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

影响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分

2016-04-01 08: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业科技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资料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数量为6000~8000项,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这与美国、曰本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左右的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21。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所说:“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术,但中国最失败的地方,是没有学会怎样把科技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效益”。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1.1转化周期长农作物的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都需要一个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与之相应的农业科学研究也要经历一个或几个这样的过程,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3丨。科研项目从提出申请、研究开发、小试中试、推广应用到组织成果转化及市场营销,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修正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经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据统计分析,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平均研制周期为4~6年,示范推广期为3~5年,稳定使用期为6年左右141。


  1.2 地域性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对水资源、气候、土壤等的依赖性较高,在实验室或实验基地研发出来的阶段性成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若遇到与实验条件不相符合的外部条件,极有可能导致失败;在这一区域种植表现非常好的品种到另一区域种植可能表现不好,甚至会颗粒无收。


  1.3 风险大、稳定性差农业是一个比较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农作物及畜禽在生长过程中既受自然灾害或畜禽疫病的影响,还受市场、国内国际经济环境、政治因素、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等的制约,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甚至叠加,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和不可预见的损失。


  1.4投资大、经济效益回收慢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和相应的资金,不仅投资大,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而且由于受生长周期的影响,经济效益回收缓慢。


  1.5 共生性显著,集成配套要求高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要与其他多项技术和政策相配套才能产生效益。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这一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从品种、种养技术、加工保鲜技术、销售渠道、质量标准到安全检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好。


  1.6社会公益性强、商品性弱农业科技成果大部分关乎国计民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除了经济效益以外,更主要的是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51。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说,农业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主要由政府、高校、农户和农业企业、外部环境构成。其中,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农户和农业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者和应用者;政府不直接参与转化,而是通过政策、法律等影响着成果的生产和应用,起到指导和调控作用;外部环境(中介机构、风险投资等)对科技成果转化有催化、孵化的作用(见图l)

blob.png

    2.1农业高校内部管理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决定了高校教师的多重身份,他们既是教师又是科研人员,同时还是科技推广人员,他们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完成科学研究任务,还要担负着成果推广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每一种身份都受不同的管理部门领导,都有各自不同的考核目标和任务要求,教学部门要求严格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不可随便调、停课;研究部门要求追求前沿领先科技,潜心学术,争取到重大研究课题;社会服务部门要求能迅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各个部门之间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联动管理体系来协调处理,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2.2政府科研立项影响农业高校的科研选题,产生偏差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投人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年投入额达到4600多亿元'2004年,全国农业高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18.75亿元,以后逐年稳步增长,2009年,达到了50.92亿元,其中,政府资金投人(纵向经费)比例较大,一直保持在75%以上,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横向经费)最高没有超过16%(见表1)。

blob.png

  政府投人资金大多以项目指南、项目库等形式向外征集课题。众所周知,科技研究的优劣往往与能否获得各级政府的研究经费密切相关,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并非如此。据《科技导报》报道,政府科研项目的确立关键问题在于每年针对特定研究领域和项目颁发的申请指南。表面上,这些指南的目的是勾画“国家重大需求”,然而,项目的申请指南却常常被具体而狭隘地描述,人们基本上可以毫无悬念地意识到这些“需求”并非国家真正所需,经费预定给谁基本一目了然|S|。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研究者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去拉关系、走后门,在申报政府科技项目过程中,不仅要从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出发,还要从项目管理部门的利益出发,要迎合项目管理官员的思维与好恶,迎合学术权威(评审专家)的兴趣与爱好。这使得高校的科研工作不能根据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发展等现实需要来选择研究课题,更谈不上科技成果转化了。


     2.3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科研追求目标错位


   从国家拨给高校的科研经费来看,80%左右投向了应用科学项目|91。具体到农业高校也一样。在全国农业高校研究与发展经费三项比例中,应用研究投人占较大比例。2004~2009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入比例大体是30%、60%和10%左右P1(见表2)。

blob.png

     但是在项目申请时,第一考量的是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影响因子的高低。论文发表越多,影响面越大,表示研究水平也就越高。在高校有科研项目,能发表论文,就能晋升职称,至于研究的成果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则无关紧要•’如果没有高级别的论文,就是产生再大的经济效益,也会被认为不具备理论水平。这种评价体系,把研究论文当做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科研人员的收益与风险普遍没有与其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捆绑在一起,研究成果就是被束之高阁也不会影响项目申报、年终考核、职称评审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从研究到应用,从开始到最后都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2.4 从“学术思维”出发,单兵作战,集成配套差高


  校的科学研究更多的是强调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研究人员的知识和研究领域专精深,专一和单一的研究能力很强。他们在科研工作中,往往从自己专业的技术发展角度出发,对该技术应用的现实可能性及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考虑不多,技术集成配套方面考虑更少,整体综合协调和宏观统筹不够。这样的成果即便是通过了中试,示范获得了成功,如果没有相关配套措施和技术的支撑,仍有失败的可能。目前,大多数农业高校在成果推广过程中,采用的仍然是单一项目推广模式,只能将某一项成果推广至某一地方或农业企业,不能将本校拥有的成熟技术集成之后综合推广,缺乏优质高效、综合配套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使得农业高校的大批科技成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转化。


  2.5 缺乏专业的成果转化机构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一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高校的科研管理、科技成果推广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大多数的农业高校对科技成果的管理仍停留在统计、报奖等一般的过程管理阶段,虽然也开展代表学校进行横向科技合作谈判、科技合同审查、签署等工作,但对横向科技项目的管理,大多只是对合同进行登记备案。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只是以参加政府主办的各类成果博览会、展示会或交易会为主。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大多仍停留在走村串户、田间地头、口传面授等传统农技推广模式上。许多科研人员取得研究成果之后,不知道怎样转化,或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发现手续繁多,个人利益难以体现,或者成果技术单一,缺乏多学科的集成和相关的配套措施和技术,交易成本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这些都严重抑制了科研人员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事实上,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不可能都擅长农技推广工作,真正想要取得技术推广成功,还需要由了解市场,熟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知识’熟悉专利申请工作流程,能够对发明和专利技术进行评估,具有财务管理的能力和风险投资的经验,有较强的商务谈判技巧等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团队。据调查,国外很多大学都有技术转移办公室,美国几乎所有的名校和研究型大学都设有各种形式的技术转移机构1W|。


  2.6 风险投资和社会中介服务缺位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提供的科研成果有不少还是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未成熟研究成果。实验室的小试产品并不能完全肯定它就一定能够适应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或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还必须进行严密、周到、适应多种条件下的中试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中试试验有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中试成功,即可进行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另一种结果是中试试验或生产试验失败,这项技术或产品则还要进行研究完善。但是此项目研究已经结束,如需资金还要进一步申请,是否能够获得经费还待定。此时政府的投入虽必不可少,但是社会的融资力量和社会中介服务也非常重要。实际上,风险投资和社会中介服务很少涉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这个领域,更少涉及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领域。风险投资和社会中介服务的缺位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