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统计学论文

农村业余文化问题初探

2015-08-26 13: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一、背景介绍
  1. 概念界定
  所谓“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是农村文化素质、家合资管、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刘豪兴,2008)。农村业余文化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看作是是农民在闲暇时的一种语言或行为的表现。
  2. 研究意义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农村社会现代化是改变农村落后的、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的过程。然而,农村的文化现代化作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在长期的农村发展建设中却受到了忽视。当前,我国政府的工作中心之一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平衡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农村业余文化作为同农村人民联系极为紧密的文化类型,它的兴与衰以及其是否能够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农村人民的精神状态的好坏、价值观念的形成、知识信息的沟通等过程,从而进一步对农村的正常生产和工作产生影响,阻碍建设目标的实现。所以,对农村业余文化进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文献回顾
  学者们对于农村文化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专门研究农村业余文化的文献却十分有限。在农村文化方面,中国传统的农村文化具有乡土性、封闭性、相对静态性、多样性等特点,当代农村虽然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时代的洗礼,但其文化的基本特点并没有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是明显的。尤其是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村已朝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那些“老”“少”“边”“穷”地区,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大部分贫困地区已基本脱贫,精神文明的面貌也大有改观。但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依然是十分明显的,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部分农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2)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3)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管理不善;(4)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素质较差的局面没有得到大的改变;(5)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持久性。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这些问题和特点对于农村业余文化也是同样适用的。有学者指出,农村文化建设的直接目标是推动“乡风文明”,关键在于要找好发展的载体了,要积极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扶持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建设文化特色村、文明示范户、鼓励发展民营剧团、支持农民建自己的文化队伍和文化协会等措施,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各类农村文化设施和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这不仅能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使先进文化牢牢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学者做过有关农村业余文化的调查也证明了上述论述的正确性以及实施的必要性。该调查对农村业余文化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农村业余文化现状如下:(1)农民的娱乐方式单调,局限于家庭娱乐方式,如看电视、打牌、下棋、串门等;(2)赶集、庙会、秧歌等传统方式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3)公共体育设施不足,体育锻炼缺乏;(4)赌博日益盛行,并有趋于泛滥之势;(5)由信息闭塞到互联网时代的“萌芽”。同时农村业余文化也有它自身的独特性。首先,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种类季节性明显。播种或收割季节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主要是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对娱乐的需求会少一些,最多就是在田间地头聊聊天。农闲季节,农民则对娱乐的需求多一些。因为空闲时间比较多,所以对文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娱乐方面。其次,农村文化处在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时期。现存的乡村文化处于解体之中,而新的适合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秩序又尚待建设,农村文化整体上处在最薄弱的过渡时期,如果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赌博等不良风气就会盛行。再次,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明显。受农村公共娱乐设施落后的制约,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外,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同一地区的不同县市之间、同一县市的不同乡镇之间甚至同一乡镇的不同村子之间都存在明显差距。针对农村业余文化的这种特点,有学者指出进行文化建设需从家庭、社区、乡镇三个层次进行配套的整合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
  总之,以往对于农村业余文化的研究多从宏观层次着眼,少数研究者在研究中采用了访谈法,而访谈法的样本量一般较少,虽然可以观察到某些深层次的问题,但是调查对象和范围的特殊性使得其结论的使用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缺乏对农村人民的主观感受和判断的关注,仅从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判断农村业余生活的状况显然具有局限性。同时,部分研究将在农村生活的群众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也是不恰当的,忽视了当代农村居民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4.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持的“百村调查”项目,笔者有幸作为调查员参加了此次调查,并得以申请使用此数据。该项调查发放问卷1521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457份,有效率为95.79%。调查地点涉及到除港澳台、上海、宁夏、青海、西藏外的2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普通村民1347份,占92.5%,村长110份,占7.5%。本文将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农村业余文化生活进行描述统计并进行某些变量的相关分析,以期能够对农村业余文化做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描述。
  二、研究分析
