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

布哈林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2016-05-10 11: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1888--1938)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联共()和共产国际的著名领导人。他被列宁称为党的最宝贵和最大的理论家学识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布哈林在理论方面颇有建树。文章简单阐述了布哈林关于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揭示了布哈林农业经济思想在当时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一、布哈林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

 

  1.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投入

 

  马克思在分析地租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方法性问题。他是就自然肥力相同的土地来谈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他认为自然肥力相同的土地,如果要提高利用率,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 布哈林指出,要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这就要消除俄国的闭塞性,采用当代的最新发明,运用最重要的新技术成果,要加快发展农用工业,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培养与配备熟练的干部,实行科学管理。

 

  2.通过市场动员全部经济力量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通过市场关系把千百万分散的农民经济联结起来,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在市场上,在商业活动中感到有利可图,那样他们才会为出售而更多地生产,这在客观上就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和原料,工业生产就有了发展的基础,而工业的发展将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先进的工具,从而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产量,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3.合理分配农业劳动力

 

  1927 年底到1928 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使工人、红军、城市居民以及经济作物区的农民面临粮食供应困难,也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出口。在布哈林看来,危机并不是在工业品荒的情况下粮食过剩的表现,而是在农民经济缩小的情况下,由于谷物的稳定甚至下降造成的。具体来说,一是谷物价格下降,而经济作物和畜产品价格上涨,二是对谷物的课税比例也大大超过非农业性收入,三是城市投入农村的工业品的数量没有能够同体现农民需求的货币量相适应。当货币只是作为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而非积累手段的时候,即便农民手中有粮食,他也不愿用实在的粮食来换取货币。谷物价格的下跌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因此,布哈林认为,必须调整政策,在价格、税收等方面鼓励谷物生产,使谷物业、畜牧业和技术作物的生产保持平衡发展。

 

  ()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之路

 

  1.通过合作社道路联系单个的农户和小经济

 

  布哈林认为,合作社首先从商业合作杜开始,也就是说从流通领域开始。通过流通领域的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是农民最易于接受的。他提出,我们使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产并不是通过在使农民经济破产的基础上,以苏维埃经济来排挤农民经济的道路,而是通过完全不同的另一条道路,这就是吸引农民参加同我们有联系的并在经济上依赖国家及其机构的合作社。利用利益引导的办法促进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按照布哈林的说法,旧的习惯、旧的经济方式在农民心中已经非常的根深蒂固,急剧的打破这些习惯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使农民参加社会主义的合作组织,只能通过渐进的方法,用使农民获得直接经济利益的方法来吸引他们,而不能依靠暴力和强制措施。如果是信用合作社,农民可以得到低息贷款:如果是销售合作社,农民可更有利的出售他们的产品,从而感到有利可图:如果他要买什么东西,他将通过他的合作社去买,他将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2.利用合作社帮助农业实现快速转型

 

  农民自身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力持续生产的时间,还包括劳动时间以及自然力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自然力独立发生作用不需要人们支付报酬,它可以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农产品的生产率在合作社政策的支持下,生产率比其他任何产业的生产率都要高,保证了农产品生产的产量与规模,农产品价值也得到了体现。农业合作社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善农业发展的不足,使分散的小农经济转变为使用机械设备的大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帮助农业实现快速转型。

 

  3.通过合作社实现国家对农民的经济领导

 

  布哈林主张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允许国家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个中介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城乡资产阶级,要通过和平竞争,即经济斗争的手段逐步排挤和改造他们,最终战胜他们。布哈林再三强调,对城乡资产阶级采取经济斗争的手段。并不意味着取消对资产阶级和富农的斗争,只是改变了一下斗争的形式。从工人阶级方面来说,斗争在继续进行:我们的立法保护工人的事业,保证工会有一定的权利,迫使私人企业主支付保险费,剥夺这些企业主选举政权机关的权利,等等。这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式。以相应的方式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课税的征税制度,这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对资产阶级的征税,同样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式。来自国营工业、国营商业和合作社方面的竞争,这也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式。我们的国家给予合作社企业以特惠和优先权,国家给合作社组织以特别资助,即以资金支持它们,国家通过立法保证它们更多的权利,这一切都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式

