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历史最长的国家,又是栽培水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我国粮食生产中,水稻播种面积占整个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30%,总产量则占全国粮食总产量40%~45%,不论是单产还是总产都占粮食生产的第一位。同时,我国有2/3的人口以稻米作主食。水稻还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因此,水稻生产在我国国民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水稻的使用价值
作为粮食作物的稻米,营养价值是非常高的。稻米是人民喜爱的细粮,它的营养价值高、品质好。一般情况下精白米淀粉含量为76%~79%,蛋白质6.5%~7.8%,脂肪0.2%~1.1%,粗纤维02.%~0.4%。其蛋白质的生物价较高,淀粉颗粒小、粉质细,食味好,易消化、吸收。在稻谷加工方面,加工后的副产品用途非常广。稻谷加工后的米糠,在食品方面,可用于调制食料,如味精、酱油等;在饲料工业上,是家畜的精饲料;在制药药业方面,可以从米糠中提取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E;在化工方面,利用米糠中的粮油作为面碱、化妆品、火药及肥皂的原料。稻壳在农业上可作肥料和土地改良剂;在工业上可制装饰板、隔音板等建筑材料,也可以提取多种化工原料。稻草在农业上广泛用作家畜粗饲料和有机肥;在工业上是造纸、人造纤维等的上等原料,还可以用于编织草绳、草袋等。
2 水稻栽培的生物特性
水稻适应性强。在水源充足的条件下,不论酸性、碱性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其他作物不能适应的土壤,一般都可以种植水稻。水稻品种生育期的长短虽然与品种的遗传性、外界环境条件、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等有关,但最本质的原因是品种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
2.1 感光性
水稻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为感光性。根据植物阶段发育的理论,稻茎顶端生长点的质变是在光周期诱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水稻是短日照作物,对花器形成起诱导作用的主要是长暗期的作用,必须在超过某一临界期的情况下,才能使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光照延长、暗期缩短,完成光周期诱导慢,幼穗延迟分化;光照缩短,暗期加长,完成光周期诱导快,幼穗便提早分化。暗期的作用和温度又有密切关系,较高的温度,则减慢光周期诱导,所以感谢光性品种都感温,而感温的品种一定感光。
2.2 感温性
水稻受温度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温性。水稻每完成一个阶段发育,需要一个最低的总热量。这种总热量通常用活动积温、有效积温或总积温来表示。水稻生长的下限温度大致为10℃,故常将大于10℃的日平均温度的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中高出下限温度的部分则称有效温度。在水稻生育期中,各日活动温度之和称为活动积温,各日有效温度之和为有效积温,而各日实际温度之和为总积温。不同品种类型的水稻品种,对积温都有一定的要求,并且有相当的稳定性。一个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全生育期天数变动很大,活动积温则比较稳定,有效积温更稳定。由于水稻各生育期要求的积温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当温度升高时,满足积温所要求的时间便相对而言变少,生育期便缩短;温度降低,满足积温所需要的时间多,生育期就延长。
2.3 基本营养生长性
在最适于水稻发育的短日照、高温条件下,水稻也要经过一个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期,开始初穗分化。这个不受短日照高温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因品种而不同,水稻的这种特性称为品种的基本生长性。凡基本营养生长性大的品种,其感温、感光性均小,相反,基本营养生长性小的品种,则各有不同程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中等,而感温、感光性均小的品种,一般适应性比较大。
3 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水稻的一生,在栽培学上通常指种子萌动开始到新种子成熟的全过程。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器官形成的特点和生长发育状况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营养生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生殖生长3个阶段,以及幼苗期、分蘖期、长穗期、结实期4个时期。幼苗期是从种子萌动起到3叶期为止的一段生育期。干燥的稻种必须吸收本身干重25%~30%的水分才能开始萌动。发芽的最低温度,籼稻为12℃,粳稻为10℃,最适温度为30~32℃,最高温度为40~42℃。种子萌动时进行着强烈呼吸作用,需要一定的氧气,萌动时若氧气不足,则进行无氧呼吸,将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会使种萌发受阻。幼苗生长迅速,但苗高与干重比下降。分蘖期是从幼苗第4片完全叶起到分蘖终止的一段生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发生分蘖,为决定有效分蘖数多少的关键时期。同时,大部分叶片与根系也在这个时期生长,因此也是为穗分化奠定物质基础的主要时期。长穗期是从幼穗开始分化到抽穗前的一段生育时期。这一时期既分化幼穗,形成生殖器官,又完成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长穗期是决定每穗粒的时期。应采取适宜措施,争取长大穗。结实期是从抽穗、开花至成熟的一段生育时期,即转入以长粒为主的生殖生长阶段。稻株最后的3片叶特别是顶叶的功能,对灌浆结实起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简介:张弘(1975-),女,汉族,吉林省镇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