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的巨大复合系统一-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再生产过程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再生产和自然生产系统的再生产相耦合的过程fl。从是否有技术和经济手段的参与上划分,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机制可分为生态环境系统内的自然耦合(环境自动演替)机制和经济社会经济系统的能动耦合机制;并且,这两种耦合机制同时贯穿在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资与能量交流之中。自然耦合机制遵循生态规律和其他自然规律,而能动耦合机制遵循社会和经济规律。
自然耦合机制包括定向耦合机制,稳定耦合机制,以及分离式耦合机制。如果没有人为干预,生态环境系统将按照自然生态规律持续不断地演替,形成空间上和时间上有序的、开放性的自组织稳态结构,取得系统本身固有的平衡。
能动耦合机制有3种,即适应式耦合机制、塑造式耦合机制和折中式耦合机制。适应式耦合机制是指人类使用的技术、经济手段,不足以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产生大的妨碍,属于人类较为原始地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的情形。塑造式耦合机制,是指人们在强大的人口压力和不断増长的社会需求下,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手段,改造环境与生物,提高物质产品产量的过程,如当代常规农业现代化中大量运用工业部门提供的物质技术装备和生物技术手段,对自然环境加以改造,就属于这种情形,由于这种塑造性活动中,往往没有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规律与要求,而只是一味地强调“人定胜天”和向大自然索取,因此带来许许多多生态灾难和严重危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果。折中式耦合机制,是指通过控制生态环境突变几率,如采取各种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并配合强有力的思想教育,迫使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促进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更趋于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生态经济良性耦合机制。
2举步维艰的湖北农业亟待生态经济的良性耦合
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湖北农业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必须看到,生态与经济的不良耦合也给湖北农业的现实运作与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压力大。由于人口失控和多年来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生产,并主要采取塑造式生态经济耦合机制从事农业活动,结果带来一系列后患。大量乱占滥用耕地资源,全省人均耕地仅0.056hm2,正追近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水平;大量围湖造田,“千湖之省”的美称己名存实亡,全省大小湖泊面积仅相当于新中国建立初的近1/3,湖泊调洪能力降低,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大肆砍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年均丧失表土3.19亿t,在长江流域各省中,仅次于四川省居第2位;全省目前仍有70%的中低产田未得到有效改造和利用,有机肥肥的利用率仅为30%。同时,常规现代农业技术中的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加上工业废物排放増加,使得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全省遭到不同程度农业污染的农田达40多万hm2,每年损失粮食8亿多kg每年因污染造成农业经济损失10亿多元。
其次,是农业资源的配置与社会需求结构之间错位。近年出现的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农民増收缓慢等问题,正是农业资源配置结构不能适应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体现。随着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产品需求在多样化、个性化和优质化的同时,越来越趋向于无害化和绿色化。人越来越要求吃得营养、卫生和安全,穿得自然、美丽和大方,住得宁静、祥和和温馨以及用或玩得天然与质朴。显然,现行农业生产结构难以与之对接。湖北1998年的蔬菜出口量不及全国的1%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环境污染重,农药残留量超标;茶叶出口严重受挫,也是因为茶中农药残毒含量过高。
第三,农业科技进步乏力,以致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良性耦合的中介缺位。农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依靠科技和知识的力量。目前,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在农业中的成功应用,正引发着一场全球性的农业科技革命。高新农业技术尤其是环境友善型农业技术正被加速研制、开发和推广运用,它将对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农业生态环境等产生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决定性影响。发达国家农业増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己高达70%~80%甚至更多,其中的清洁生产成分也越来越大[3]。国内先进省市,如江苏省也己达50%以上,但湖北仅有43%左右。由于科研管理体制不顺、经费紧张等原因,湖北现有人才总量中,农业科技人才只占24%;而作为农业技术的最终使用者,农民的文化水平很低,全省农民人均受教育仅5年。并且,目前广泛采用的农业技术仍然主要是资源能源耗费量大、易于形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些常规现代农业技术这也正是造成湖北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増大、农产品市场需求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
3创新农业运作机制实现生态经济良性耦合的构想
和管理农业资源的配置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农业运作机制的再造。我们认为,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农业运作机制再造的可行选择。绿色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和常规现代农业。后二者建立在社会调控的适应式耦合机制和塑造式耦合机制基础上,它们依靠传统农业技术和常规现代农业技术,以追求产量増长效率为基本目标,不够重视农产品品质,更加忽略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而绿色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环境友善型科学技术基础之上,注重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追求农业生产的优质、高效、低耗、无公害和无污染,强调农业生态平衡,有利于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构建绿色农业的有效运作机制呢,从理论上讲,当然应该是根据能很好反映良性耦合机制内在要求的产业生态学原理来进行。具体地说,在实现农业运作机制创新中,必须准确把握以下3个层面的问题。首先,从宏观上,应将绿色农业的实质和内涵融入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之中,从制度上保证绿色农业的发展。其次,从中观上,应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的竞争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优化农业发展方案;尤其是要尝试“绿色核算”,确定“绿色产品规格与标准”。在微观上,应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具体的生产品种和农艺方法的生态评价与生态设计。
在引导和规划湖北绿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①确立发展绿色农业的法律和产业政策地位,将绿色农业作为今后湖北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并载入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和地方法规之中。②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来组建农业生产经营系统,确保农业真正成为以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基础的、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化进展演替型产业。③寻求农业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之间,以及农业资源开发与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之间良性耦合的切入点,开发相应的主导产业。④通过控制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艺过程,开发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有机农产品或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无害化,并増强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生态价值。⑤坚持农业技术的生态.
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湖北农业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必须看到,生态与经济的不良耦合也给湖北农业的现实运作与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压力大。由于人口失控和多年来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生产,并主要采取塑造式生态经济耦合机制从事农业活动,结果带来一系列后患。大量乱占滥用耕地资源,全省人均耕地仅0.056hm2,正追近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水平;大量围湖造田,“千湖之省”的美称己名存实亡,全省大小湖泊面积仅相当于新中国建立初的近1/3,湖泊调洪能力降低,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大肆砍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年均丧失表土3.19亿t,在长江流域各省中,仅次于四川省居第2位;全省目前仍有70%的中低产田未得到有效改造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