  在“百村调查”项目的问卷当中,D部分的一些问题涉及到了农村业余生活问题,笔者选取了几个问题,它们是 “村里是否有图书阅览室?”“村里是否有棋牌室?”“村里有文化、体育活动室吗?”“村里有其他公共文化场所吗?” “您家能否上网?”以及A部分的“您家有影碟机(DVD)吗?”“您家有电脑吗?”等,同时选取问卷E部分的“您对自己业余生活的评价”及“您对公共娱乐文化设施的评价”作为评判农村居民主观意愿的变量。
  首先,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的统计结果看,回答“村里有图书阅览室”的样 本量占总样本量的28.8%,回答“村里有棋牌室”的样本量占总样本量的24.4%,回答“村里有文化、体育活动室”的样本量占总样本量的36.1%。从分析来看,至少有近30%的被调查者所在的村庄拥有图书阅览室、棋牌室或者文化体育活动室中的一个或多个公共文化设施,这个比例同以往研究的观点是一致的。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亟待加强。在这三个活动场所中,笔者观察到回答“村里有文化、体育活动室”的要比其他两个问题的样本要多出近10个百分点,笔者分析这是由于问题本身在界定“文化、体育活动室”上存在问题,该问题不具有另外两个问题的明确性和具体性,容易使被调查者主观臆断,同时不排除该问题同另外两个问题的重合现象。
  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在普通人生活当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农村地区虽然较城市来说,接触网络较晚,但是网络对农村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是以往研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计算机和网络方面,家里拥有电脑的占总样本量的37.3%,而没有电脑的则占到62.7%,这说明在全国范围内电脑还没有成为农村居民的具有普遍性的娱乐方式,但是上世纪90年代农村连电脑都不知道是什么的状况相比,确实有了巨大的变化。在拥有电脑的被调查者中,能够上网的占到77.4%,这说明在农村地区网络的普及率还是比较高的,可以推测在拥有电脑的农村家庭中上网已经成为了他们大多数人业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笔者也发现,在没有电脑的人群当中也存在少量能够上网的样本,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少部分的农村居民将用手机上网也算作能够上网的一种形式,因此产生了这种结果。
  再次,在影碟机(DVD)方面,有64.8%的被调查者回答“有”,回答“没有”的占35.2%。从影碟机的拥有率上看,农村居民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地去收看电视节目,而是转向主动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影碟机来观看。现代信息化的传播和存储媒介,如光盘等,也已经在普通农村家庭当中普及开来。农村居民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向城市居民靠拢。
  对于农村居民对自身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观评价,笔者选取“您对自己业余生活的评价”及“您对公共娱乐文化设施的评价”作为研究变量。在对业余生活的评价方面,有44.7%的被访者的选择是“一般”,选择“满意”或“较满意”的占35.1%,而选择“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仅占20.2%。单从数据上看,农村居民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多数还是持一种凑合的态度,并没有表现出对业余生活的强烈的不满以及要求改进的强烈愿望,更多的还是一种“安于现状”的心态。另外,在对公共娱乐文化设施的评价方面,选择“满意”或“很满意”的仅占21.5%,选择“一般”的占到39.7%,而选择“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居然占到总数的38.8%。近40%的被访者对公共娱乐文化设施表示不满,这是一个值得管理者深思的现象。虽然有如此多的人对公共设施表示不满,但是前面提到的农村居民对自身业余文化表示不满的人数并不多,那么农村居民对公共娱乐文化设施的评价是否会影响到他们对自己业余生活的评价呢?笔者将“您对自己业余生活的评价”(judgeles)“您对公共娱乐文化设施的评价”(judgeest)两个变量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信息,笔者在stata统计软件中使用列删法处理数据。
  此外,笔者将“村里是否有图书阅览室?”“村里是否有棋牌室?”“村里有文化、体育活动室吗?”“您家能否上网?”作为研究变量,探究它们与“您对自己业余生活的评价”变量的相关关系,看普通城市居民认为的业余活动是否与农村居民对业余活动的定义相同。
  根据福柯的观点,权力与知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关系:第一,知识是在权力的制约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没有脱离权力关系的抽象知识;第二,权力离不开知识,不仅权力在特定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中形成,而且知识本身就是权力;第三,权力同知识不可分,只有在权力与知识的联系中才能把握权力的实质与作用。在后工业社会中,网络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交往方式,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思考的形式和方式。在当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了知识传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根据福柯的理论,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能否利用和掌握好网络不仅意味着是否能够获得外界先进的知识,加快知识的更新换代,更意味着他们能否充分利用自身权利,维护自身利益。权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其实是农村文化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塑造一种文化并不单单是为了塑造而塑造,更重要的是利用文化为自身的生活谋利,丹尼尔·贝尔已经说过,科学知识的独立性已经逐渐丧失,现实逼迫它开始了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农村居民要想在这个充满异质性、不断变化的时代有所获得,就需要利用先进的手段去获取知识,造福自身。
  所以,虽然农村居民自身并没有把上网作为一项业余活动,但是笔者在上文中仍然将其作为一项业余活动进行了分析,是因为网络化或信息化是当今社会一种必然的趋势,尽管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现在并没有将上网看作是业余生活的一部分,但随着农村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笔者相信农村居民的观念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足之处也同样明显。在对农村居民主观感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农村居民的想法同城市居民是有差异的。笔者认为,个人的主观思想意识对于一个文化的形成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今后对农村业余文化的研究和相关政策制定中,应该加大对农村居民主观意识的关注,将其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联系起来分析考虑,同时加大对农村自身差异性的关注,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真正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杨凤杰,郭金峰.《农村业余文化现状与特点》.现代农村科技.2009,(8).
[2]徐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006,(1).
[3]朱保安.《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河南社会科学.2005,(1).
[4]牟德刚.《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措施》.中州学刊.2004,(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