利益相关者追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形成。其中政府的利益驱动因素是整个网络稳定、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水电总局的利益驱动因素是低廉的原料成本、较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外部的竞争企业和供给企业对于网络至关重要,保证了整个网络合理竞合和原料及时供给。质检部门追求整个网络的环境效益最优,大学和银行保证了中心网络中利益相关者的人力和资金供给,周边居民的驱动因素则是隐形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
  在保证整个网络环境、社会和经济利益最优的同时,使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达到最大,再结合EISN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图,根据其利益驱动因素得出分析其重要性和维系整个网络稳定所应采取的利益协调策略。驱动因素和利益协调策略分析如表2所示。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EISN的结构及其运作机理分析,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生态工业园中EISN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模型,并对卡伦堡和北九州两个典型生态工业园的EISN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和关系分析。维持生态工业园可持续运行和发展,需协调EISN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并要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在EISN中的位置和作用。本文对EISN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研究结果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可持续运行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价值。随着生态工业园建设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各种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生态工业园中EISN的结构与关系将不断变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各自的作用将相应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缪小青.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系统稳定性研究.广州:暨南大学,2010.
  朱睿.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研究.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
  胡军,张萌.工业共生网络形成的超边际分析.学术交流,2008(5):96-99.
  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王兆华.循环经济:区域产业共生网络—生态产业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3-45.
  袁增伟,毕军.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形成机理及其系统解析框架.生态学报,2007,27(8):3182-3188.
  袁增伟.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网络优化调控研究.南京:南京大学,2004.
  宋雨萌,石磊.工业共生网络的复杂性度量及案例分析.清华大学学报,2008,48(9):61-64.
  杨瑞龙,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中国工业经济,1998(1):38-45.
  李维安,李建标.利益相关者治理与中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信用.经济学,2004,3(2):415-426.
  王永明,李继红.国外社会治理主体关系模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美中公共管理,2007,4(2):78-81.
  Freeman.Strategy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Boston:Pitman,1984.
  Frederick W C.Business and Society,Corporate Strategy,Public Policy,Ethics.Mc Graw-Hill book,1988.
  Charkham J.Keeping Good Company:A Stud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Five Countries.Oxford:Claredon Press,1994.
  Clarkson M.Defining Evaluating and Manag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The Stakeholder Management Model.Research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Policy,1991(1):331-358.
  Clarkson M.A Risk Based Model of Stakeholder Theory: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Toronto Conference on Stakeholder Theory.Centre for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Ethics,1994(1):92-117.
  Wheeler D.Stakeholder Consultation Process for a New Renewable Energy Strategy for Nova Scotia.Final Report to the Government of Nova Scotia,2009.116-263.
  Mitchell Ronald K,Agle Bradley R,Wood Donna J.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m and What Really Count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4):853-886.
  肖鹏程.日本北九州生态城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启示.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27(1):28-3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