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

包容性增长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015-07-28 18: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是国际社会基于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不均衡、收入不平等现状加剧、全球化成果不能平等共享等事实及发展中国家减贫实践的需要提出的一种新的增长理念和增长模式,一般意指“机会均等的增长”。亚洲开发银行(ADB)于2007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后,即引起我国政府和领导人的重视,胡锦涛主席分别在2009年11月15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会议、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2010年11月13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会议上三次倡导,并指出:“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含义。”[1]
  一、研究概况
  国内学界于2009年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会议上倡导“包容性增长”以后开始关注包容性增长,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搜索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6月,篇名包含“包容性增长”字段的论文有515篇,除了让·皮埃尔·莱曼发表于《中国企业家》2008年第13期的《探索包容性增长》及蔡荣鑫发表于《经济学家》2009年第1期的《“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之外,其他所有论文都发表于2010年之后,其中,2010年98篇、2011年308篇、2012年106篇 [2] 。515篇研究论文中核心177篇。从研究内容上来说,国内177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对包容性增长本身的探讨有96篇,从宏观的、微观的、规范的、实证的等不同角度,涵盖包容性增长提出的背景、包容性增长的内涵、维度、特征、测量指标、伦理价值、哲学论证、理论基础、影响因素、路径、政策措施等许多方面。包容性增长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或应用性研究有66篇,涉及到金融、房地产、外贸、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法律、社会管理及社会政策、就业、教育及体育、西部开发、民族经济、环境、组织工作、城市规划、单位管理、土地承包等非常宽泛的主题。综述或述评有6篇。国内研究“包容性增长”著作很少,仅见林毅夫等著的《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版)及任保平主编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1——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两部。
  国外关于“inclusive growth”(包容性增长)的研究,google(谷歌)学术搜索显示标题中包含“inclusive growth”的论著有295篇(部)(不包含引用),其中,著作14部,论文291篇,少部分以工作报告、演示文稿形式呈现,个别是关于中国或中国学者的外文论文 [3] 。国外研究早于国内,最早在1997年有提及包容性的,系统研究是始于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后。与国内研究侧重于内涵、维度、理论基础等形而上或思辨的研究不同,国外研究多侧重于对策研究、实证研究,部分是ADB、WK、APEC、OECD等国际组织的调研成果或工作文献,部分是对India,Philippines,Malaysia,Nepal,Korea,Nigeria等发展中国家或其某个区域的研究,部分是对亚洲、南亚、南非、拉美等整个区域的研究。
  国内外研究概况的差异反映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习惯及方法有所不同,国内的规范研究与国外的实证研究可以互补。
  二、包容性增长提出的背景
  陈华(2011)认为,包容性增长提出的理论背景有国际贫富差距、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内分配的不公平、中国的GDP至上主义以及社会排斥因素的存在四个方面 [4] 。李刚(211)认为,包容性增长提出的中国背景有收入差距的扩大、自然资源、生产要素与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增长价值观的紊乱三方面 [5] 。葛笑如(2011)认为,背景有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收入结构失衡,社会差距拉大;普通民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无法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6]。
  国外研究表明,包容性增长提出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1)不均等的经济增长 Ali (2007)。经济增长过程创造的新的经济机会并不均等。而减贫的速度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还取决于增长的成果如何被分享。亚洲某些国家环境或市场失败等因素限制了穷人利用经济增长带来的机会,使得富人比穷人从经济增长中获利更多 [7] 。(2)日益上升的不平等 Ali (2007)。指出上升中的收入不平等会危及对社会和政治稳定,以及增长过程本身的持续性。(3)全球化和均衡增长的需要 Ali and Yao (2004) 。详细阐述了在全球化、结构转型、国内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需要等语境下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性[8]。(4)减少贫困。仅凭增长本身并不能保证每个人平等受益。一定水平的增长对于减贫是必要条件,但增长本身并不是充分条件。换言之,增长可能忽视穷人或边缘群体,从而引致不平等。
  总结国内外文献关于包容性增长提出背景的研究,可以看出这样的脉络:包容性增长是基于国际经济发展失衡、经济全球化成果未能合理共享、国际减贫事业发展成效不显著、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矛盾凸显、贫富分化加剧等现状提出的,是经济增长理念在全球化时代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球彰显的结果。
  三、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或内涵
