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立足市中区产业发展现状、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立足区位优势,深入调整经济结构;坚持开放发展,全方位深化开放合作;坚持协调发展,促进信息产业经济城镇相互融合;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破解瓶颈制约,强化发展要素保障,加快推进全区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实力,为市中区实现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对乐山市市中区来讲,既面临许多重大机遇,也面临不少严峻挑战。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推进全区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实力,为市中区实现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市中区产业的基本现状
2015年,市中区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总量居全市第一位。经济结构得以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8.1:49.7:42.2调整为7:47:46。地方财力显著增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从“十一五”末的4.64亿元提高到11.06亿元,年均增长18.99%。内需拉动坚强有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8%。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841元和12958元。交通建设进一步推进,乐雅高速、乐宜高速、成绵乐高铁、成贵铁路等重点交通项目竣工投运,“大交通”骨架加快成型。城乡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化率由“十一五”末的61.6%提高到69.2%。
(一)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14.8%,旅游业综合收入从2011年的73.3亿元增至183.5亿。嘉州国际商业中心(梅西)、盘龙开元名都大酒店、乌木苑三期、梅花城(乐山王府井购物中心)等一批具有“瞪羚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竣工投运,第三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社会效应日益凸显。以2014年为例,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117.8亿元,同比增长13.3%,总量全市第一、增速全市第二;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7亿元,同比增长10.7%,总量全市第一,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4%,其中大部分为原农业人口,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已成为市中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引擎。
(二)新型工业持续壮大
“十二五”期间,全区第二产业年均增速1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5%,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100家。新型工业持续发展,以2014年为例,全年工业项目完成技改投资43.2亿元,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8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5.7亿元,乐山无线电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被评定为乐山市第一批科技型企业;主园区入园企业增至138户,其中134户已建成投产,园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06.6亿元,增长5.5%。
(三)现代农业稳步提升
201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9.88万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发展,新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实现销售收入27.8亿元,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8个,新发展家庭农场 12个,“三品”基地认证面积所占比重100%,无公害农产品达86个,有机产品(含转换产品)29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面达到73%。项目建设方面,以天人生态农牧科技示范园智能化猪场、悦来乡荔枝湾村特色荔枝种植、继东渔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经营模式等农业创新发展模式为龙头的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二、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明显不优
一是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积极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2015年全区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6:47:46。作为比较,2014年全国第三产业占比为48.2%,成都市为51.0%,杭州市为55.1%。显而易见市中区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市中区作为乐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有着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明显不符。二是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市中区第三产业仍然以餐饮、酒店、零售等低端服务业为主,与第二产业息息相关的金融、法律、管理、培训、研发、设计、贮存、广告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然较为薄弱;第一产业方面,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区省级星级农家乐仅有15家,以生态观光、果蔬采摘等形式为主的乡村旅游业态还不够丰富,缺乏影响力大且具有带头示范效应的项目,一、三产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是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工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而传统制造业又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处于产业分工的较低层次。土主纺织企业多集中在纺纱环节,杨湾铸造企业多集中在生产低端铸件产品,大多企业还处于无自主品牌、无研发中心、无专利产品的“三无”状态,产品结构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处于产品链条的底端,利润、效益都比较低,有的甚至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四是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目前全区共有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2亿元,新兴产业发展虽已初具雏形,但在电子商务方面,全区目前还没有一家符合符合统计条件的电子商务企业;新能源汽车方面,天龙汽车目前虽已取得整车生产资质,但示范带动性还较小;生物医药方面,长征制药二期由于生产成本过高、库存积压过多等原因而处于停产状态;总体来讲,市中区的新兴产业还不具备推动和加速全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和规模。
(二)企业自身转型升级能力不足
一是企业发展观念落后。在管理方式上,市中区家族式企业较多,因企业自身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上滞后,企业创新机制、优秀人才引进与培养受到严重限制,缺乏专业管理团队,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难以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二是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截至目前,市中区还未在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上取得零的突破,缺乏具有支撑性的骨干龙头企业,缺乏引领性、支撑性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区100家规模以上企业,户均年产值仅2亿元左右,上市企业仅2家,在“新三板”挂牌的有4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这些传统的中小企业虽然具有灵活和容易调整的优点,但抗风险能力弱,经不起市场风雨的折腾。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是创新。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发达国家企业十分重视研发投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一般占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市中区企业技改投资总量较小,装备、技术老化问题突出。企业自身研发投入比例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决定了企业只能依靠走低成本扩张之路来维持生计,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三)要素瓶颈制约明显
一是人才匮乏和用工短缺并存。企业普遍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普通工人对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提高,也使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招工难和用工荒的问题。技术工人稳定性差,有的企业反映,技术工人的年流失率达30%左右。二是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凸显。融资难,一方面是受到经济持续下行压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表现为企业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或质押物。融资难导致企业不得已使用的民间借贷利率是数倍高于银行利率,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三是土地要素制约明显。由于市区的特殊体制,主城区范围内市中区项目引进在土地指标、土地规划上受限,也没有处置土地的职能职责,加上征地拆迁群众利益诉求过高等问题,导致部分项目无法落地,制约了市中区项目的引进和建设。
