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机制,并利用1996—2006年期问29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表明,对外出口对不包括三大直辖市的26个省级单位的劳动分配比例产生了正面影响.对外进口则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对外出口和对外进口的劳动生产率效应和就业效应有所不同。东部地区的估计结果与不包含三大直辖市的26个省级单位的估计结果类似,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没有对劳动分配比例产生显著影响。对外贸易对所有29个省级单位劳动分配比例的总效应为正。
关键词:对外贸易;就业压力;劳动生产率:劳动分配比例
一、 引言近十年以来,我国的gdp和人均gdp快速增长,劳动分配比例却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96—2006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4.04%下降到40.5%,下降了13.54个百分点(见图1)。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除北京和上海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有所上升,其它29个省(市、自治区)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我图劳动收入分配份额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姜磊,2008)。而美国和英国在过去的100多年中,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美国在1879—1984年间的105年中,劳动收入所占比例为50%(1870年和1880年)至74-3%(1980—1984年),英国在1860一1984年间的124年中,劳动收入所占比例为45.2%(1860—1869年)至68.8%(1975—1979年)(王振中,2003)。WWW.133229.COM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出现了生产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国内过剩的产品不得不竞相依赖出口来实现其价值。这种局面导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增加,顺差快速增长,人民币面临不断增加的升值压力,国内货币被动大量投放,国内流动性严重泛滥。所有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劳动者报酬在gdp中比重的下降。劳动者报酬在gdp中比重的下降使得我国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力与不断相对萎缩的社会消费之间的矛盾。
本文旨在研究对外贸易在劳动分配比例的决定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并利用1996—2006年我国29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对对外贸易与劳动分配比例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
二、 相关文献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劳动报酬比例下降。harrison(2002)把发达国家劳动报酬比例的下降归因于全球化。javadow(2003)则进一步把其归因于资本帐户开放。bentolilaandsaint—paul(2003)则认为劳动报酬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n()rencejaumotfeandirinatytell(2007)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了总结,强调全球化、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变化都会影响到劳动报酬比例,技术进步是劳动报酬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全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劳动报酬比例下降.劳动力市场的政策性变化会使得劳动报酬比例小幅上升。
还有一部分学者进一步细化了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劳动报酬比例的影响。mezzettianddinopoulos(1991)认为国际贸易使得国内进口货物价格下降,这使得进口竞争部门单位劳动的边际价值下降,因此降低了劳动者在谈判中应获得的额外收入。rodrik(1997)指出国际贸易减弱了劳动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使得劳动收人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daniel0rtegayandfranciscorod“guezz(2001)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总结和补充.指出一国的国际贸易开放程度与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强调了对外开放破坏了劳动相对于资本讨价还价的能力;尤其对于工会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国际贸易对其影响更为严重;增加的贸易使得工资与雇佣状况都做了相应的调整,改变了雇佣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使得资本所占份额增加,劳动份额下降。
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劳动报酬比例的文献很少。brunodecreuseandpaulmaarek(2007)研究了fdi对发展中国家劳动报酬比例的影响,认为fdi具有技术租借(tec}•nologicalrent)效应和工资竞争(wagecompetition)效应;前者促使劳动报酬比例下降,后者促使劳动报酬比例上升。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使得fdi占gdp的比重与劳动报酬比例之间成u型关系。
对于我国劳动报酬比例下降的原因,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劳动者在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弱势地位,因此应该通过提高劳动分配率、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各种办法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例。他们的建议是提高最低工资、给予工会能够真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权力、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等政策(张玉梅、赵勇,2005;张展新,2007)。
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张红奎(2006)模拟了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外生上涨的影响,发现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普通工人工资的外生上涨无助于解决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反而会引起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间的转移,使中国失业率更高,反而扩大了收入差距。赵俊康(2006)认为劳动分配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资本对劳动的相对价格下降和市场需求不足,其政策建议是使用节约资本的技术,改善市场环境,调整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王德文(2007)反对把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简单地理解为涨工资,认为我国应该制定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以缓解就业压力,矫正产品和要素市场扭曲。打破垄断体制,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
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解释了我国劳动分配比例下降的原因。但这些研究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也没有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这些因素的影响。姜磊(2008)认为我国数千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构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导致工资增长缓慢,而劳动生产率则持续提高。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持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相结合是我国劳动分配比例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
三、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
姜磊(2008)根据刘易斯(1954)的模型建立了一个劳动分配比例影响因素的框架。图2描述了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经济的发展过程。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分配比例可以表述为:
ls=s(1)dljoj。d(1)d1=j:器m:f:斋滓d•
