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

我国农业经济市场化与信息化成就显著

2016-07-26 16: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十六大以来,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预警、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农业经济农村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确保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展会等产销衔接活动蓬勃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是农产品产销对接。在农业部的支持和引导下,各主产区积极开展特色优势产品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每年各地累计举办700多场次,实现贸易成交额3000多亿元。特别是农交会已连续举办9届,10年来累计有1.4万家国内农业企业、300多家台湾农业企业、800多家国外农业企业和8万多名专业采购商参加,贸易成交额达4000多亿元;琳琅满目的名、特、优农产品、科技创新下的农业新成就、吸引了300余万人到场参观,社会反响强烈;组委会在农交会期间举办的214场国内外专项活动,累计参会人数也超过20000人,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国外及地区间农业贸易交流与合作。农交会已成为国内农业领域规格最高、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为保障农产品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电子商务。依托中国农业信息网,建立网上展厅和全国农产品供求一站通平台,注册会员已超过60多万个,累计发布供求信息近100万条,访问覆盖范围超过5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实现网上对接。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试点,扩大网上交易规模。

 

  三是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发展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重点,推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06年我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意见》,2007年启动了中国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工作,20117月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制定了《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由农业部门负责推动实施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2011年各地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1.8万个,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40个。

 

  二、农产品市场监测和信息服务能力提升,有利应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

 

  一是农产品市场监测。1995年我部启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日报网络建设,推动实现批发市场与农业部信息中心联网。2012年全面启动生产者价格采集工作,不断健全信息采集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生产者价格、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互为补充,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有机一体的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实现了对全国近500家大中型综合及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实时动态监测,监测品种达200余个;实现了对全国470个集贸市场畜禽产品和饲料价格定点监测,每周采集生猪、牛羊肉、鸡蛋、生鲜乳和饲料价格;实现了对全国各地300多个县级集贸市场的月度重点监测。

 

  二是市场运行研判。2002年我部率先启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组织专家开展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18个品种的市场定期会商分析,加强形势研判预警,每月形成《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2005年我部率先编制推出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市场走向的风向标温度计,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宏观决策部门的认可。近年来,我部着力推动建立自下而上的市场热点报送机制,探索开展中国农业展望工作,农产品预警分析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是信息发布。2005年我部开始推出《经济信息发布日历》,通过农民日报、中国农业信息网、央视农业频道、农产品市场周刊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部属五个一媒体定期对外发布农业各行业信息。特别是从指导产销出发,农业部与中央电视台密切合作,从200910月起全天滚动播出我部监测的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20112月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展了战略合作,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拓宽。

 

我国农业经济市场化与信息化成就显著


  三、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启动实施,稳定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供给

 

  一是菜篮子产品政策规划。2005年我部会同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共同推动实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10年全国免收车辆通行费130多亿元。2010年我部牵头起草了《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并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有关部门,推动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2011年我部编制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

 

  二是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建设。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我部针对在优势产区的集中产地建设国家级批发市场进行了研究论证,初步计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15家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将其打造成相关产业的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播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会展贸易中心。力争在优势产区的集中产地,培育和建成一批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促进农产品大生产、大流通、大销售。目前已经启动了洛川苹果、舟山水产、斗南花卉等批发市场的建设。

 

  三是菜篮子产品保障能力。十年来,菜篮子产品供给持续快速增长,部分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成倍数增加。2011年,全国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7大类产品,总产量分别为7957.8万吨、2811.4万吨、3810.7万吨、5603.2万吨、6.8亿吨、1.4亿吨、162.3万吨,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27.6%24.1%172.1%41.7%28.4%102.6%117.8%;人均占有量分别为59.1公斤、20.9公斤、28.3公斤、40.2公斤、504.2公斤、104.5公斤、1.2公斤,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21.7%18.3%159.4%30.1%19.3%88.3%102.4%。其中,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四、农业农村信息化全面推进

 

  一是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经过十一五努力,覆盖部、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政策等各类信息。据统计,我国农业网站数量达31000多家,其中政府建立的有4000多家。我部相继建设了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经济统计、农业科技与人才、农产品价格等60多个行业数据库。已累计搭建19个省级、78个地级和346个县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006年启动12316三农服务热线建设,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市)都已开通,农民可以随时随地拨打12316或登录12316相关信息平台咨询农业生产、市场、政策等信息,每年通过12316热线及相关信息平台咨询人数逾千万人次,累计帮助农民增收减损100亿元以上。

 

  二是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十一五期间,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与解析、农业无线传感网络、农业过程数字模型与系统仿真、虚拟农业与数字化设计、精准农业与自动监控、呼叫中心、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开展了相关应用推广工作,并且发展迅速,有逐步深化的趋势。目前,北京、上海、黑龙江、河南、山东、新疆等地开始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滴灌自动控制系统的试点性应用。一些猪场、奶牛场和禽场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养殖环境监控、疾病防控以及自动饲喂,一些大型奶牛场引进国外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先进挤奶机器人。江苏、山东、广东、上海、浙江、天津等省市的水产养殖企业开始利用最新的农业物联网技术,配置水产养殖实时远程监测系统,对水产养殖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测。

 

  作者: 来源:粮食决策参考 20121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