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信息产业经济论文

洛阳市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10-05 14: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在对体育旅游概念及其分类的论述下解析了当前洛阳市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针对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洛阳市自身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提出了洛阳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几大对策,以期为未来洛阳市体育旅游的良好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对策
      今天,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已经为公众所熟知。据统计,我国体育旅游业一直以35%左右的速度发展,全国体育旅游产值在整个旅游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已有2005年的25%上升到2011年的50%,从事体育旅游消费的人数已有2005年的1.5亿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4.5亿人次。在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快速良好发展的大环境下,洛阳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应对、融合并分享体育旅游盛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的分析洛阳市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科学的发展对策才能实现洛阳市体育旅游业的繁荣。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
  体育界近年对体育旅游做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定义。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体交流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上讲,体育旅游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各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活动。
  二、洛阳市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体育旅游资源基础厚实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2001年以来,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光荣称号,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旅游城市。现有国家5A景区2个,4A级景区10个,3A景区9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77处;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8处、省级9处。富足的旅游资源,为洛阳体育旅游的展开,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政府重视,体育旅游开发具有政策支持
  旅游业是洛阳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洛阳市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按照打造“历史文化之都”、“休闲度假之都”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加快旅游业的深度开发,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增加小浪底、万山湖水上娱乐项目,使之成为休闲度假胜地;扩建伏牛山滑雪场,使其成为冬季旅游的亮点;办好伏牛山滑雪节等节会活动,以精品文化项目、大型体育赛事为载体,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的融合和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旅游基础扎实,社会支持系统完善
  洛阳是一所旅游基础扎实,社会支持系统较为完善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从交通方面看,地处陇海、焦枝两大铁路交汇处,陇海铁路横穿全市,焦枝铁路纵贯全境;207、310、311国道穿梭而过,境内有省道11条,县道78条,乡乡有公路,村村通汽车;洛阳机场位于市区西北10公里处,是国内净空条件较好的二级机场,辟有洛阳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大连、昆明等城市的航线。从餐饮角度讲,拥有不同档次的星级饭店60余家,具有洛阳水席、烫面饺等众多传统名吃。就旅游组织而言,已成立各种旅行社9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8家,国内旅行社82家。
  4.具有开展体育旅游的场馆设施和一定的运作经验
  各种体育器材设备是开展体育旅游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截止到2008年底,洛阳共建设各类体育场馆2700余个,总面积432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约0.70平方米。特别是投资12.5亿元,占地1300多亩的新区体育中心,包括射击馆、游泳馆、体育馆、体育场、网球馆、自行车赛场等6个大型体育场馆及其他室外训练场地,分别具有承接省级综合游泳比赛和国家单项比赛的能力。这些场馆设施为洛阳举办赛事,开发观赏性体育旅游提供了牢靠物质基础。
  在参与性体育旅游方面,已开发出栾川滑雪场、伊河漂流、万山湖水上娱乐、伏牛山登山、青要山攀岩大赛等旅游项目,而且成功的举办过多次牡丹花会、滑雪节等旅游活动。体育旅游的开发探索和活动的举办,为体育旅游的开发运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洛阳市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1.体育旅游市场主体不成熟
  思想观念的落后时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因。洛阳市发展体育旅游的观念尚未形成。从供给方面看,洛阳市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体育旅游旅行社。政府尚未制定出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合理规划,体育旅游市场大发展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从需求方面,体育消费者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消费能力和水平不高。洛阳市是个重工业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不高,直接制约着全市的体育消费水平。
2.体育旅游产品稀少
  从对洛阳市旅游市场的调研来看(主要是通过市场调查、旅游管理部门的信息收集和访问等方式),洛阳市真正进行市场化产品“销售”的体育旅游产品很少,比如洛阳雪峰户外运动、绿野仙踪户外运动等俱乐部推出的户外运动项目,这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产品,它属于休闲型体育旅游产品类别。但这些俱乐部都是规模有限,尚没有一家大型的体育文化推广公司。在参与性体育旅游方面,虽然已开发出栾川滑雪场、伊河漂流等旅游项目,但不属于体育旅游精品。至于其它的体育旅游产品几乎没有。比如,赛事型体育旅游产品,洛阳没有能引起市区居民和全国体育赛事观众吸引的体育赛事。河洛大鼓、舞狮、舞龙、高跷等民族传统体育并没有得到开发而成为体育旅游产品等等,从这些我们不难发现洛阳市体育旅游产品是非常稀少的,但事实上,洛阳并不缺乏体育旅游产品资源,只是开发和市场操作上的缺失导致的。
