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全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作了分析,对东北三省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并分析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上的不足。
关键词:产业结构,实证分析,经济总量,最终需求结构,最终投入结构,产业结构调整
1.绪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和经济学界都非常重视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问题。对产业结构本身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也毋庸赘述。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我国产业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始从静态的描述向动态的、长过程的分析转变[5]。我国产业结构研究多采用实证分析和数学模型相结合,同时借鉴国外研究的先进成果,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分析。
2.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及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一1984年,是我国经济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中得到恢复,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这个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显著特点是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
第二阶段,1985年一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8%左右上升到34%左右,达到历史的最高点。同时,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43%左右,而第一产业下降6个百分点。8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一番,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第三阶段,1993年—1996年和今后一段时间,是我国重化工业主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建设加强,使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了6个百分点。“九五”或更长一个时期,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由此而推动的电子、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等制造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目前,产业结构的动态发展最明显的特征是第三次产业的进一步分化,信息业越来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在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3.1 我国产业结构的特征
进入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出现如下特点:一是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加快,并超过轻工业。1992年,重工业增长速度为23.3%,轻工业为20.1%,重工业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3.2个百分点,1993年重工业增长速度又快于轻工业2.5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44/56。二是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比重上升,1992年达到79.9%[1 2]。三是在强劲的投资品需求拉动下,投资的进口猛增,生产资料的价格大幅度上涨。90年代产业结构成长的特点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成长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产业结构已从轻纺工业为主,进入了重工业为主阶段。从总体上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化阶段的任务,开始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阶段。
3.2 东北三省产业结构比较
3.2.1 经济总量和结构的比较
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经过建国以后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工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曾做出过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国内先进地区,从国民经济综合指标(社会总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上看,初期的特点表现为周期性振荡,即当全国经济形势较好时,东北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而当全国经济紧缩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以来,这种周期性振荡已经转为近乎持续下降,即表现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下降。从微观层面上看,东北三省大量国有企业长期亏损,扭亏乏力。而且,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从产业结构上看,东北三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这样的产业结构是造成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周期性振荡的主要因素。从产品结构上看,由于长期搞资源开发和产品的初加工,东北的工业经济形成了复杂产品制造与初级产品加工并重,最终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的局面,如辽宁省最终产品不足三分之一,且产品附加值低,导致经济效益低下。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城市的工业都是传统产品多,新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差。如沈阳的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产值的比重不到5%,工业产品更新周期平均长达9年,比发达国家与国际差距在拉大,国内比较优势在削弱。
3.2.2 最终需求结构的比较
比较东北三省的最终需求结构可以看出,辽宁平均消费倾向比全国平均约低7.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倾向小约7个百分点左右,政府支出倾向多约3.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倾向比全国低(低约5.6个百分点)主要在固定资本形成方面,存货增加比全国高。这说明辽宁生产上供需结构和平衡上比全国差。净流出方面,辽宁外向性程度比全国高约9.3个百分点。总体比较看,由于全国平均GDP较辽宁低,恩格尔系数较高,因此平均消费倾向比辽宁高,但从资本形成率看比辽宁好,因此反映辽宁整体供需结构平衡状况比全国差。
吉林的需求结构在消费方面倾向上也要高于辽宁7个百分点,净流出为负,投资方面固定资本形成比辽宁高约5.5个百分点,结合全国的情况看,吉林需求结构比辽宁差,内需方面的消费需求总量上比辽宁大,平均消费倾向和消费总量的能力较高。比较黑龙江的情况可以发现,在GDP使用方面,与辽宁相似,总体发展水平与辽宁相近。可以说,三省的需求结构都较差,与全国平均水平都有一定差距[3]。
3.2.3 增加值(最初投入结构)形成结构比较
地区GDP初次分配上显示,东北三省资本折旧在GDP的构成中与广东向差不多,生产所使用的资本积累的原始值较大。东北三省发展的平均资本密集程度(或使用大机器、大资本的程度)较高,相反劳动密集度(或含量)较低。产业发展偏向重工业较多,轻工业不足。在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分配构成方面,辽宁,黑龙江在对个人的收入分配上比广东要低,而吉林则比广东高,而在企业(或公司)中滞留的GDP辽宁、黑龙江较高,吉林较低。说明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上,辽宁、黑龙江更具发展的潜力。在税金方面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明显低于广东,其中吉林最弱。
3.3 存在的问题
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是较晚退出计划经济体制,长期积累的一系列体制性与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