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发展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我国的第一批生态农业试点中,形成了平原农林牧复合、草地生态恢复、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等发展模式,水土保持、土壤沙化治理及森林覆盖率有较大的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很大的不足,大多数地区的农业发展仍旧强调追求高经济收益,且政府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支持较少,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2004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对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巩固成果,注重实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食品的生产和供应”等,政府开始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扩大生态农业的实施范围和规模。要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使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清洁生产,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以统一。农业循环经济的路径如图1所示。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三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是掠夺性的单项流动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排放”线性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性的。不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破坏,不科学的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畜产品,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地区开始尝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但规模非常小,且缺乏先进的配套理论及技术因此发展缓慢。如今农业循环经济己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股潮流和趋势,成为了21世纪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农业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原则,转变农业増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实现“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环形流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问题,使我国的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2农业循环经济的三种发展模式
21大农业型发展模式
大农业是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等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各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构的整体性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大农业型发展模式就是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一体化,主要包括农林型、农渔农畜型、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等。
农林型模式是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和(或)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如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从小规模的农林结合的土地利用,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实现多级生产、稳定高效的复合循环生态体系。农渔农畜型模式是将人工养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匹配组合,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环状食物链,如稻田养鱼,既能有效地利用多种可饲资源,使低值的自然资源转化为高值的畜产品,又能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模式比以实施“牧、能、林”一体化建设,如以沼气利用为主的林果种植及养殖业并举的“围山转”生态农业工程;平原地区,可以实施“农、牧、能、商”“农、渔、能、商”一体化建设,如桑基鱼塘,及以沼气为纽带的蔬菜花卉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并举的生态农业工程等。
2.2生态恢复型发展模式
生态恢复型发展模式是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恢复并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主要包括土壤改造、退耕还草还林、防治沙漠化、小流域综合整治、土地复垦等。
我国耕地每年以平均33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沙漠化严重,土地资源愈来愈少,要大力改造中低产耕地和草场、开发滩涂、治理荒沙盐碱地。传统农业中长期的不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导致我国受污染的2800多公里的河段鱼虾基本绝迹,农产品也由于药物残留受到污染。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现代化技术的支持,通过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深耕、测土施肥等措施,减少化肥挥发,提高耕地质量;通过静电喷雾、低量喷雾、控滴喷雾等技术精密喷洒农药,提高药液在植物叶片上的有效沉淀率,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通过秸秆还田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养分,达到肥田和防治污染的双重效果。
2.3废弃物再利用型模式
废弃物再利用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再利用,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再利用、人畜食粪便再利用、“三沼”利用等。
农作物秸秆再利用是将秸秆加工处理,使其变成肥料、饲料、原料、能源等,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秸秆利用如图2所示。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堆枢还田、过腹还田等,可以増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保持土壤养分平衡。秸秆饲料化是将富含较高营养成分的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粉碎氨化,加工成便于畜禽消化吸收的饲料。秸秆原料化包括利用小麦秸秆制取纤维素,用稻壳酿酒,用稻草制作板材;作为造纸原料及制作秸秆餐具;编织草帘、草席,用于蔬菜产区的温室大棚等。秸秆能源化主要是指发酵产生沼气人畜禽粪便再利用是将排泄物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变成肥料、饲料、能源等,在种植与养殖之间进行循环利用。将人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进行还田作为肥料使用,可以减轻环境污染,经济有效的利用农业资源。人畜禽粪便饲料化是将排泄物经科学的干燥、青储、发酵、分离等处理措施杀死病菌,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和代谢能,变成畜禽可以再食用的饲料,这是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人畜禽粪便能源化是将排泄物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生活和生产。
“三沼利用”是指将农作物的秸杆、人畜禽粪便等有机物厌氧化,对通过微生物分解转化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进行充分利用。沼气可作为能源用于生活生产,可以养蚕,可以保鲜、储存农产品。沼液可以浸种;可以作叶面喷洒剂,为作物提供营养并杀灭某些病虫害;可以作培养液水培蔬菜;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喂鱼、猪、鸡等。沼渣可以作肥料、栽种食用菌的营养基及养殖蚯蚓的饲料等。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结合的“四位一体”可以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在这个循环中,所需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的日光、水和空气,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废弃物通过沼气池转化成能源、肥料,综合效益很高。“三沼利用”既可以降本增效,又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与结合点,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突破之一。
3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机制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是经济、技术、社会、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单个部门或单项技术是难以实施的,因此,要建立“政策保障、科技支持、龙头带动”的科学发展机制,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推动3.1政策保障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在农村,只有让农民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综合经济效益,才能顺利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因此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政府的引导与相关法规政策的有力保障。
美日等发达国家有很完备的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和补助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使得农业循环经济迅速发展。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制定适合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经济政策,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使企业、农户自觉自愿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土地政策方面,继续执行现有的国家土地政策,增强农民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引导农民接受农业科技创新,降低生产成本,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获得农民的欢迎和支持。科技政策方面,围绕技术进步与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技人员积极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合理规划,逐步攻克技术难关。资金投入政策方面,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对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宄予以专款支持,并且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推进农业项目的社会资金投融资体制,强化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的资金引导功能,明确重点投资领域,加强配套服务措施,提高生态农业货币资本运营效率。
3.2科技支持
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人们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做支撑,不把科技创新与传统农业经验相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主要包括:遗传工程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农业生态管理理论、农业产业生态链理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生态管理技术、培育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技术、无性繁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污染监测防治技术、遥感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随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科研人员要坚持‘立足农业、面向农村”的方针,不断的实验研宄和探索创新。
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经过技术的扩散吸收过程,因此,技术的转化与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新技术的转化与推广,重点在于对农民进行技术咨询与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知识的宣传和技术普及,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科技人员要深入村镇,将技术带入田间,帮助农民掌握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并且有计划的培养农业技术人员等。在较发达的农业生产区,进行信息化建设,使农民能方便快捷的从农业服务网站上获取各种技术服务信息。
3.3龙头带动
我国地域辽阔,生产条件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同一水平线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先推行试点重点建设,如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园区,配备完善的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理论指导及技术支持,着重发展,分区规划,并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点带面,逐渐辐射周边地区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生产区。
4结论
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技术及资金的制约。21世纪是生态革命时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时俱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必然的战略选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实施适合我国农业区的发展模式,建立“政策保障、科技支持、龙头带动”的科学发展机制,全面规划,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