三、对策与思考
针对市中区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四川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乐山“四个定位”,大力实施“依市兴区、率先发展,创新驱动、全面小康”发展战略,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转型升级。
(一)立足区位优势,深入调整经济结构
市中区作为乐山中心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城市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应当主动迎接“高铁时代”,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转、调、创”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三产比重,构建现代服务核心区,推动三次产业由“二三一”结构转向“三二一”结构。一是要发挥优势,做大现代旅游业。区境内有乐山大佛、乌木博物苑等旅游资源,要抢抓机遇,以乐山打造“内陆型国际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充分发挥市中区的旅游集散功能,围绕高铁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业态,加快推进平羌小三峡、苏稽古镇、乐天下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加快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努力形成产城融合、景城一体的全域旅游格局,力争到2020年,全区游客接待量突破2000万人次/年,努力把市中区打造成为休闲旅游度假区。二是要科学布局,提升现代商贸业。
要充分发挥区境内沃尔玛、北京华联、重庆百货等大型商场的商贸功能,在全区范围内建设形成“三中心、五市场、十六街”的商贸功能区。通过旧城改造、完善商业设施等手段,优化老城区商圈,依托城区的扩展,提升商贸流通经营业态,适度拓展城市新商圈;培育发展汽车汽配、家具、建材、农产品、电商仓储五大专业市场,形成兴业品牌,构建“专业化聚集、规模化展开、多功能配套、一站式服务”的现代化专业市场业态;围绕“味道嘉州”“购物嘉州”“文化嘉州”,推动传统商业街区提档升级,加强特色街区规划建设。
三是要提前谋划,培育新兴服务业。坚持“高起点、广覆盖、强功能”的原则,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养老健康服务业这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采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房地产业、现代商贸业、社区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专业化、高品质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
(二)坚持开放发展,全方位深化开放合作
当前,市中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将决定我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引进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是未来市中区产业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一是要“绘好图”,完善产业布局。新常态下,产业发展思路要转变,产业布局也要调整,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认真制定好“十三五”规划,绘制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结合区情特征,产业功能布局定位于“城区中心发展商贸业、东面发展都市农业、西南发展工业、西面发展文旅经济”,即中心城区持续完善现代商贸经济圈,土主片区着力打造都市农业示范带,水口罗汉片区全力服务工业集中区,苏稽片区努力构建环城市休闲旅游度假圈。二是要“引进来”,提升选商水平。
一方面,要筑巢引凤,进一步加强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增强招商引资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突出以企招商、产业招商、集群承接、沿链引进,由“点”向“链”递进、由“引资”向“选资”转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引进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大项目、好项目,吸引资金投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大力引进高端成长型、新兴先导型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三是“走出去”,加强区域协作。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成德绵乐同城发展的新机遇,加大开放合作力度,深化与成都平原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等经济发达区域的互利合作,参加西博会、旅博会各类国际合作论坛及展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
(三)坚持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城镇相互融合
一是全力推动产城融合。一三产业融合,关键在人的流动,而要实现人的流动,就必须要有城镇的承载,要推动一三产融合,就必须推动产城融合,以全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为契机,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完善城镇基础功能,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依托工业集中区带动水口镇、罗汉镇等周边集镇发展,逐步将土主镇打造成“产业带动型集镇”,茅桥镇打造成“商贸集散型集镇”,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二是大力促进农旅融合。
一产和三产不能相互剥离成为“两张皮”,而是要融合发展。要进一步总结借鉴都市农业示范带这个一三产融合发展的亮点,继续认真进行尝试探索,切实将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以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特别是要提升都市农业示范带春花秋实现代农业园、天人生态农牧科技示范园、水产高科技博览园等项目建设水平,不断增强示范带带动效应,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促进农业创新发展。
三是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结合区域布局,大力发展蔬菜、健康畜牧、生态水产、特色花木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积极推进林业品种改良,培育和引进一批业态新、规模大、带动性强的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基地,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力争到2020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到 35 家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力争达到7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四)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一是要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是项目建设和创新驱动的主体,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持续支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推进企业与产学研机构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培育一批“小巨人”和“成长型”企业,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发展壮大。探索建立落后产能企业的退出机制,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通过淘汰机制和市场竞争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二是要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所在,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大力实施“项目引才、项目聚才”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引进和吸收各类人才,特别是要吸引人才带资金、带技术回归创业。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激励评价、使用流动和服务保障等机制,为高技术人才发挥才智保驾护航。要努力建设创业型城市,坚持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作为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的新引擎,支持大学生创业、“草根创业”,鼓励全民敢创业、乐创业、创成业,努力实现“万众创新”。三是要强化政策引导支持。鼓励自主创新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要用好、用足、用活各类扶持“双创”的政策,全方面支持企业和个人自主创新。特别是要按照“非禁即准”的原则放款准入条件,鼓励创业人员进入各个领域。
(五)破解瓶颈制约,强化发展要素保障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严格限时办结,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协调保障电力、天燃气等要素供应。二是要强化融资保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重大项目,建立健全政-银-企对接常态机制,争取金融机构更大支持。鼓励企业加大股份制改造力度,积极上市融资,增强防范资金链断裂风险能力。同时,准确把握国家和省上投入重点,做好项目对接,最大限度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
三是要强化用地保障。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积极申报项目用地,在用地指标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切实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全力争取市上支持。扎实推进征地拆迁工作,确保重大项目落地生根。
作者:陈有波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