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微观经济学论文是也是很专业职业学者都需要撰写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在今后的职场当中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那么思想教育史论文如何写?本论文分类为经济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微观经济学论文3900字(一):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条件。全英文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改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阅读全英文原版教材能力,掌握经济学相关英文专业词汇,更好地与国际接轨,适应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发展要求。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以及创新考核方式等三方面提出全英文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改的思路。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教改项目,《微观经济学》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编号:XM10720160402
[作者简介]吴丽丽(1979—),女,江苏苏州人,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方向;刘一霖(1999—),女(满族),辽宁辽阳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会计学专业,财务会计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1-0334-03[收稿日期]2019-12-23
一、微觀经济学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能熟练运用国际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用英语教授专业知识成为教学趋势,全英语教学应运而生。2001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对教育部指定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进行全英文教学是必然趋势。
1.从全球化的趋势看,基于课程所涉及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开设全英文微观经济学课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于中文翻译版教材,英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英文原版书籍的能力以及对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理解能力,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了解外国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经济学原理。此外,全英文教学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术语的掌握,提高学生查阅英文原版文章,捕获国外先进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术研究以及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全英文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成长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能力的微观经济学人才。
2.从课程特点来看,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类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多数理论都是直接从英语翻译而来,采用全英文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相关论著的内涵,比中文教学更细致地向学生展现经济学知识,也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另外,微观经济学作为经贸专业的核心课程,率先采用全英文教学模式,能够为后续全英文教学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3.从全英文教学的优势来看,微观经济学理论起源于西方,使用全英文教学可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相比于双语教学,全英文教学抛开了中英文比例问题,在课程讲授、教材使用、课件制作、考核流程等环节全部采用英文,避免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冲突,反而让学生省去转换语感的过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用英语来理解、思考和表述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
二、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教学的目标与现状
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教育,也不能理解成简单的英语语言教育,其目标一是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二是最大可能地让学生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微观经济学开展全英文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接受与欧美发达国家学生相似的教学内容,能更好地提高和巩固学生运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学科国际影响力的最终目标。
目前,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教学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主要体现在成熟的教材上。由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GregoryMankiw编著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英文版)》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600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迄今为止它已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全世界销售100多万册。许多学校开设的微观经济学一直采用本教材的中文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刚上大学便学习全英文课程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不适应。此外,微观经济学本身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数学模型加上晦涩难懂的英文词汇会让学生更加力不从心。由于学生英文水平不一致,英文差的学生可能无法听懂和理解老师全英文的讲授内容,导致产生抵触心理。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否则往往会采用“直输”式的教学模式。而对于全英文课程,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其理论性较强,并且专业术语较多,英文单词不常见并且很难理解,所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将抽象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国际或者国内热点经济现象结合,从而抑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产生厌倦。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经济思维的培养,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不利于提高查找相关英文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有悖于课程设置的初衷,使得该课程的学习既没有提高学生对经济现象的敏感性,也没有提升其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教学模式实践
如何进行微观经济学全英语课程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学界所关注与探讨的问题。全英教学不是简单的等同于英语授课。全英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英语授课的模式。但并不是在形式上采用了英文教材,英语授课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英教学了。除了教材中知识的讲授,全英教学更注重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熏陶,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课程内容。在该课程有限的48课时内,要完整地在课堂上用全英文讲授微观经济学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采用精炼课程内容的形式以保证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完整性。教授过程中可提炼出教学内容的最基本要素,并根据课程的逻辑主线,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专题。对于每一个专题,结合教材和现实经济现象设计一系列的案例情景供学生思考和讨论。进行专题教学并教学的情境案例库纳入教学内容,可以促使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英文资料并通过阅读课外英文书籍对相关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从而能用经济学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
2.改革教学方式。在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教学过程中,可尝试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方式。上课之前先根据教学内容确立研讨的主题,并将PPT(课程核心内容)以及辅助案例和相关补充知识文章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前查找不认识的单词和不理解的专业词汇的英文含义。教师使用全英文授课,只讲解核心理论知识和英文专业词汇含义,然后针对课前辅助案例,采用小组讨论以及师生互动的模式,以5~6人为一个小组的形式分组讨论,每组学生使用英文对案例结合章节内容进行分析,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组汇报,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述。课后学生修订和完善各自的研讨报告。这样通过自学预习,互动,作业等方式,课程核心內容不断被重复,这样简而精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在讨论中同学之间相互讲解发现不足,而且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此外,大学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课外广泛查找相关文献,并且学会查阅英文文献,这样不仅可以在查阅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英文水平,加深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从而为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础。在课程期末,可以布置一些课题给学生,让学生应用上课所学内容对相关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且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进行汇报,这样不仅消除了微观经济学全英文课程的枯燥,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创新考核方式。首先,期末采用什么形式的试卷要结合全英文教学模式、学生的英语程度和学习状况以及教学效果而定,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模型的理解和应用、对经济专题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其次,全英文教学过程中考核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师课上讲过的内容,甚至不局限于上课所用的教材。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包括:①要求学生精读老师推荐的文献,并结合本学期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内容和体会,写一篇读后感;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教材上对应的章节并查阅资料,对这些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达到独立进行讲解章节内容的目标;③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教学的考核更侧重于整个学期中学生的过程学习而不是期末的一次性考核,因此要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尤其是加大学生100%英文小组汇报和撰写课程小论文的比重。
四、结语
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在英文环境下分析经济现象,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与国际接轨,培养学生的英文研究与应用能力,就需要对全英文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式。特别需要通过贯彻核心理论知识抓主线的方式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式学习以及师生互动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加大平时成绩比重,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制度,对考核形式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探讨论文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果教师仅侧重经济学理论的讲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由于案例选择质量不高,高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支持不够,以及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局限,导致目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加大对案例教学的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保障,教师精心选择和编排案例,能够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互动交流;创新思维