  对于国内关于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学者们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杜志雄(2010)认为,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看,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普惠式增长”,即不断为民众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以实现公平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国际层面上,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开放性增长”,国与国之间在开展经济合作时应该互相关照,互惠互利,携手发展 [9] 。刘松(2010)从经济学语境把包容性增长解读为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受益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兼顾效率与均衡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持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优化制度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10] 。白永秀(2011)认为,包容性增长是可持续增长、共享增长、全面增长、广泛增长、安全增长及平等增长 [11] 。汝绪华(2011)认为包容性增长应该是机会平等的增长、共享式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增长 [12] 。
 国际方面,Conceicao,Gibson(2001)等最早于2001年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包含所有国家的 每一位公民在内的发展过程 [13] 。Chatterjee(2005)将包容性增长定义为广泛参与并致力于减少贫困和社会排斥的过程 [14] 。亚洲开发银行(ADB)的文献(Ali and Son 2007,Ali and Zhuang,2007)表明,国际社会对于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并未达成普遍一致的看法,一般意指“机会均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就是强调增长所创造的经济机会能被所有人利用特别是最大限度地被穷人利用的增长。Abhijit Mukhopadhyay(2011)认为,包容性增长经常可以与“广泛基础的增长”、“共享式增长”、“益贫式增长”交换使用。根据世界银行的注解,快速和持续的减贫需要包容性增长,以允许民众献力于经济增长并从中受益。世行设立的一个增长和发展委员会(2008)把“包容”定义为一个涵盖公平、机会平等、保护市场和职业转换的概念,换言之,它强调在市场准入、资源、对企业和个人公正的市场监管环境等方面机会平等的理念。处理包容性增长通常涉及短期和长期两个不同的角度,短期而言,政府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方案吸收跳跃式增长政策对穷人的负面影响。长期而言,除了创设生产性的有意义的职业以促进包容性增长,别无选择 [15] 。
  根据维基百科wikipedia(2012)定义,包容性增长的含义主要是指“广泛基础的增长、共享式增长以及益贫式增长”(broad based growth,shared growth,and pro-poor growth”)。它降低一个国家贫困的快速增长率而增加民众对经济增长的参与 [16] 。
  国内外关于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或内涵可能各有特色,不胜枚举,但就其本质内涵,不外乎是强调机会均等、公平参与及合理共享的开放的兼容并包的增长,是强调增长的质而非仅仅关注量的增长,是更具人本关怀的增长。
  四、包容性增长的理论框架或维度
  有学者分析包容性增长应包含人与自然包容、人与社会包容、人与人包容三个维度。任保平(2011)认为,包容性增长的理论维度应包括增长条件的包容、增长过程的包容及增长结果的包容三方面,其中增长条件的包容又分为经济增长对权利、人的发展及经济安全的包容,增长过程的包容包括经济增长对创新、劳动力要素及文化的包容,经济结果的包容则包括经济增长对利益和谐、经济可持续性及道德伦理的包容 [17] 。李刚(2011)把包容性增长的理论框架概括为参与共享、可持续发展及重塑增长价值观三个方面 [18] 。2007年,ADB’s 常务董事长 Rajat Nag在报告中重申了包容性增长相互关联的三个维度,即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制度维度(或政治维度)。经济维度确保贫穷和低收入的家庭有能力和机会参与增长过程并从中收益。社会维度意指投资健康、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安全网,以消除社会不平等,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权利,让更多的人参与增长过程。政治维度涵盖提升包括妇女和少数民族在内的贫困和低收入人群有效参与经济增长过程的能力和机会 [19] 。
  五、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包容性增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在现时代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发展。易小兵(2011)认为,包容性增长理论深化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本质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发展途径上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要义上更加注重机会均等[20]。王伟凯(2011)指出,包容性增长确立了协调发展在增长观中的地位,强化了增长过程中的全面与公平,突出了增长过程中的主体性价值,因而是体现科学发展的新理念 [21] 。刘双(2011)认为,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统一的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统一的精神价值公平正义、统一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统一的发展眼光国际与国内相协调 [22] 。
  六、包容性增长的测量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增长模式,不仅包含无形的因素,还包含很多可测量的指标。魏婕、任保平(2011)运用模糊隶属度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构建了中国包容性增长指标体,对中国1978—2009年的经济增长包容性,从经济增长对增长条件的包容、对增长过程要素的包容、对增长结果的包容三大方面进行了考察和实证分析  。
