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为建设现代农业进行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回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现代农业的理论认识在不断深化,实践经验在不断丰富,中国现代农业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现代农业,使我国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必须扎扎实实从基础工作入手,明确其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通过较长时间(20-30年)的建设,才能实现。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后劲才会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土地、生产资料、机械和人力投入的多少,也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和农业抗灾能力的强弱。在建设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且最终要靠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来检验,只有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表明一个国家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2.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土地和劳动生产率高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会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或者使用较少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出同样数量的农产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和自然资源困乏等问题,继续靠投入这些生产要素来增加农业产值已经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不断提高土地和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率更应当成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着眼点。
3.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相对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农机、灌溉、道路、电力、农资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需要相应组织、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同时还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和对农业支持保护、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化。必须将几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强有力的支撑。
4.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工农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仅从农村角度来入手是不够的,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加快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引导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现代化及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
5.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农业不仅仅是一个产业部门,具有特定的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功能,肩负着保护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农业多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带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农业不断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有效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二)阶段性目标
1.近期目标(2011-2015)
到2015年,建设中国现代农业要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主要农产品供给保持平稳增长。保持1.2亿公顷的耕地面积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39亿吨以上,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棉花、油料和糖料产量分别达到1041万吨、3543万吨左右和14789万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稳中求升;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1213万吨、4109万吨和868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919万吨。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4959元/人;土地每公顷产出达到20483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达比重达到43%;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建成;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协调,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要降到35.12%以下;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62∶1;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1%。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应达到55%;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达到6人以上;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化肥、农药利用效率提高到40%;全国每公顷农机总动力要达到7千瓦以上;有效灌溉率达66%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8%。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农产品商品化和深加工程度进一步提高,初步改变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增收困难的状况。
——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要大于8.4年;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8%,基尼系数保持在33%-36%之间;农村居住质量指数进一步提高到66%。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960万公顷,粮食主产区排灌标准提高到5~8年一遇;解决1.2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式饮水受益人口比例达到65%;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35%;新建改建农村道路140万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农村信息化程度达到55%;积极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染源,使农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普及和巩固九年制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教育条件明显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部覆盖到农村居民,形成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全面建立农村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65%和98%;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mdas
h;农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3元,年均增长7%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要达到45%以上。
——农业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建设取得良好进展。农业成灾率减少为41%,森林覆盖率达到20.47%,农业面源污染区域综合治理率达到60%。
做好这一时期的各项工作,要努力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和制度基础。
2.中期目标(2016-2020)
到2020年,建设中国现代农业要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主要农产品供给保持平稳增长。粮食供给能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的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65亿吨,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棉花、油料和糖料产量分别达到1245万吨、3796万吨和16912万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需求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2980万吨、4739万吨和1149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829万吨。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5349元/人;土地每公顷产出达到21528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农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建成;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协调,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要降到30.38%以下;力争农产品加工水平、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有较大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3.51∶1;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5%。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大于60%;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达到12人以上;全国每公顷农机总动力要达到9千瓦;有效灌溉率达8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实现绿色农业生产;农产品商品化和深加工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5%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超过60%,更大程度地改变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增收困难的状况。
——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要大于九年,既达到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5%;基尼系数保持在30%一35%之间;农村居住质量指数进一步提高到80%。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850万公顷;粮食主产区排灌标准提高到8-10年一遇;基本解决全国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式饮水受益人口比例达到80%;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50%左右;新建改建农村道路200万公里;加大农村通讯网络覆盖面积,农村信息化程度达到60%;加大农村垃圾和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农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普及和巩固九年制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实现村村有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建立农村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范围,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形成更加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农民养老保险全面覆盖;继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69元,年均增长7%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要达到55%以上。
——农业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建设取得良好进展。力争使农业成灾率降低到35%;森林覆盖率达到21.69%;耕地面积损失明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区域综合治理率达到70%,农村化肥、农药、地膜等得到合理使用,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通过这一时期的工作,继续为下一阶段农业现代化建设准备必要的条件。
主要挑战
尽管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以取得初步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如下难题:
(一)现代农业发展受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作为世界上40多个缺水国之一,依然有不少地方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换来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经济发展和水土流失加快,耕地面积一直呈锐减趋势,耕地质量的减退,以及建筑业对耕地的掠夺,极大地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淡水资源总体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不少地方超量开采地下水,缺水将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局面没有改变,台风、酷暑和严寒等极端气候现象发生的概率增加,区域性、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交替出现并有加剧的迹象。