  3.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洛阳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从洛阳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大致包括三类。第一类就是风景迷人的自然环境资源,比如“人间仙境”白云山、“北国第一洞”鸡冠洞、“中原第一峰”鸡角尖等等。第二类就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人文旅游资源,比如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千年古刹白马寺、关林等等。第三类就是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比如河洛大鼓、舞狮、舞龙等。这些旅游资源的存在如何与体育进行良好的结合于互动,让现有旅游资源插上体育的翅膀成为体育旅游资源,是洛阳市当前体育

旅游发展值得深思的课题。
  4.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专业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发展,管理和经营人才是关键。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人才有限,且大多分布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河南省只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一所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高校,人才的匮乏导致整个服务体系中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将制约洛阳市体育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洛阳市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1.加强体育旅游的推广和宣传
  由于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较晚,国民对于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还较低,要培育体育旅游市场需要媒体、相关部门进行正面的宣传,使人们更多的认识体育旅游价值与功能,使人们解开对体育旅游的迷惑。要做到这些,旅游界需要进行正面的舆论导向,甚至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旅游亲身体验,使人们将体育旅游作为一种专门的旅游产品进行消费,了解体育旅游与一般旅游之间的区别,亲身感受到体育旅游的特殊魅力,使人们从莫名的体育旅游认知、感知过渡到有意识、自发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的意识中,最后形成体育旅游自觉,这才是体育旅游追求的终极目标。
  2.加强体育、旅游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产生出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旅游市场,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两大产业的融合。由于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起步晚,在产业范围、产业结构和产业定位上均存有争议,且两产业之间各行其道,取有用之处而为之,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够, 造成体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当务之急是体育、旅游两个部门携起手起来,加强两大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3.运用现有资源优势,打造具有主题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
  开发专项体育旅游产品,创造新的体育项目来吸引游客。利用洛阳丰富的河流和水库资源,科学合理的建设多处水上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基地;利用洛河在建的河滨浴场,可以开展一些诸如公开水域游泳、沙滩排球等体育项目,并将它列入洛阳市体育旅游推荐景点,实现体育与旅游的双赢。在洛阳南部山区建立一些体育旅游基地,开展登山、徒步穿越、自行车、攀岩、原始森林探险、漂流、滑雪等征服自然、享受健康的体育项目;并将伏牛山滑雪场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滑雪旅游度假基地。
  积极申办和举办省内各种赛事;积极建议省体育局申报全运会及各种国家单项比赛,洛阳可以作为一个分赛场或某个运动项目的主场;利用牡丹花会期间积极举办各种国家级的赛事,是竞赛和花会相映生辉,形成品牌。还可以举办体育旅游节庆活动,比如洛阳国际马拉松赛、伏牛山滑雪极限赛、环洛自行车赛、钓鱼系列赛等体育旅游项目,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形成多元化开发,做到产品结构多层次,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人群体育旅游的需要。
  4.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的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首先对现有的体育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管理部门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体育旅游管理经验。同时借助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优势,增设相关专业,开设体育旅游课程,培养高层次的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另外,采取旅游企业与职业学校(洛阳旅游学校)联合培养的方式,旅行社定期对学生进行授课,委托培养的学校旅行社输送专业人才,实现专业人才本地化,为洛阳市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 时金钟: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07).
[2] 陈宝珠:我国体育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01).
[3] 戴光全 杨丽娟:体育旅游及其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4] 闵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06).
[5] 路紫:体育旅游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2.
[6] 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8.
[7] 黎国庆:重庆市体育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5,(06).
作者简介:赵锐(1985--),男,汉族,河南洛阳人,教育学学士,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系助教,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大学竞技体育训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