从图2和公式(1)可以看出,劳动分配比例取决于劳动力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位置和形状。劳动力需求曲线由劳动的边际生产曲线代表。在假定产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边际生产曲线南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使劳动需求曲线与y轴的交点上移,见图2中的d,’、d:’和d,’,劳动需求曲线相应地变为虚线d,7f、d:7g和d。’h,这有助于资本分配比例的提高,劳动分配比例则会下降。现实中的二元经济工资水平不是不变的,劳动供给曲线也不是水平的,而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直线或曲线,见图2中的虚线ws’,其形状和位置取决于现代部门的就业压力和工会的讨价还价能力.就业压力的减小和工会的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变大和整体向上提升劳动供给曲线,如图2中所示的ws’和w’s”,这有助于劳动分配比例的提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之后,所有部门的就业都由统一的工资水平决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占典经济学的世界,现代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斜率变得更大,要素分配比例更有利于劳动者,劳动分配比例得到提高。
基于上述分析,姜磊(2008)认为,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分配比例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就业压力和工会的讨价还价能力。由于二元经济中的t会讨价还价能力普遍较弱,因此二元经济中的劳动分配比例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压力。
在上述分析框架中没有考虑贸易开放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随着我国加入了wto,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产生了重要影响。出口贸易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企业可以通过国际接触获得新的生产技术、新的产品设计,而且出口贸易还能扩大生产规模,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这将会降低劳动分配比例。另一方面,出口贸易有助于吸收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从而提高劳动分配比例。进口贸易也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贸易不仅可以购买高质量的外国最终制成品.而且还可以通过引入国外的先进中间产品来提高本国生产活动的技术含量。进口贸易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应也会降低劳动分配比例。另一方面,进口的中间产品和初级产品需要与本国的劳动力相结合进行生产,因此进口贸易也有助于吸收劳动力,缓解就业压,从而提高劳动分配比例。
上述分析表明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压力产生了影响.并进而影响了劳动分配比例。我们把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应统称为劳动生产率效应:把二者吸收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的效应统称为就业效应。这两个效应的存在使得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存在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其净效应需要通过计量方法来估计。
四、模型设置、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u向.我们构建了一个计量模型为:
为了研究进口贸易和出[1贸易的劳动生产率效应和就业效应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本文把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分解为劳均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由于我国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低,因此本文忽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收入法核算的gdp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的差额;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为弥补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耗损而提取的价值或虚拟计算的价值;营业盈余是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劳动分配比例就是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
对外出口比率(export)和对外进口比率(import)分别用各地区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
商品进口额和出口额占gdp的比重来度量。由于统计年鉴中进出口的数值都是以美元表示的。因此本文按照每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平均值将各年进出口数值换算成人民币。理想的就业压力指标应该是失业率,失业率越大就业压力就越大。但在我国失业统计中,存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其主要缺陷是失业登记人员中未包括企业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种是城镇调查失业率,是以国家统计局为主、于1996年以来逐步建立起来的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它克服了城镇登记失业率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该调查失业率数据没有公布;第三种是国家统计局每10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中的失业调查,这一失业率更科学,更准确,但是不连续,无法使用。我们认为选取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我国失业率数据比较合理。其原因在于,尽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能完全反映来自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将会加剧城镇就业的竞争,挤占城镇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使得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
因此,城镇登记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来自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从而能够反映城镇的就业压力。基于上述认识,我们选择城镇登记失业率度量现代部门的就业压力。
1996—2005年的资本存量数据来自于吕冰洋(2007),该数据基年为1978年,其计算方法为永续盘存法。2006年的数据同样根据永续盘存法推算得到。本文使用从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数量度量指标。劳均资本存量等于资本存量除以从业人数。用劳动者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来度量教育水平。平均受教育年数的计算式为edu=6d,+9d:+12d3+16d4,其中di(i_l,2,3,4)表示在劳动者中文化程度是小学、初中、高中及大专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假设传统部门是农业.现代部门是第二和第三产业,可以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占从业总人数的比重来度量二元经济的发展水平(dual)。加入dual这个控制变量的目的在于控制二元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
为了避免遗漏关键变量的可能性,我们增加了三个可能影响劳动分配比例的控制变量。.这三个控制变量分别是政府消费占gdp比例(govcos)、从业人员加入工会的比例(union)和市场化程度(market)。为了测试回归结果的可靠性,这三个控制变量会被加入模型(2)。市场化水平的改善能提升劳动生产率.并进而对劳动分配比例产生负面作用。本文以城镇就业人口中非国有单位职工所占比重来度量市场化程度。政府消费度量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从业人员加入工会的比例则度量了工会在劳动者权益保护中的作用。在等式(2)的基础上,等式(3)加人控制变量来评估,具体如下:
lsi。=al+blexporti。+b2importn+b3unrit+b4lcapi“+b5edu。。+b6duali。+b7govcosi。+b8unioni。+b9marketi。+8i。(3)
原始数据来源于1997—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我们收集了中国29个省级单位1996—2006年期间的数据,由于西藏有部分数据缺失,因而我们的研究不包括西藏;同时我们把重庆的数据放到四川省一起计算。
五、计量结果和解释
对于模型(2),有多种估计方法。我们首先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poolols)方法,把各省的数据堆积在一起。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结果见表l的第一列,表明中国各省的对外出口和对外进口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都是负的。并且都具有显著性。接下来,分别使用面板数据的标准估计法,即固定效应(fixedeffect)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et)模型再估计模型(1)。由表1第2列和第3列的结果可看出,当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时,对外出口的系数为正,但没有显著性;对外进口的系数也为正,在10%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当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时,对外出口的系数为负,但没有显著性;对外进口的系数为正。在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这说明三种估计结果不一致,需要验证哪种估计方法更适合。
