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

2015-07-08 09: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原文出处】财贸经济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211
【原刊页号】31~36
【分 类 号】f52
【分 类 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200302
【 标 题】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
【 作 者】季铸
【作者简介】季铸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100037
【内容提要】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的动态模型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进口和出口一样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增量因子。在自由灵活的经济结构中,生产要素自由地由效率低的产业流向效率高的产业,由此形成产业升级的结构效率,带来国民收入溢出,在世界经济范畴实现ex-im=0情况下的经济增长。可预期的廉价进口,抑制了通货膨胀,降低了生产、消费和就业成本,使就业上升。进口贸易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地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高增长”目标。
【摘 要 题】研究与探讨
【关 键 词】进口贸易/结构效率/经济增长/动态分析
【 正 文】
  长期以来,进口始终被认为是国民收入一个漏出的量,是经济增长的减量因子。20世纪90年代,美国通过技术创新和扩大进口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低通胀、低失业、高逆差、高增长”的新经济。美国的成功实践表明,在灵活的经济制度下,进口也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增量因子。
    一、进口贸易、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分析(注:本文将国民收入增加或国民收入溢出等同经济增长。)
  在动态的国民收入公式中,国民收入y的增加既取决于消费c、政府支出g、投资i和净出口nx的贡献,也取决于增量因子c、i、g、nx的结构变化。wWw.133229.coM如果其中一个因子的减少可以使另一因子贡献增加,即使ex<im或ex=im,国民收入y同样增加。
  国民经济是一个动态的体系,生产要素处于经常性的流动之中。“每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最有利的用途”。(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5页。)生产效率(注:生产效率指投入1单位生产要素与创造的国民收入的数量或比例。)(要素报酬)低的生产要素必然要流向生产效率高的产业。由于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不同,创造的国民收入也不相同。表1中,假设美国有100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按各20%比例分别投向计算机、制药、飞机、汽车、鞋类五个产业,每个产业投入均等的20个单位要素,合计创造国民收入111个单位。如果将鞋类产业原有20个单位生产要素转移到生产效率最高(1.4)的计算机业,平均单位要素生产效率由1.11提高到1.23,国民收入比以前溢出12个单位,产业结构升级对国民收入贡献率是10.81%。(注:净进口和产业升级的国民收入贡献率以新增国民收入占原国民收入的比重计算,即(123-111)÷111×%=10.81%。)进口是美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由于放弃鞋类生产,必须从国外进口鞋。如果按着国内生产和进口商品生产效率1∶1的比率,会出现相当于16个单位国民收入的贸易逆差。见表2。不过美国的贸易逆差一般低于16个单位,原因在于相同产品的进口价格往往比国内便宜,如果高于国内价格,便没有人进口。假定进口鞋价格只相当美国国产鞋价格的1/2,(注:1996年美国非橡胶鞋类平均价格20.05美元,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平均价格只有7.09美元。引自《国际经贸消息》1998年6月25日。)用8个单位的国民收入就足以支付鞋的进口,可以节省8个单位的国民收入,贸易逆差只相当8个单位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溢出从原来的12个单位增加到20个单位。进口成为经济增长的增量因子,净进口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结构效率对国民收入贡献率增加到18.01%。(注:(131-111)÷111×%=18.01%。)其中产业升级的贡献率10.81%,廉价进口的贡献率7.2%。
    表1 投入均等生产要素所形成的国民收入
生产领域   投入要素   生产效率  国民收入   贸易差额
计算机      20     1.40     28      0
制药       20     1.20     24      0
飞机       20     1.10     22      0
汽车       20     1.05     21      0
鞋类       20     0.80     16      0
合计       100    平均1.11   111      0

  
    表2 制鞋产业生产要素转移到计算机软件业的国民收入和贸易差额
生产领域 投入要素 生产效率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增减 贸易差额
计算机   40    1.40   56    +28       0
制药    20    1.20   24    0        0
飞机    20    1.10   22    0        0
汽车    20    1.05   21    0        0
鞋类    0     0.80   0    -16       -16
合计   100   平均1.23  123   +12        -16

  
