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信息产业经济论文

论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2015-09-23 09: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摘要:农村环境保护之所以不见成效,原因就在于我国所制定的农村环保政策和制度中缺少激励机制,从而很难调动各利益相关主体去进行环境保护。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策略;激励机制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已经成为政府和民间的共识,而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严峻形势,结合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具体策略,以探求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对策.
  一、当前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严峻形势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将重心放在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上,长期疏于对农村环境的保护。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而言,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基础弱。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设置了一些如“农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农业环境监测年报制度”等制度,但随着机构调整以及有关部门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很多制度都形同虚设。如此状况,在面对新一轮农村经济发展之际,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将遭遇极为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增长与内需拉动严重挑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问呈现出倒“U”形关系。“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必然是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遭遇最严重挑战的时期。我国农村环境污染能否在其环境容量阀值以下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呢?这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健全与否密切相关。当我们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不进行有效保护。一旦造成环境污染突破环境系统阀值,那么就会造成环境系统严重破坏,从而丧失环境生态功能。尽管 “零增长”理论过于悲观,但它也确实指出了经济增长所带给人类的“陷阱”。我国农村在缺失环保机制防护网的前提下,一旦“裸奔”进行经济快速建设,那么落入“陷阱”将不可避免。根据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再加上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利好,农村必将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经济将快速发展,广大农民收入将大幅增加,农村内需将被激活,大量的耐用消费品将进入农民家庭。城市环境污染的格局表明,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报废垃圾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且更加难以管理。农村内需的启动,必然也是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报废垃圾大量产生的开始,这也同样将挑战我国农村的环保机制。
  (二)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保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从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来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张雅光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退化情况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路明从农村的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顾松圃、顾柏园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采取入户访谈和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抽样调查了农村环境污染现况;章力建、朱立志研究了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认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等诸多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沉痛担忧。现实情况的严峻形势,对我国农村环保机制健全和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农村环境污染与农民环保意识的落后制约我国农村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明显呈现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这也是它成为国际环境保护难以对付的主要原因。以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为例,其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面源污染会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情况。三是不易监测性。这是指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等情况。农村环境污染的这些固有特点对我国环境保护机制提出了挑战,原有的城市环境保护机制较难适应农村环境,因此机制创新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关键。结合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发展趋势,机制设计不断增强工具弹性以及多方参与,实现监管部门、被监管者和公众的多方互动是改革及发展的方向。互动既有利于实现工具的有效,又能提高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各自的效率,从而提高环境绩效。在这些关系中,公众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农村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环保意识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方面,农民环境意识的落后,难以对污染者与相关部门形成全民监督,不利于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另一方面,农民环境意识的落后,也阻碍了自身文明行为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民众环境意识的进化,始终是推动环境保护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改善农民环境意识将成为实施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任务。
  二、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具体策略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复杂,各种环境工具的应用都存在诸多局限,难以真正实现环境保护机制的内生化,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只有真正提高社会各主体的环境意识,建立参与主体之间互动有效的、不断演化发展的环境保护机制体系,才能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机制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推动各主体自组织管理环境,提高环境绩效。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
  (一)重整农村环保组织机构,理顺筹资机制,加大对农村的环保投入
  重新整合和构建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组

织机构,探索适合农村的构建形式,明确组织机构的责、权、利,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理顺组织机构及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与透明度。考虑当前农村基层财政的基本状况,应尽可能提高中央和省级相关统筹资金的比例。要改变过去环保投资只见城市不见农村的情况,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的投资力度。要在政府环保资金预算中具体安排农村环保资金,并加大农村环保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二)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及其它相关制度,创新农村环境保护机制
  在积极推行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时,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始终坚持环保优先。在健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创新农村环保机制方面,在农村实施环保优先的具体内容包括有:在制定法规时,优先进行环保立法;在编制发展规划时,优先编制环保规划;在作出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在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清洁生产;在利用有限资源时,优先节约环境资源;在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安排环保评估;在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时要优先安排环保开支;在建设公共设施时,优先安排环保设施;在进行技术改造时,优先采用环保型技术;在考核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环保指标。此外,要加快制定对农村、农业各类相关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办法,创新农村环保机制。要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在多方互动参与过程中摸索新的环保调控工具,调动多方资源进行环保机制创新。
  (三)积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环境意识,培育农村民间环保组织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是一项基础性的民生工程,是广大农民改变陋习,增强认识新事物,提高环保创新能力的基础。2006年2月出台的《200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启动面向农村的环境教育”。广大农村居民是农村环保创新的主体,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农村环保创新的成效。加强农村环境教育,必须要根据农村目标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与此同时,要利用典型案例,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增强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为此,保障广大农民环境维权道路通畅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农民进行环境维权的教育;另一方面,要降低农民环境维权的成本,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并实现法律援助制度覆盖广大农村。此外,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一直在推动环境保护进化方面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在我国,根植于农村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还非常少见,因此,大力培育农村民间环保组织,并积极推动城市各环境保护组织向广大农村延伸,将对农村环保工作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清洁生产,优化农村与农业产业结构,在生产环节实现节能减排
  在采取多种渠道,不断增强农村环境公共品供给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在生产环节实现节能减排。首先,要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编制环境容量规划。其次,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第三,要调整农村工业相对分散的格局,在环保规划的前提下,将农村工业的发展与小城镇规划建设结合,建设农村工业小区,对企业污染进行集中治理。第四,对一些赋有特殊环境功能的区域,要采取相对保守的发展策略,肯定其资源的非市场价值。为此,要积极建立适宜的省域甚至是跨省的农业和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最后,要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减少污染排放。要促进集约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农业的“种养平衡区域一体化”发展,既实现对已有污染物的综合利用,避免化肥、农药可能造成的污染,又可以促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并发展规模较大企业对园区内工业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最终克服末端治理的“低处理率限制”。与此同时,可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农业产业、城市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各自产的互为输入与输出,在城乡统筹中实现资源减量,污染减排。

参考文献:
[1]章力建;朱立志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06).
[2]顾松圃;顾柏因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8(03).
[3]路明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8(03).
[4]张雅光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8(01).
[5]李挚萍 社会转型中农民环境权益的保护—以广东农村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作者简介:张京(1971--)女,湖北武汉人,工作于武汉大学园林中心,武汉大学资环学院工程硕士。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