1微观经济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1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2018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通知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高等学校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以及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和必修课,是通过建立经济模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然而这些数学模型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即便有少数学生比较擅长数理思维,也不能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释经济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如果教师不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仍然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课堂就会沉闷无趣,就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把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社会经济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从而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
1.2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
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让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者。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学生既不质疑老师的观点,也不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也只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人。只有质疑和争辩型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具有变革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案例教学能够促使教师把满堂灌教学模式转变为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微观经济学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法,能让教师从注重自己“教了什么”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另一方面,案例教学可以把现实经济生活中发生的热点问题或历史事件带入课堂之中,让学生利用经济学相关原理分析这些事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深入探究经济理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对教师不断进行质疑,在争辩中培养自己的经济学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1.3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恰当的情感沟通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果教师的知识输出是单方的,学生的学习则是被动的,那么教学效果很难提高。案例教学不仅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生动性和完整性等特点,同时要求学生为了参与案例讨论,必须认真收集、整理、分析与案例有关的各种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到案例的课堂讨论中。因此,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的双向沟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2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類学科的核心课程。教师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思维变革创新的教学模式。然而,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调研发现,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案例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案例教学模式未得到贯彻。一部分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案例教学法的精髓,通常会将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教学法。这些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列举一些和知识点相关的例子就是案例教学。然而,这种举例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前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平台提前布置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对案例进行总结;课后师生对案例进行进一步反思。只有满足了以上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第二,教师选择的案例质量不高。首先,案例内容的选择存在问题。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没有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导致案例缺少新鲜感和时代特征。其次,教师使用的案例缺乏专业性筛选。教师在选择案例时经常采用拿来主义,或只是进行简单变通,和教学的知识点结合也不紧密,更没有提出需要学生仔细研究探讨的问题。这种缺乏精心编排的案例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起到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
第三,案例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不够。案例教学并非让学生简单了解案例即可。如何结合知识点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这是案例教学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在目前的案例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往往偏少。一方面,案例缺乏吸引力,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满足于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对案例拓展性的问题往往不能进行深入探究,使得教师事实上成为案例教学法的主体。多数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较少的学生能够真正主动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大多数学生采取消极态度。特别是在分组讨论时,如果教师没有特别指定每个学生必须单独完成任务,那么,案例的研讨总是由小组中少数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则会“搭便车”,并没有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
3案例教学法产生问题的原因
第一,教师对案例教学不够重视。案例教学在高校课堂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教师认为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发达,“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通过网络能够很容易获得很多相关信息,因此没有必要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进行完整的案例教学,只要学生自己课后阅读思考相关案例就可以。二是部分教师认为微观经济学具有逻辑性强、专业术语深奥、模型复杂以及理论抽象等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课时又少,因此,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用于案例教学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三是多种教学模式的出现,导致案例教学的吸引力下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以在高校课堂中得到应用,也导致了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法,比如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法、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出现,削弱了案例教学的吸引力。
第二,高等院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支持力度不够。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枯燥深奥,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更好地调动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效率。不过,教师在案例教学时需要使用经济学软件以及相关网络资源,这就需要电脑等相关设备能够访问互联网资源。然而,目前多数高校的多媒体教室的电脑在上课时不支持访问互联网,导致教师在讲解案例时无法借助网络资源,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法的质量。
第三,教师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有限。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学生学习时感觉难度很大。恰当的案例教学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基礎理论的理解,又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完美结合,这就对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学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很重,很难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化在案例撰写上。再加上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有限,所以,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质量往往不高。
4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建议
目前,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这种简单的案例教学模式既起不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因此,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教师精心选择案例,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选择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案例教学是一种需要耗费师生大量时间的教学方法。然而,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教师案例教学若过于占用课堂时间,理论知识的学习便会受到影响。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就需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即案例数量要少,案例分析要深刻,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均衡价格变动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选择2020年上半年全球石油降价这一事件作为教学案例。通过探讨,不仅能够从需求角度分析影响石油需求的主要因素;从供给方面分析影响石油供给的主要因素,比如技术因素、成本因素、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对替代产品页岩气的影响。这个案例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比如在学到成本理论时,可以用这个案例分析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对石油短期开采的影响;在学到寡头垄断理论时,还可以用这个案例继续分析卡特尔组织的不稳定性。
案例内容应该具有时代特征。经济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也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因此,案例选择应该扎根中国社会实践,关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有时代感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上文提到的案例不仅具有新鲜感和时代特征,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经济特别是主要大国的经济状况,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案例呈现形式多样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智能+”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案例可以文字、视听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案例呈现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因此,学生更愿意接受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训练。通过个案到普适的讨论,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发表不同观点。这种交流碰撞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第四,高等院校应该对教师案例教学加大支持力度。由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对象是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高,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对案例精心设计编排。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案例理论依据,还要根据知识传授点以及能力训练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由于案例选择和编排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等院校应该对案例教学加大支持力度。比如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给予教学和科研积分奖励等。
作者简介:吉粉华(1971-),女,江苏泰州人,汉族,本科,扬州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