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
(一)临泉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2015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150万亩、玉米110万亩,产出秸秆200万吨左右。据调研,目前全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约占全县产出秸秆的50%,其中粉碎还田30万吨,约占15%;过腹还田20万吨,约占10%;行间覆盖还田40万吨,约占20%,高温堆肥还田10万吨,约占5%。还田的100万吨农作物秸秆中,小麦秸秆约占85%,玉米秸秆约占15%。其余部分除少量用于食用菌生产和秸秆发电外,多数在收获后焚烧或弃置乱堆。如按每吨秸秆价值20元计算,废弃秸秆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约2,000万元左右。
(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临泉县秸秆综合利用途径主要为秸秆就地还田、高温堆肥还田、过腹还田及用于食用菌生产等,其中秸秆就地还田是秸秆肥料化利用最主要的途径,也是经济可行且易于操作的利用方式,具有便捷快速、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保墒增产的作用。
1、有效增加土壤养分。按作物经济系数0.5计算,全县每年大约生产200万吨作物秸秆,所含氮、磷、钾折合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约4万吨,相当于全县每年化肥施用量的1/4,同时秸秆还含有中微量元素,养分全面,能被作物直接吸收,且不易流失,不污染环境。据对谭棚秸秆还田示范点土壤肥力监测结果显示,连续5年秸秆全量还田,土壤有机质提高5%,氮、磷、钾有效成分分别提高2%、4%、5%,因此秸秆直接还田增产潜力大,效益显着。秸秆还田同时还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碳源,对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2、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秸秆进入土壤要经历两个复杂的过程,一是矿质化过程,即物质分解,释放养分供作物吸收;二是腐殖化过程,即物质合成,分解物转化为有机质,生成腐殖酸。据对杨桥刘大村、谭棚东张营村粮食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连续三年秸秆还田田块化验结果显示,土壤蓄水能力比非还田田块提高20%,土壤蓄肥能力提高18%。同时,秸秆还田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的缓冲能力。据对陈集镇丁庄村村民张学成、张靖波和谢集乡岳庄村村民吴保明秸秆还田田块测定,土壤容量分别为1.22g/cm3、1.20克/g/cm3,均低于全县平均值1.39g/cm3,土壤保蓄能力大幅度提高。
3、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档次。秸秆含有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一种完全肥料,进入土壤后,在水分及温度的调控下,通过微生物分解逐步缓慢地释放养分,速度与作物生长发育基本一致,没有催生、催长、催熟现象,生产出的产品品质较好,档次较高。目前,农产品分三个档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其中,有机食品就是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投入品,只使用合格的有机肥料及投入品,所以档次最高,品质最优。
4、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能使秸秆变废为宝。一般每公斤作物秸秆能生产平菇0.5~0.8公斤;同时,蘑菇废料作为有机肥直接还田,能够提高土壤肥力,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据调研,杨桥刘大村张启友利用自家庭院生产平菇,每年需要玉米棒轴等秸秆5万多斤,生产平菇近4万斤,直接收益8万元左右。蘑菇废料还田后又大大提高了土地增收潜力,每亩地年增收粮食200公斤。
二、禁烧农作物秸秆难以推动的主要原因
(一)焚烧秸秆的不良后果。随着夏收时节的到来,部分农民图省事,一把火将秸秆烧了了事。每到夏季,全县被烟雾笼罩,空气既刺鼻又呛人,这些烟雾的导火索是周边一些村民连续焚烧秸秆造成的人为烟雾。秸秆露天焚烧带来的危害是:
1、造成秸秆养分资源浪费。据测定,小麦秸秆含全氮0.617%、全磷0.071%、全钾1.017%、有机质70%左右;玉米秸秆含全氮0.869%、全磷0.133%、全钾1.112%、有机质70%以上。秸秆焚烧后化为灰烬,有机质和氮素100%损失,磷素损失约一半,钾素虽然不会挥发,但随风吹水流容易流失,肥料资源白白浪费。据对临泉县31个乡镇近万个土壤样品肥力监测结果显示,由于连年焚烧秸秆,目前土壤有效钾含量比10年前下降12%左右,焚烧秸秆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显而易见。