相对于混合估计模型来说,是否有必要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可以通过f检验来完成。
原假设h0:不同个体的模型截距项相同(建立混合估计模型)。
备择假设h,:不同个体的模型截距项不同。
其中sse.、sse。分别表示约束模型(混合估计模型)和非约束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残
差平方和。非约束模型比约束模型多了n一1个被估参数(混合估计模型给出公共截距项)。
因为f=33.92>f0.05(28,289)=1.41,所以,拒绝原假设。结论是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所需要的假设,因此我们更信赖固定效应模型给出的结果,即出口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没有影响;进口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为正,并在10%水平上具有显著性。控制变量都具有显著性,符号同我们的预期一致。d—w检验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序列相关并不严重。
为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加入3个新控制变量的模型(3)进行了计量分析。如表1的回归4、5和6所示,固定效应模型仍然是最优的,模型(3)与模型(2)的变量在符号、量值和显著性上类似。3个新控制变量中有2个具有显著性。市场化程度的符号为负数,并具有显著性,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政府消费没有显著性。这说明政府干预对劳动分配比例没有影响。
工会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为负,并具有显著性。这说明我国的工会难以反映劳动者的意愿。也没有在劳资谈判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考虑到一些研究(林毅夫、刘培林,2003)认为,由于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的经济结构与其它省区不同,在经验研究中,应该将其分离出来。因此,我们分别用模型(2)和模型(3)对不包括这三个直辖市的样本再进行估计,结果见表2的回归1和回归2。由表2可以看出.分离了三大直辖市之后,对外进口的回归系数为负数,对外出口的回归系数为正数,并且二者都具有显著性。加入3个新控制变量之后,估计结果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政府消费、市场化程度和工会的符号和显著性与全部29个省级单位的估计结果相同。这说明三大直辖市确实具有特殊性,应该把它们分离出去。
分离三大直辖市之后,为了检验模型(2)估计结果对于是否采用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变量的敏感性,我们使用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值,再对模型(2)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2的回归3,这表明对外出口对劳动分配比例仍具有正面影响,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对外进口对劳动分配比例有负面影响,并在l%水平上显著。所有控制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都同我们的预期一致。
为了考察在不同地区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我们把不包含三大直辖市的26个省级单位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并分别建立面板数据对模型(2)和模型(3)进行估计。东部地区包括河北、辽宁、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广东、海南8个省级单位,中西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8个省级单位。回归结果见表2的回归4和5。回归4表明,在东部地区。对外出口对劳动分配比例有正面影响.对外进口对劳动分配比例有负面影响。二者均在l%水平具有显著性。大部分控制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符合预期。这说明在东部地区,对外出口的就业效应大于劳动生产率效应,对外进口的就业效应小于劳动生产率效应,从而导致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对劳动分配比例影响的不同。回归5表明,在中西部地区。对外进口和对外出口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都没有显著性。
控制变量中只有就业压力没有显著性。这可能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巨大.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度量其就业压力具有缺陷,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结论。因为我们是把就业压力当作控制变量使用。回归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是不同的。
为了考察对外出口和对外进口对劳动分配比例的总效应,用贸易开放度(0penness),即各省级单位进出口总额占gdp比例代替对外出口和对外进口占gi)p比例。回归结果见表3的回归1。贸易开放度的回归系数为正数,并且在l%水平具有显著性,所有控制变量的符号符合预期,这说明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总效应为正。表3的回归2列出了分离3大直辖市后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明分离3大直辖市对回归结果没有影响。为检验回归结果的敏感性,表3的回归3列出了使用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值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仍然表明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总效应为正。这说明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大于劳动生产率效应,对外出口对劳动分配比例的正面影响大于对外进口的负面影响。
六、结论
本文研究了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并利用1996—2006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为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加入新的控制变量,从数据中剔除掉三大直辖市,用所有解释变量的滞后期为变量,把样本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总结计量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分离三大直辖市的26个省级单位中,对外出口对劳动分配比例产生了正面影响.对外进口则产生了负面影响。这说明对外出口的就业效应大于劳动生产率效应。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劳动密集型产晶,能最快地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出口产品的技术较低,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对外进口的就业效应小于劳动生产率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对外进口更能促进技术扩散,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在东部地区的8个省级单位中,对外出口对劳动分配比例产生了正面影响,对外进口则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中西部地区的18个省级单位中,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中西部地区距离沿海较远,对外贸易占gdp比例相对较小,对其就业压力和劳动生产率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小。
3.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总效应为正,这说明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大于劳动生产率效应,对外出口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大于对外进口的影响。我国应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通过对外贸易来吸收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对外贸易不断吸收劳动力就业,就业压力将不断缓解,刘易斯拐点将会到来,劳动力将由过剩转为短缺,劳动的供给曲线将会上扬,这有利于劳动分配比例的提高。同时,还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逐利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否则如果劳动生产率没有得到提升.润的资本迫于劳动力成本压力可能会进行产业的跨国转移。本文的不足与以后研究方向: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能全面、客观应该把城镇中没有工作的农业劳动力包含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