 QQ截图20160411141603.png

  () 维持工农业经济的平衡

 

  1.农业与工业相互依存

 

  工业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农村市场容量的大小,决定和影响着工业的发展速度。布哈林认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由于国外市场的日渐失去、军费开支的日益削减以及巩固专政和加强对农民的政治影响的需要,都要求加倍重视农民市场。只有降低工业产品的价格,农民才能购买更多的工业产品,从而增加工业的积累;虽然工业产品利润比较低,但可以不断地拓展农村市场,在市场扩大的基础上,在农民的支付能力扩大的基础上,工业产品销售得愈多,工业化的资金就愈多,从而可以推进社会主义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相反,极力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工业可以取得飞速的发展,但这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这是一种行会的、狭隘的、笨拙的、目光短浅的政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工业终会由于农民消费能力的萎缩而止步不前,到那时工业就会长期停滞。其次,没有农业提供的足够的粮食、原料,工业将寸步难行。社会主义苏联的工业化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因为工厂开足马力进行生产的原料比如粮食、棉花、皮革、羊毛、亚麻等都来自于农业,这是工业化进程的最原始的条件。此外,农业的发展可以加大农产品的出口。

 

  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工业。农业要发展就必须获得它自己不生产的,要由各工业部门提供的各种产品,如果工业的生命停止,那么农业就得不到它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农业也只能维持原有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相反,如果城市工业快速前进,那么给农业带来的就不仅仅是先进的生产资料,而且还会带来耕作技术的革新,迅速地将农业生产力推向前进。所以,工业与农业应该协调平衡发展。

 

  2.合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布哈林看来,无产阶级通过剥削农民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这无疑就是建议无产阶级杀掉会生金蛋的母鸡。因此,布哈林提出另一条思路,即发展农业经济、拓展农村经济。农村是工业产品的巨大市场,而农村市场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农民的购买力,只有农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扩大了,工业品才会拥有广阔的市场。苏维埃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工业的投资首先来自于工业自身的积累,但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一是苏联缺乏足够的经验,二是重工业建设周期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工业的补贴是不可避免的,但对工业投资过多,规模愈大,则用于人民消费的基金则愈少,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布哈林认为,工业化必须有一定的速度,但不能以预算的极度紧张、后备短缺、削减消费资金为代价,要合理获取用于工业化的资金,合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3.工农经济平衡有利于国家政权稳固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之上的专政,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可靠的同盟军。布哈林认为同农民处于战争状态的无产阶级专政无论如何是不能强大的。在布哈林看来,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工人与农民携手联合起来的结果。在十月革命中,农民的要求是土地和和平,工人的要求是苏维埃政权和和平,士兵的要求也是和平和土地,因此,工人、农民与士兵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使得三者同仇敌忾,并最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随后,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农民和工人组成了牢固的军事联盟。在农民看来,只有捍卫苏维埃政权,农民得来的土地才不至于被地主收回去,同时工人阶级也认识到,没有农民兄弟支持的苏维埃政权是无论如何也不牢固的,正是在这一坚实的军事联盟的基础上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样,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也需要工农联盟,任何政策如有导致同农民发生冲突的危险,不管在经济上多么有理,都是布哈林所不能接受的。

 

  二、对布哈林农业经济思想的评价

 

  布哈林关于发展农业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发展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在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布哈林能如此大胆直言,令人钦佩。我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中的许多思路与布哈林的思想有相似之处,但更显具体、细致、到位。布哈林能在70多年前提出这些思想,是十分可贵可敬的。但布哈林在强调工农业要平衡发展时,忽视了在特定的情形下可以优先或重点发展某一方面,在农业发展上,过于强调谷物业而未提及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等,不能不说是其缺憾。

 

  作者:赵萌 来源:人文社科论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