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简述公有制企业在新时期表现出来的难以在系统内部解决的种种矛盾,结合分析我国所有制发展的历史趋势,重新审视公有制企业存在的历史原因,认清“国退民进”与社会主义以及国家安全发展的正关联性,预测公有制企业未来在GDP份额中将会逐渐下降,私有制企业将会逐渐上升。“国退”或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短期公有制企业退守涉及国家安全及自然垄断行业;第二个阶段,长期公有制企业将淡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又将上一个新的台阶。谨以此文希望给执政者们对于所有制发展与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建议。
关键词:公有制;国企;私有制,国退民进;民企
1. 公有制企业在新时期表现出来的难以在系统内部解决的矛盾
1.1 缺乏积极性
1.1.1 管理模式单一僵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有制企业现行的人才管理模式基本上还是以单一管理党政干部的那套方式来管理所有人才的,缺乏分类管理制度,挫伤了一些人才的积极性。
同时,公有制企业难有民企积极,公有制企业每年考核的指标都在前一年业绩的基础上会有所提高,容易造成员工将目标放在完成最低指标上,假若超额完成指标,第二年的指标即会水涨船高。
1.1.2 人才流动难
由于我公有制企业现存管理体制的局限,人才单位所有制的局面没有彻底打破,许多单位把人才看成是自己的固定资产,大体上都是只许进不许出,满足于自己管辖内的“藏龙卧虎”,而不管这些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于是出现了一些单位人才严重积压,挫伤了人才积极性。
1.1.3 人才使用不当
前几年为了加强领导干部的知识化,一大批知识分子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具体执行中却存在着过分强调个人的学历问题,走了“唯学历是举”的极端,忽视了对人才实际能力的考查。
1.1.4 内部分配不公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企业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待遇倒挂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能真正体现按劳取酬的原则。企业内部也因种种原因存在付出与报酬不成正比的现象。这种企业内部客观分配不公的现象的存在,给部分单位稳定知识分子队伍造成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和人才流失现象,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也不同程度受到了挫伤。
1.1.5 人才自身因素
前几年由于部分专业技术人才不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利”字当头,造成了在部分人才集中的部门或单位人际关系紧张,人才之间相互嫉妒,争名利,争待遇,不团结。
1.2 全球化竞争冲击
在新的时期,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公有制企业在国内,基本属于垄断竞争,有较高的垄断利润。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公有制企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冲击。在极薄利润的全球化竞争背景下,公有制企业是否能够较好的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拥有极强的积极性与外国企业竞争,在新时期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我们表示怀疑。
我国目前公有制企业主要是参考美国一百年前纵向一体化的组成模式,而美国新时期的企业已经开始向网络化茁壮发展了。我们仍然使用别人百年前的组织模式,是否有办法面对新形势网络化的竞争,这一点,我们也表示忧虑。
1.3 公有制企业效率不敌私有制企业
1.3.1 工作岗位问题
国有企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工作岗位的增加。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的第一个十年,全社会增加了近9500万个工作岗位,大力发展私有制经济后的第二个十年,全社会新增工作岗位近6000万个,然而在第三个十年,伴随着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全社会新增工作岗位数量降至3000万个。
改革开放30余年来,私有制企业的数量已经接近全国企业总数的70%,提供了全国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70%以上也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显然,私有制经济不仅堂堂正正登上了中国经济的舞台,而且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力量,富裕人民群众的重要源泉,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
1.3.2 投入多 产出少
公有制企业享受国家政策照顾,尤其在信贷领域获得公有制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私有制企业虽然占用的资源少于公有制企业,但却提供了全国70%城镇就业岗位,同时在过去三十年中,我国约有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其中95%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
1.3.3 垄断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大方向下,公平竞争应该可以视为“市场经济”的最大前提。而在当下中国的经济环境,由于制度上的某些原因,大量企业被限制在某些产业之外,或者有很高的准入条件,才可进入某些领域、行业。显然完全垄断或垄断竞争对于社会总福利而言是无效率,且与市场经济本身是相违背的。
2. 我国所有制发展的历史趋势
2.1 我国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发展两个大历程及其趋势
2.1.1 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形式不存在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2.1.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党中央和邓小平总结了上述的历史经验。最终在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1.3我国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发展趋势
我国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发展的趋势可以抽象的概括为:公有制在经济的组成逐渐下降,私有制在经济的组成逐渐上升。公有制存在向私有制不断过渡的历史大趋势。
3. 公有制企业存在的历史原因
3.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
历史上,我们曾相信,“公有制能避免少数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占有大多数人的剩余劳动,保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到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而发展”。今日的公有制企业虽然避免了民营资本对于生产资料垄断,但公有制企业自己反而搞起了垄断,垄断往往是以社会总福利的无效率为特征的,而这是与社会主义本意有些许背离的。
3.2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贯彻按劳分配为主原则
作者简介:许祐玮,男,汉族,台湾省,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