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

中日韩自由贸易合作框架下区域内国际物流发展

2015-07-24 09: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中日韩自由贸易合作与区域内国际物流
  (一)中日韩国际物流环境
  中日韩三国开始摒弃地缘政治的传统思维,谋求区域内合作的机会,而这种合作的水平高低则是与商品、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生产与交换体系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的。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的层次不统一同时其资源空间上的相互补充就促使了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的流通就需要进行运输和贸易的流通来实现。这样就可以在需求层面上实现空间资源配置的平衡。中日韩地区通过共同运输和共同配送的概念实现从多点到一点,做到最小风险最大柔性。从而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横向联合的基础下,实现集约协调、求同存异以及效益共享。在构建集成化物流体系的条件下形成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二)中日韩自由贸易对其区域内国际物流的影响
  中日韩区域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内部各国之间的贸易比重,因此构建完善的共同物流体系被提到了关键议程上。为了保证该区域内贸易的顺利进行,构建集成化物流体系成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区域间的合作慢慢加深,贸易壁垒在各国跳出“安全困境”思维后逐渐弱化,为了避免物流的落后成为区域合作的障碍,因此构建共同物流体系成为了现实的迫切需求。只有建立共同物流体系才能降低区域合作的物流成本,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区域内贸易的增长。港口在国际物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核心业务是安排货物在各种运输方式或共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转移。共同物流从根本上整合零散的物流资源,在国家间以及国家内的港口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当下,减少重复建设,避免恶性竞争和日后即将出现的供大于求的危机现象,从而提高区域合作的水平。
  二、探索中日韩自由贸易合作框架下的物流发展
  (一)构建东北亚区域内自由贸易合作平台的可能性
  中日韩三国间贸易额从1999年的1300多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6900多亿美元,增长超过4倍,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日本、韩国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截至2011年底,三国经济总量达1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5。三国虽然都已经分别与东盟建立了“10+1自贸区”,但是仍然缺少一个体制性框架内的正式安排。所以三国间建立自贸区即可加强三国经贸联系和促进东亚地区经济融合。而且2011年7月韩欧FTA生效后,韩国对欧贸易黑字大幅后退。可喜的是,进入2013 年后中日韩在制定FTA合作框架上有了较大进展,2月28日在中国哈尔滨正式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韩三国可以正式实现FTA协定,大力促进东北亚的经济贸易发展。
  (二)探索实现东北亚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
  国际物流作为将货物在国际间进行物理性移动商务活动,是个集各种一般物流功能于一体的开放系统。它既包含运输、储存、配送等一般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还涉及与货物跨境移动相关的一些特殊问题,诸如商检、海关手续和国际支付等,这些都使得国际物流系统的复杂性大大提高。经济体内部解除管制、经济体之间建立的贸易协定和贸易区为国际物流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中日韩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三大贸易与物流区域,在全球物流体系中的地位正在提高,这三国也初步形成带有一定垂直分工性质的国际分工格局,在物流合作的展开方面存在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近几年,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日益增速。在我国东北沿海城市,如大连、天津、青岛等地纷纷投资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发达国家航运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每个航运中心背后都必须有一个集加工、整合、集散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中心作为支撑,中日韩国际物流中心既可以使腹地的货物源源不断的送至大连港航运中心,也可使入港货物准时送达腹地目标客户。
  (三)实现东北亚国际物流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提升
  现代国际物流要求以现代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业务处理,以提高物流的实时性与顺畅度,从而达到贸易货物在区域内各国之间流通顺畅。现在东北亚各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物流的“储运”或“运输”状态,国际物流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低,尚难实现物流信息的快速、实时交换。因此,一方面中日韩三国不仅需要提升自己物流网络信息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采用各种先进的数据分析、统计、挖掘和关联等技术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存储和利用,使物流信息在区域内最大程度地共享,为政府、企业、行业与市场规范化管理协同工作提供技术指南,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另一方面,三国之间也要形成相应的先进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一个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等全面联通的东北经济区国际物流新体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以中日韩国际物流中心为节点,建设水、陆、空国际多式联运新体系。通过沿边口岸和沿海港口国际物流中心与物流园区这些物流节点,推动国际间物流业的战略协作。同时分别在国内与区域内制定相应的物流组织政策法规以及物流行为政策,各国之间积极沟通,制定区域内物流行业标准,以达到国际物流标准化的提升。三国之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国际物流的分工,例如中国的环渤海地区适合大量进出口船只停泊,可以利用环渤海地区天然的避风港作为东北亚国际物流体系中的货物中转中心。各国通过物流功能的分工以达到物流功能专业化的提升。
 三、探索构建统一物中日韩统一物流平台方案
  (一)实现国际物流信息公开透明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已经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的一项重要资源,因此在构建东北亚物流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必然要实现国际物流信息的共享。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将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信息“孤岛”连接起来,解决国际贸易活动各方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使实际的国际物流活动更加精确。
  国际物流信息平台架构的构建应该遵循先进性、服务性、安全性、可靠性、高效经济性等原则,根据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物流的战略,采用先进的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将海关、港口集团、商品检验与检疫、海事、边检等政府部门和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各自的信息系统互连,将分散的航运 和物流资源有效的整合到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上,为制造业、贸易、物流等企业提供公开透明的物流信息,为中日韩贸易活动创造良好环境。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是寻求商机、加快要素流动、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条件,中日韩统一物流平台的构建将实现各国物流信息的共享、公开透明。
  (二)实现国际物流标准化业务
  实现三国区域内物流的标准化是三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促进区域贸易的保障。如果不能实现物流标准化,不但会加大国际交往的技术难度,更重要的是在本来就很高的关税及运费基础上又会增加因标准化不统一所造成的效益损失,使外贸成本增加。同时,在运输、包装、装卸、仓储、信息,甚至资金结算等方面采用国际标准,实现国际物流标准统一化,能够打破各国或地区标准不统一的技术贸易壁垒,从而加速国际贸易的物流过程。因此,构建东北亚统一物流平台,实现国际物流标准化业务十分必要。积极推广与应用国家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增强企业执行、贯彻物流标准的自觉性。要加强国际互联网的有效利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及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包括商品信息在内的物流信息交换协议标准化、条码化和信息采集自动化。
  四、实现东北亚国际物流统一平台的意义
  目前,中日韩三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三大贸易与物流区域,在全球物流体系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东北亚的贸易物流圈在全球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大。
  中国和日本位于世界前三大经济体之列,韩国的GDP排名则在世界前十五名之内。对外贸易的增长是推动中日韩之间济实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因素。从区域内贸易的具体流向来看,东北亚区域内贸易高度集中在中日韩三国、特别是中日两国。1998~2009年间,中日韩之间的双边贸易总额占东北亚区域内贸易的比重高达90%以上。其中,仅中日的双边贸易就占到区域内贸易的一半左右。
  由此可见,在中日韩三之间的贸易流通对双方乃至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首先一步实现物流的同一平台,不仅帮助中国扩大因欧洲经济危机而减少的对外贸易出口数额,并且在降低物流交易成本后,积极拉动本国内需,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建设,同时,贸易的有序顺畅流通也提升了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话语权,特别是在东北亚区域内,通过物流平台不断加强各国经济贸易之间的紧密合作。在实现统一的物流平台下,各国物流政策制度一致,信息共享,加大中国对日韩的贸易往来,加强中国对日韩两国经济贸易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对中国在亚太地区下一步经济战略布局打好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