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

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问题和对策

2015-07-08 09: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出口方面成绩明显,但产品低端化的结构问题突出,运用理论结合实证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即贸易结构呈现低端化、对外资依赖严重、发展悖论突显。并就此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fdi
  
  1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问题
  
  1.1 贸易结构呈现低端化,高新技术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
  (1)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仍然在较低的水平上增长。
  
  如表1,从2000年至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从14.1%增长到30.6%,增长了16.5个百分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重稳步上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外贸商品结构提升的贡献率显著增强。但是相比同时期全球各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的平均水平47%(美国为56%)仍有较大差距。从世界范围内来看,2006年世界贸易额(以出口计)为10万3386亿美元,其中中国的出口额为1.4219万亿美元,占到了世界出口额的13.76%,但是按照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指标》的统计,在2006年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206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中(如图1),美国占37%、欧洲27%,日本18%,韩国4%,中国只有3%,可见,中国的高出口份额之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少之又少。wwW.133229.COm另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范围狭窄,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讯设备,电子产品等少数类别,出口产品中高科技成份的缓慢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贸易强国的进程。
 
  (2)制成品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从产业内贸易角度来衡量,我国的出口商品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属典型的反映建立在生产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的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产业间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只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产品的附加值并无明显增加,总体出口商品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由此造成产品利润率不高,在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中就很容易受到国际汇率等成本因素变动的影响,难以创造稳定的出口发展环境。

  1.2 对外资依赖严重,抗风险能力不强
  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其出口贸易增长对外商投资企业依赖严重。近10年来,中国外贸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但由于我国缺乏知识产权和大部分核心技术,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大量出口给中国带来的只是劳动者的报酬加上一些原材料费用,留下的还有环境污染,中国实际得到的贸易利益或收益十分有限,外商投资企业把国际产业链条上的加工组装环节移师中国,充分利用中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通过控制进口原料和出口产成品两个环节谋求更大的利润。加工贸易具有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中国巨额外贸的大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创造出来的。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提高了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对于外资的过度依赖,降低了我国自身抗御风险的能力。在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级贷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不少外资纷纷自身难保,撤资减产,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十分可观。
  
  1.3 发展悖论突显:出口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之间矛盾突出
  根据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谢尔-俄林(h-o)的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的商品,这样通过国际贸易能够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在各国之间实现帕累托最优,获得整体福利的最大化。当前我国的现状是面临城镇大量劳动力的出现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资源的禀赋使得我国似乎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既可以获得比较利益,又可以解决社会上的严峻的就业问题,但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向虽然能够解决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它已经越来越难以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出口商品结构的提升。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立于不败,必须建立起动态的比较优势,即竞争优势。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的创新机制,不断创造的要素(即推进要素)比静态要素更能持久,其优势会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增加。日、韩等国的竞争优势正是来自于这种不断创造的要素优势。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大量面世,初级要素(自然资源,普通劳动力等)的相对重要性回进一步降低,动态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会进一步加强。而我国现在所依赖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多是建立在初级要素粗放式使用的基础之上,缺乏长期竞争力。按照这种思路,我国似乎又应该更多地发展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2 优化我国出口结构的路径和对策
  
  2.1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增加研发投入,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
  只有拥有坚实的科技基础,才能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而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努力扩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机电产品的出口。机电产品是近年来我国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出口商品,是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机电企业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中国机电产品的技术特色和科技优势。同时还要加速推动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结合、生产企业和外经贸企业的结合,实现科工贸一体化,促进机电产品的高科技产业化。在形成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后,以更高的技术水准推动更多的机电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并最终实现以高科技、高技术为主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在出口贸易份额中的主导地位。
  
  2.2 抓住人民币升值契机,拉升出口结构层次
  2007年起开始的人民币汇率缓慢升值,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抑制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鼓励技术密集型企业出口而提升出口结构层次。诚然,这对我国目前的低素质劳动力就业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如果我国的出口厂商利用这次汇率调整好契机,利用国家创造的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及时提高企业质量管理、品牌管理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仍会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可以化解国际贸易纠纷、平衡国际收支、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
  
  2.3 引进外资的同时更应理性对待外资
  首先,在今后的引进外资过程中要提高fdi的质量, 鼓励外商加大对技术研发方面的直接投资,加强内资企业的学习和吸收能力,加强他们与跨国公司在新技术、管理思想等方面的交流, 从而使其带来更多的溢出效应, 逐步改善我国在世界经济环境中分工下端的地位。其次,一方面激励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建立分包商或供应商关系,以这种方式加强两者之间的前后向关联,以实现跨国公司对内资企业的人员培训和技术转让,另一方面组建内资企业集团,集中国内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各个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人才优势,鼓励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进行多方面的竞争,促使其提高对华投资的技术含量。再次,可以通过引资方式的创新引导外商向有利于出口结构优化的工业投资,限制外商直接投资向成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张。大力引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fdi,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本质上的优化。最后,应该从思路上明确,增强自身出口竞争力是我国利用外资改善出口结构的真正目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但过分依赖外资有它本身的缺点。因此我国在利用外资的时候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借助外资发展主导产业,增强自身出口竞争力才是我国利用外资改善出口结构的真正目的。
  
  2.4 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加强对出口商品的宏观调控
  (1)财税政策协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对各类商品的出口实施退税政策,在这一优惠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许多企业都将国家退税看成是一种正常利润而不考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在这种不分重点的“平均主义”的关爱之下,一方面外贸企业往往缺乏成本-收益约束,另一方面,国家的产业政策不能得以有效实施。因此,出口退税的调整已势在必行。2005年-2008年间财政部对我国出口退税率进行了5次调整,调整的总体方向是分期分批调低和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适当降低了纺织品等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出口退税率。在提升出口结构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力度仍然不够,我国现在的出口退税率仍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标准:原料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应降低出口退税率;以此严格控制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盲目出口,而对于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大的出口商品可实行较高的出口退税率;另外对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其出口产品的所得税,降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成本,扩大出口,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2)金融政策协调。市场机制对于出口商品结构的调节(主要是价格机制)常常由于一些经济因素(例如竞争国的补贴)和非经济因素(经济主体对于政治风险的预期和规避)而遭到扭曲。后果是许多具有潜在出口优势的高技术含量的产业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等因素,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而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为了体现国家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必要运用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度调整,譬如为鼓励某个产业产品的出口,我们可采用的金融工具有:出口卖方信贷、出口买方信贷、设立各种专项研究基金和健全保障制度。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与发展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和优惠,增加出口商品中的技术含量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编写组.2007年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
  [2]程治,黄惠萍.能源约束条件下我国贸易出口结构的调整[j].当代经济,2006,(9).
  [3]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李舒妍.我国贸易品结构分析与优化建议[j].对外贸易,2004,(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