(二)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低。总体而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仍是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的问题,已经由农业生产环节转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中国很多水利设施,不仅多年来没有新的发展,而且不断老化失修。如在许多农业主产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多,许多水库不能灌溉。每遇严重灾害,单产和总产都要下降。农业产前、产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还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拓展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导致农民来自于农业的收入容易出现较大波动。
(三)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升高。现代生产要素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农业生产领域,农业外部成本如物质和服务费用支出增长加快、份额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一方面导致土地要素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也带来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农业土地、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农业生产高成本,对农业的影响是深刻的。一方面,高成本导致粮食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粮食和农业安全面临的考验越来越严峻。如果没有有力的政策举措和机制创新,粮食和农业生产萎缩的风险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农业经营的高成本也将促使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政策调整。
(四)农业科技进步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
要。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目前的农业科技依然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全国有约1/3的乡镇、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三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活动经费少,影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四是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能力较低。
(五)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农业资源利用的空间缩小,加之农业自身的粗放式经营,小规模的农户分散经营方式不仅生产和交易成本高,影响劳动力及农业固定资产的充分利用,而且也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致使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六)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有待继续增加。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但对农业科技投入却长期不足,导致农业科技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是我国农业科技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虽然在年投入量上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在农业农村资金投入落实中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农业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发展资金短缺情况仍未改变。二是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对制约农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够。如,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补贴标准低,不足以抵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三是资金投入管理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七)农民素质整体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不足。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2009年,中国农村人口71288万人,占总人口的53.41%,数量大,受教育程度却相对较低。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1%,小学文化程度占52.8%,初中文化程度占52.8%,高中文化程度占11.4%,中专占2.7%,大专及以上占1.7%。因为农业生产条件和收入与外出打工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无法比拟,所以当前中国农村一些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向非农产业转移,中国很多地区的农民是老弱妇孺在从事农业生产。因此,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低。这些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非常低,中国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对中国建设现代农业造成很大的阻碍。
对策与建议
通过几年的探索,中国现代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相对匮乏,但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农业的很多做法,对世界发展中国家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坚持实现城乡统筹,实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战略。农业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基础系统,因此,必须把农业现代化战略纳入整个社会经济现代化战略之中,把农业现代化纳入农村现代化战略之中。从我国国情出发,只有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才能有效地改善现代农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条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从我国人口近80%在农村的国情来看,既难以完全依靠城市工业积累为现代农业提供足量的资金,也不可能完全靠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来吸纳现代农业过程中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城市化结合进行,拆除城乡壁垒,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要让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让务工经商的离农的农业人口既离土又离乡,引导土地合理流转相对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使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最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粮食主产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主产区利益补偿问题,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对主产区政府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强化并落实销区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调整粮食风险基金比例,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央财政增加补助地方规模和比例,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补贴力度,切实减轻主产区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二是在粮食主销区建立粮食生产补偿基金,出台相关运费补贴等政策,帮助主产区解决商品粮外销、外运的问题,缓解地方政府的压力,充分体现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政策。三是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合作建设粮食生产基地,通过现有政策和自己渠道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投入,在粮食主销区提取部分土地出让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加大体现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和转移支付效果。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国家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免费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现有人员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稳定小农与发展大农并举。在实现现代农业的发达国家中,农业经营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化、规模化的大农经济,另一种是不少欧洲国家及日本为代表补贴型的小农经济。建设我国现代农业不适宜走美国式的农业道路,也不适宜走欧洲国家及日本为代表的农业道路。建设我国现代农业,适宜走两种农业经营模式并举的新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的前提下,稳定发展以小农家庭经营为基础,走内涵式的小农集约经营的道路。在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下,引导小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小农的组织能力。有目的
推广技术适用、资金投入不多、经济效益明显但耗费劳动工时较多的经营项目,生产一些高附加值农产品,导致产出有较大幅度增大,以达到尽可能扩大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吸纳率,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选择国有集体农场、龙头企业、种养殖专业大户,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农经济,实行有偿转让土地,走内涵式的大农规模经营道路。在高效种养业、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创汇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领域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种养业的生产规程、农产品加工的标准化流程、质量检验检测规程,有意识地采用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适度、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经营项目,使农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变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五)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要切实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比重。第一,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第二,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第三,加大对农业公共服务的投入。第四,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集中产粮区主要粮食品种良种补贴等各项生产补贴制度,根据需要适时建立其它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补贴制度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补贴制度。第五,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
(六)建立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实践中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推进农业产业化首先要使一部分农民成为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者,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合作社的桥梁作用,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逐步实现社会化。到2010年底,全国合作社数量超过35万家,大体平均每月新增1万家;实有入社农户约2800万左右,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0%。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植保、技术信息、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农村各个产业,业务活动内容涉及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加工、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
(七)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实施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成功解决了我国农业科研体制多年积累的弊端。首先它为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其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了一套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技术体系,成功地解决了农业科技与农民的技术对接问题。第三,大力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紧密衔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倡导循环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动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