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统计学论文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和策略分析

2015-07-20 09:4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企业准则——基本准则》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要求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及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均采用公允价值。
  自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令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有人对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运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指责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帮凶”。然而,会计界和一些经济界人士对以上观点一直持抵制的态度,认为FASB 157号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采取了双向和功利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公允价值继续存在还是废除成为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国家,对此采取如何做法更是我国会计界要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公允价值计量引发的争论
  2008年,美国金融市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严冬,由2007年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许多重量级的金融机构陷入破产或被收购的窘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场在美国引燃的金融危机迅速向世界蔓延,各国股市纷纷下挫,工厂大量倒闭,失业人口剧增。在这场危机中,会计准则饱受质疑。有人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规定放大了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由于交易价格低,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同意修订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把手上的金融投资工具重新分类,对非衍生工具的金融资产毋须按市值计入损益表。在美国,面对越来越大的对公允价值质疑的声音,在参众两院2008年10月份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赋予了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并要求SEC在未来90天内就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欧洲、日本等国家也已经停止或考虑停止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1、公允价值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一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保持一致。目前,理论界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强调在公平的交易中,交易双方自愿接受的金额。
  由此进一步的理解为,公允价值应该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市场参与者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转移的金额,该金额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同,只能是一个相对公允的金额。原因在于:(1)交易的主体应该是包括了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即市场上的独立于会计主体、有能力自愿交易的买方和卖方。如果假定交易仅涉及到交易双方,就排除了通过假定的第三方来估计资产等公允价值的可能性,采用市场参与者的说法可以避免这种缺陷。(2)负债的公允价值为其转移价格并非清偿价格,这就意味着负债只是转移而并非被清偿,仍在市场存续。(3)公允价值是相对的。根据公允价值的时态性,可以将公允价值分为过去时态公允价值(历史成本)、现在时态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和未来时态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对于同一项资产或负债其在不同时态的公允价值会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但是即使该金额发生了变化,我们仍然能够称其为公允价值。
  2、公允价值会计
  公允价值会计和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是同一概念,会计计量模式是会计信息系统生成会计信息的方式方法和工具。公允价值会计,应该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
  3、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
  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应当是:以恰当的形式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令他们满意和认可的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会计只要能够相对可靠地确认各项会计要素的价值及其变动,即使没有发生真实的处置交易,在每一会计期末也应该根据市场反映的其价值的变化,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以便使得人们能够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最大需求,提供最全面、最及时的会计信息,并能够同时兼顾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
  三、会计计量中公允价值的利弊分析
  一些团体批评公允价值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报告的损失可能有误导,由于损失是暂时的,当市场恢复后损失将逆转。其次,公允价值的取得存在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等因素,导致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较差。再次,在不存在市场交易的情况下,作为估计公允价值的限制技术在会计计量中是很难操作的。最后,公允价值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可能会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公允价值会计的支持者认为:第一,公允价值会计更符合决策有用观,它要求和允许企业报告更及时、精确和可比。第二,公允价值更真实地反映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估计,有利于金融工具等的核算与创新。第三,它限制了企业操纵其净盈余的能力,能更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第四,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使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