2、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秸秆焚烧后,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烧死,腐殖质、有机质被矿化,土壤的物理性状被改变,土壤板结现象加重,破坏了地力,加剧了干旱,农田质量大幅度下降,千百年自然形成的生物平衡系统被破坏,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3、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身体健康。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三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相当于日均浓度的五级水平。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强烈刺激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重则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
4、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会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缩小,直接影响民航、铁路、公路的正常运营,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人身安全。
5、引发火灾。焚烧秸秆,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尤其是村庄附近,一旦引发麦田大火,往往难以控制,危及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二)禁烧秸秆难以推动的主要原因。秸秆禁烧工作难以推动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机械、农艺、成本、劳力、认识等5个方面。
1、农用机械缺口大、稳定性差、农机农艺不配套 第一,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缺口大、作业量满足不了需要。目前,全县拥有玉米联合收割机800台,按照日均50亩/台,连续10天工作时间算,仅满足40万亩收割需要。玉米联合收割机拥有量偏小主要因为机具成本回收期长,购置1台大中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械需资金10~20万元,除农机购置补贴外,仍需10万元左右。秋季玉米收获期10~15天,每台机具作业500~750亩左右,亩作业收费80元,亩平均耗油3.5公升,每公升柴油6.3元,每亩平均燃油费22元,亩配备运输车、人工、维修费等平均支出28元左右,每台机具秋季作业纯收入1.5~2.25万元,机具成本回收期5年左右。回收期长,制约了农业机具的购置。
第二,大型联合收割机稳定性、适应性较差。玉米机械化收割刚刚起步,部分厂家产出的机具还处在试用阶段,作业期间机具经常出现故障,易损零件不能及时供应,厂家跟踪服务不到位;各厂家生产的机具各有其特点,同一机型随地区不同、品种不同,适应性各不相同,影响了玉米收割机械的应用。
第三,农民家庭承包农田田块窄小,机具作业效率低下。一台三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正常作业时,小时作业量达到6亩左右,一天作业可达70~100亩。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地块垄行交错复杂,不利于机械化连片作业,因此一天的作业量只有20~40亩,效率大大降低,而缺口部分人工收割,秸秆无法处理,只能弃置田外。
第四,农机农艺不配套,收获损失率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由于农业的分散经营,各家各户种植时间和种植品种不一,导致结穗高低、收获期不一等问题,一般收获损失率5%左右,高的可达8%以上。
第五,播种机械落后,小麦秸秆覆盖还田后达不到玉米播种技术要求。小麦收获后,秸秆可不经粉碎处理,直接在麦秸带之间播种玉米。而目前大部分小麦收割机作业幅宽与玉米播种机械播幅宽度不一致,秸秆覆盖还田后玉米播种不能完全与小麦秸秆行间重合。因此,就需要配套具有播前能把播种行的麦秸秆拨开的玉米播种机,但这类播种机价格昂贵。2014年县农委引进一台玉米免耕深松分层施肥精播机(2BSFM-4型),在杨桥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使用效果展示,该机具有深松、分层施肥(10-20cm)、开沟、精量播种(指夹式排种器)、覆土、镇压一体功能,特别是具有播前能把播种行的麦秸秆拨开,从而在不需要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完成秸秆直接覆盖还田,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特点。此类播种机价格约10万元,其价格是普通播种机械的30倍左右,农民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价格。
第六,部分地块作业质量差,影响农民秸秆还田积极性。受地块、机械性能、操作技能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块作业质量还不能完全达到要求;少数机手在利益驱动下,一味追求作业速度,造成了还田机离地间隙大、秸秆粉碎不够细、留茬过高等问题,降低了还田质量,挫伤了农民用机积极性。