  国民收入溢出△y来自产业升级(△y[,1])和廉价进口(△y[,2])的两个方面,即△y=△y[,1]+△y[,2]。国民收入溢出一方面取决于生产要素转移的数量和低效率产业与高效率产业之间的效率差,即△y[,1]=△q(m-n)。其中,△y[,1]代表产业升级增加的国民收入,△q代表转移的生产要素量,m、n分别代表两种不同产业的效率水平。两种产业的效率差(势能)较大,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转移的动能也越大,国民收入溢出也越多。图1中,鞋类比汽车业生产要素转移创造的国民收入溢出多5个单位。换句话说,转移相同数量的生产要素,效率差大的产业之间生产要素转移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大于效率差小的产业。表3中,鞋类产业与计算机业的效率差(1.40-0.8),大于制药产业和计算机业的效率差(1.40-1.20),鞋类进口带来的新增国民收入(12个单位,20个单位生产要素×效率差0.6)高于药品进口带来的新增国民收入(4个单位,20个单位生产要素×效率差0.2)。与此同时,按着国内生产和进口商品效率1∶1的比率,鞋类进口带来的贸易逆差(16个单位国民收入)也比药品进口形成的贸易逆差(24个单位国民收入)小的多。另一方面,净进口对国民收入的贡献还取决于进口数量的多少及进口产品与国产产品的价格差(p[,n]-p[,i]),即△y[,2]=△q(p[,n]-p[,i]),△q代表进口数量,p[,i]代表进口产品价格,p[,n]代表国内产品价格。进口的产品越便宜,净进口带来的国民收入溢出也越多,造成的国际收支逆差也越小。
  附图
  图1 单一生产要素转移和国民收入溢出
    表3 其他产业生产要素全部转移到计算机业的国民收入和贸易差额
生产领域 投入要素 生产效率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增减 贸易差额
计算机   100   1.40   140    +112      0
制药     0   1.20   0     -24      -24
飞机     0   1.10   0     -22      -22
汽车     0   1.05   0     -21      -21
鞋类     0   0.80   0     -16      -16
合计    100  平均1.40  140    +29      -83

  
  低效率产业生产要素向高效率产业转移过程中,会出现转移效率递减(鞋类、汽车、飞机、制药与计算机业的效率差分别是0.60、0.35、0.30、0.20)和贸易逆差递增(16、21、22、24个单位的国民收入)的趋势。如果美国计算机业以外其他产业的80个单位生产要素全部转移到计算机业,国民收入总量将达到140个单位,国民收入比转移前净增29个(140-111)单位。同时,按着国内生产和进口商品生产效率1∶1的比率,出现相当于83个单位国民收入的贸易逆差,这是结构效率的成本和代价。同时,低效率产业的生产要素转移在相当程度上受高效率产业吸收转移要素空间大小的制约,如果不能完全转移到效率最高的产业上,它将向次高产业转移,直到不能吸纳为止。
    二、自由竞争下贸易与增长的动态分析
  经济学中,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增长恒等式是y≡c+i+g+nx。(注:[美]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页。)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国民收入增长的三个增量因子。在世界经济范畴,一国的出口必然是另一国家的进口,即nx=ex-im=0。这似乎意味着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为零,与人们看到的国际贸易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现实相悖。在传统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模型中,(注:[美]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0页。)不存在竞争。出口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在本国国内价格和进口国内价格之间。低于国内价格,出口商不愿出口;高于进口国国内价格,进口国将自己生产,不再进口。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虽然出口国的出口量与进口国的进口量相等,即ex-im=0,贸易带来生产和消费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零。
  假定在进行国际贸易前,a、c两国均生产鞋类。图2中,a国国内鞋类生产和需求在e[,a0]达到均衡,均衡价格p[,a0]。c国国内生产和需求在e[,c0]达到均衡,均衡价格p[,c0]。a、c两国国内的供给和需求数量分别是q[,a0]和q[,c0]。c国的均衡价格p[,c0]低于a国的均衡价格p[,a0],即p[,c0]<p[,a0]。c国鞋类价格比a国自己生产更具竞争力,a国从c国进口鞋类。在只有两个国家而没有竞争的情况下,c国的出口价格应当等于或高于p[,c0]。但由于其他国家的竞争,c国只能以p[,c0]价格(高于这个价格,就会被竞争者替代)出口q[,c0]-q[,c2],a国进口q[,a1]-q[,a2],q[,a1]-q[,c2]=q[,c0]-q[,c2]。竞争和出口需求增加使c国的供给线s[,c0]向右下方移动,由s[,c0]变为s[,c1],c国的供求均衡点由e[,c0]推向e[,c1],价格水平也由p[,c0]下降到p[,c1]。新一轮贸易将在p[,c1]价格水平上进行,出口量扩大到q[,c1]-q[,c3],进口量同时扩大q[,a3]-q[,a4]。c国第三轮的出口价格由于竞争和规模经济而进一步下降到p[,c2],供给线向右下方移到s[,c2],供求均衡点下移到s[,c2]。下一轮的出口价格更低,直到不能再降低为止。
  附图
  图2 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
  竞争和规模经济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商品价格更加便宜,世界商品价格不断下降的趋势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00年5月号,第181、183页。美国等发达国家平均物价上涨水平从1982-1991年的4.9%下降到1992-2001年的2.3%,发展中国家同期从45.7%下降到20.3%。)生产量和消费量大幅增加。贸易前,a国生产和消费的数量是q[,a0],c国生产和消费的数量是q[,c0]。a、c两国进行贸易后,在p[,c1]价格下,a国消费量从q[,a0]增加到q[,a4],c国的消费量从q[,c0]增加到q[,c1],q[,a4]+q[,c1]大于原有的消费量q[,a0]+q[,c0]。a、c两国的合计产量q[,a3]+q[,c3]也大于原有产量q[,a0]+q[,c0],即q[,a3]+q[,c3]>q[,a0]+q[,c0]。从全球角度看,世界经济总量增加了。从表面看,a国的产量似乎减少了,即q[,c3]<q[,a0],但如果a国相应的生产要素转移到更高效率的产业,a国的经济总量也会增加。
    三、开放经济下的相关动态均衡
  长期良好的经济运行必须保持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和就业的动态平衡。如果不能保持这些基本平衡,经济增长就难以持续。