  四、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面临的问题
 1、顺周期效应
  金融机构杠杆具有顺周期效应,在经济繁荣时增加杠杆,在经济萧条时减少杠杆,当金融机构更多的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这种顺周期效应就越明显:一方面,它迫使持有大量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确认巨额且不断增加的资产减计(writedowns)损失,资产大幅缩水引发了追加保证金或增加抵押资产的要求,因为债务保证金和抵押资产价值是根据财务报告信息确定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资产缩水导致其被迫增加监管资本额度,如果无法从外部及时得到资本补充,就不得不在非活跃市场上出售所持次贷产品,使次贷产品的市场估值进一步下跌并影响其他投资产品。
  2、负反馈效应
  由于活跃市场消失,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运用公允价值对ABS、MBS、CDO、CDS等缺乏流动性的次贷 产品的计量级次降到二或三级,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未实现的损失,这些巨大的账面亏损引起投资者恐慌性的抛售,进一步降低了次贷产品的价格,这就意味着金融机构不得不进行确认更大幅度的减值损失,从而陷入“市场交易价格下跌—增加资产减值准备—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中。
  3、非活跃市场的挑战
  非活跃市场主要表现在次贷产品和其他投资工具交易频率降低、交易金额减少和要价与出价差价增大等。金融危机中市场由活跃市场向非活跃市场转变,公允价值会计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确定当前市场价格是否代表公允价值:首先,对于由活跃交易变为非活跃交易的金融工具,主体需要判断这些非活跃市场交易是否属于强迫交易,如果是,主体需要决定如何计量该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其次,对于交易市场已经消失的金融工具,需要寻求恰当的估价模型,如果不存在公认的估价模型,还需要尽快开发适用的估价模型。最后,对于从“按市价计值”转变为“按模型计值”的金融工具,由于无法获得相关信息或估值系数,其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很大。
  4、混响效应
  随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金融创新的广泛应用,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深化,在金融市场间产生巨大的混响效应。金融机构在发放了次级抵押贷款后,为了规避风险,常常将这些次级抵押贷款打包,通过证券化向其他投资者出售。公允价值的应用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引入到公司内部估价程序中,放大了资产市场之间的混响效应,加剧了风险在金融机构间的传染;内部估价的不确定性和外部市场波动性的相互影响,可能将经济从稳定的区域推向不稳定的区域。
  五、解决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问题的建议
  1、坚持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不动摇
  通过分析“顺周期效应”的原因,可以发现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并无直接联系。首先,市场价值的顺周期性并不是公允价值计量特有的现象,其背后是资本逐利本性的推动。其次,“顺周期效应”与次贷产品的复杂性特征有直接关系,次贷产品的复杂性特征源于次贷参与者通过证券化、信用衍生等对次贷产品的风险进行复杂分割的过程,也与金融机构将许多次贷产品作为表外融资安排有关。公允价值计量负反馈效应也值得斟酌,“市场交易价格下跌—增加资产减值准备—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中,“增加资产减值准备”与“恐慌性抛售”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次贷产品复杂的设计过程本身就像雾里看花,人们追逐利益而忽略了它蕴涵的巨大风险,在市场泡沫破裂后,持有者持续抛售次贷产品,没有人愿意再冒险购买了,才催生出持续走低的市场交易价格。
  2、会计准则制定与金融监管相协调
  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合作,在现行金融监管中加入逆周期因素。三种改革金融中介的方案可以减轻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即采用逆周期的最低资本要求管制减轻金融机构杠杆和资本负债表的波动;采用向前看的动态拨备制度,减轻繁荣或萧条的周期波动;金融中介进行结构改革,限制中介链条的长度,鼓励形成较短的中介链条。另外,在监管机制中引入逆周期的措施,如对最低资本要求进行调整,可以将其与宏观审慎监管和系统性风险相关的系数(如杠杆比率、期限错配和融资来源等)联系起来。
  3、明确估值条件提升估值技术
  通过借鉴美、英等发达国家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指导意见,明确公允价值会计估算的具体适用条件,充分肯定公允价值会计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辅之以金融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开发更加成熟的计量估价模型,提高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还要建立一个公开的网络或全国性的行业价格平台,并保证相应的机构每个月发布相关信息,包括公允价值和相应的行业参考价格、模型、指数及参数等,给公允价值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评价。
  4、加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包括:(1)主体应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的范围;(2)主体计量公允价值所用的估价技术和依据的假设;(3)公允价值计量对主体损益的影响。对于特殊金融工具可采用VaR法披露风险。不仅使信息使用者能更好地把握企业风险管理活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而且要强化信息披露的执行力度和外部监督。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8(10).
  [2] 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的论战[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11).
  [3] 赵鹏飞:次贷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启示[J].财会月刊(综合版),2011(9).
  [4] 彭南汀、王习武:论金融危机形势下公允价值会计[J].金融会计,2010(12).
  [5] 陈淑照: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的谨慎运用[J].商务周刊,2008(1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