2、部分农民对秸秆还田的效果信心不足。部分农民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好处认识不到位。秸秆还田一般在连续3年之后才能显现出优势,农民见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还田的优势持怀疑态度,对秸秆还田带来的土壤结构、墒情、地力等方面的好处认识不足,加之秸秆机械化还田每亩地要增加30~35元的耕作成本,因此秸秆机械化还田积极性不高。而采取高温堆肥还田,却增加了劳动量。由于临泉县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不足,因此群众无力清运满地秸秆,只能烧掉。
3、部分农民对秸秆焚烧认识片面。有的农民认为秸秆焚烧可以烧死害虫,不焚烧秸秆可能造成下茬作物病害虫增多;有的农民则认为迅速将秸秆烧掉可抢墒抢时播种,能提高出苗质量。
三、秸秆还田需注意的技术问题及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
(一)秸秆还田需注意的技术问题
1、注意防治病虫害。一般条件下,秸秆还田后病虫害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尤其是蛴螬、蝼蛄、二点委夜蛾等地下害虫,在未腐熟的秸秆中取食和繁殖。所以,在将秸秆施入土壤之前,可用百菌清500倍液混加辛硫磷1,000倍液将秸秆喷洒一遍,以减少病原菌和虫卵的危害。对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田块,在秋种时实行拌种、包衣全覆盖。对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常发区域用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或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进行种子包衣,对地下害虫常发区域用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进行拌种,也可用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在整地时进行撒施。
2、注意补施氮磷化肥。一般粮食作物秸秆的碳氮比很低,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时,必然会与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速效氮素,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为解决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在秸秆还田的同时最好施用氮肥,一般100公斤秸秆加1公斤尿素,把碳氮比调节至30∶1左右。也可适当添加过磷酸钙,以增加养分,加速腐解,提高肥效。
3、水分管理要得当。土壤水分状况是决定秸秆腐解速度的重要因素,秸秆直接翻压还田的,秸秆长度应控制在5厘米以内,粉碎均匀,覆土严密,防止跑墒。对土壤墒情差的,耕翻后应灌水;而墒情好的则应镇压保墒,促使土壤密实,加快秸秆吸水分解。
4、精耕细作培壮苗。每亩秸秆直接还田适宜量为300~400公斤,实行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播种要深一点,深度控制在5~6厘米,播量也需适量增加。但精耕细作要根据播种期、整地质量、土壤墒情、种子质量等情况综合考虑。
(二)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把秸秆还田作为秸秆禁烧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结合实际制订秸秆还田方案,落实配套措施,开展督导检查,进行表彰奖励。
2、落实配套机械。农机部门应根据本县大型农业机械的保有量和作物种植结构,制订大型机械的配套方案,对玉米、小麦联合收割机、大型动力机械实行优先农机资金补贴,对秸秆粉碎还田机实行应补尽补。
3、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农业、农机部门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秸秆还田一线,做好秸秆还田技术指导服务,研究落实机械配套方案和机械操作技术方案,研究落实粉碎、翻耕、播种、镇压、补墒等农机农艺一体化方案。同时,积极开展秸秆还田农机农艺集成模式、农机具配套、综合配套技术、土壤理化性状和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等监测和试验研究。
4、典型示范引导。发挥种植大户示范引导作用,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做到100%秸秆还田。各乡(镇)、村应广泛建立秸秆还田示范点,成为带动引导农民自觉还田的样板田。
5、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动员秸秆利用主体积极开展秸秆收储,引导发展秸秆在饲料、食用菌、沼气、发电等方面综合利用。
6、缩短机具成本回收期。加大扶持力度,在国家、省、市农机购置补贴基础上,地方财政应加大机具购置补贴、作业奖补资金、燃油补贴力度,降低农民购机成本。农机部门对现有农机统一协调作业,提高机械化效率,降低作业成本,缩短机具成本回收期。
作者:彭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