  七、包容性增长的战略和政策
  国内研究主要涉及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机会均等、理顺分配机制、开发人力资源、完善制度保证、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如,程恩富(2008)指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优先开发人力资源。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项建议”,着力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二是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三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四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26] 。唐均(2010)提出,要消除“社会排斥”,修复社会断裂,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无障碍地融为一体,应该提供充足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并保证享受这些服务和设施的机会均等,这样才能实现包容性增长。陈洪娜(2011)认为,实现包容性增长,在制度创新方面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市场竞争制度;完善各类产权制度;完善自主创新制度;促进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27] 。方勇(2012)提出中国践行包容性增长的战略选择就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毫不动摇,践行包容性发展理念,努力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拓展市场空间,加紧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28] 。朱春奎认为,包容性增长的第一战略支柱,是通过充分的、生产性与体面的就业实现经济机会最大化;第二 个战略支柱,在于通过实现人的能力提升,提升弱势群体获取经济机会的能力;第三个战略支柱,在于确保弱势群体得到最低限度的经济福利,以遏制结果的不平等 [29] 。
国际研究涉及很多方面,主要有:(1)促进有效和可持续经济增长。包含促进有效和可持续的环境的增长,提供工作机会和提升生产力,高速的持续增长以创造生产性的体面的雇佣机会、聚焦包括为私人部门创造体面雇佣机会的基础广泛的和市场导向的生产方法,政府通过消除市场扭曲以发展和维护良好的商业环境,政府需要平衡干预以保证这种干预不会排挤私人部门。Lin (2004)指出,连续不断的科技和产业创新流是任何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中国家不能实现有活力的(动态的)增长和平等的收入分配,是因为不能正确理解产业性质并在经济中采用适当的科学结构。他主张那些亚洲发展中的国家的政府如果鼓励公司进入国家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生产中采用使这些公司在竞争市场中存活的科技,并相应地强化必须的制度 [30] 。(2)确保一个公平的政治参与平台。支持经济增长要求创造机会的通路。许多ADB的研究 (Ali 2007,Ali and Son 2007,Ali and Zhuang 2007,Fernando 2008)建议聚焦这方面以保证平等参与新的机会并从中获利。Fernando (2008)认同给穷人增加机会以使他们有效地利用自身并改善生活质量,认为这种增加的机会是获得农村包容性发展的一个条件提出改革管理方式以采取适当措施改善贫困家庭利用发展机会的能力。他承认有强化制度的必要,以促进农村包容性发展,例如,维持法律和秩序、提供金融服务、提供水、卫生、教育和健康服务等基本服务 [25] 。(3)强化能力并提供社会安全网。Ali and Son (2007) 提出开放人力资本强化能力以支持增长和发展。Ali (2007)建议提供实际有效的社会保护体系以应对弱势群体的极端剥夺。(4)创设伙伴关系。Ali (2007) 认识到在追求包容性增长过程中政府与私营部门及民间团体合作的必要性。Fernando(2008)指出,社区组织、民间团体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非常有助于促进平等和包容,例如,通过参与农村发展的资源分配,参与监督资金滥用以防止腐败,提升责任感和透明度,以及参与偏僻区域公共设施供应。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0-09-17(1).
  [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DB/OL].http://dlib.cnki.net/kns50/Brief.aspx?ID=1&classtype=&systemno=&NaviDatabaseName=&navifield=
  [3] 谷歌学术[DB/OL].http://dlib.cnki.net/kns50/Brief.aspx?ID=1&classtype=&systemno=&NaviDatabaseName=&navifield=.
  [4] 陈华,等.基于公平的包容性增长:科学内涵、约束条件及路径选择[J].社会行政学院学报,2011,(2):73.
  [5] 李刚.“包容性增长”的学源基础、理论框架及其政策指向[J].学术月刊,2011,(8):88-89.
  [6] 葛笑如.“包容性增长”的正义镜像与中国实践[J].社会主义研究,2011,(1):56.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2007,24(2):1-16.
  .ERD policy brief series no.27.ADB,Manila,2004.
  [9] 杜志雄,等.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0):47-48.
  [10] 刘松.“包容性增长”之辨[J].科学管理研究,2010,(6):83-85.
  [11] 白永秀.后改革时代中国践行包容性增长的政策取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7-8.
  [12] 汝绪华.包容性增长:内涵、结构及功能[J].学术界,2011,(1):14-15.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1,66,(1):1-29.
  [14] Chatterjee.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Lessons from the Asian and Pacific Region on Inclusive Development[J].Asian DevelopmentReview,2005,22,(1):12-44.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1,Volume24,Number 1 .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