  1.进口贸易与国际收支的动态均衡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实现长期进口和产业升级及经济增长的前提。人们可有多种政策选择。第一,如果进口国货币是可自由兑换货币,高效率的计算机产业增加的国民收入△y(28个单位)足以支付增加鞋类进口△im(16个单位),而且还有12个单位国民收入剩余。第二,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转移过程本身也会逐渐形成自身平衡,高效率产业形成的国内竞争优势会变为国际竞争优势,出口能力扩大,从而实现贸易平衡;第三,高效率产业的高收益会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从而在资本项目上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货币可自由兑换的发达国家可以同时选择三种方案,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只能通过增加出口和吸引国外资本来实现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
  2.国际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动态均衡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经常是一种共生现象。产量增长率y取决于货币增长率m、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v和通货膨胀率π,(注:[美]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2页。)即y=m+v-π。一般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v的变化空间是十分有限、也是难以预期的。提高货币增长率m虽然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也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传统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也抑制了投资和消费,抑制了经济增长。1965~1980年间,美国年平均增长只有1.7%,而年平均通货膨胀率高达6.1%,(注: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03页。)经济“滞胀”长期困扰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各国政府在“滞胀”面前束手无策。国际贸易提供了消除“滞胀”、保持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动态平衡的钥匙。如果出口国的供给曲线灵活而有弹性,在外部竞争和规模经济成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出口价格和国内价格水平不断降低。进口国可预期的进口商品价格低于国内生产的商品价格,廉价的进口商品降低了总体价格水平,从而打开了通货膨胀的减压阀。
  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物价上涨,它不仅与货币供应量有关,也与物价水平有关。(注:[美]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页。)假定通货膨胀率π=(p-p[,-1])/p[,-1],现行价格p与基期价格p[,-1]的变化决定通货膨胀或紧缩,如果p高于p[,-1]便是通货膨胀,反之是经济紧缩。如果我们能使未来价格p[,+1]低于现行价格p,就可以在货币供应量m+v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物价水平,进而降低通货膨胀率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虽然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价格水平,但这是不可预期的。然而,相同商品的进口价格p[,i]低于国内价格p[,n](如果高于国内价格就不会进口)则是可预期的。(注:[美]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0页。)我们以可预期的、较低的进口价格p[,i]作为未来价格p[,+1],由于未来价格p[,+1]低于现行价格p,那么未来的通货膨胀率π+1预期也会比现在低,即π+1≤π。人们也担心出口国会因供给短缺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而实际上,日本、中国等贸易顺差大国不但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相反普遍出现了通货紧缩。价格竞争、规模经济的边际成本递减和进口贸易的综合作用抑制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1999年日本在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物价水平下降了0.3%。
  3.进口与就业的动态均衡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是一种反向关系。工资增长率越低,失业率越高;工资增长率越高,失业率越低。(注:[美]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提高工资增长率,虽然有助于降低失业率,但工资增长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不利于经济增长。那么如何提高工资增长率又不增加生产成本呢?我们知道,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保持名义工资不变,提高实际工资增长率,就可以降低失业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相同商品的进口价格p[,i]要低于国内价格p[,n],即p[,i]≤p[,n],而且是可预期的。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廉价进口降低了消费支出,实际工资便增加了。假设一个工人年收入6000美元,按着国内物价水平,用于食品的消费比例是20%,即1200美元。如果进口食品价格仅相当国内价格的2/3,那么只需792美元就可以满足食品消费,他的实际工资便相对增加了408美元。
  人们总是担心进口就会冲击国内产业,增加失业。实际上,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因情形不同而不同。最好的情形是伴随进口扩大的产业升级,随着生产要素流向高效率产业,劳动力也随之流向高的效率产业。在灵活的经济结构中,如果高效率产业具有更高的增长率或较高的就业弹性,进口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就业。1995~2000年间,美国电脑和芯片业产值从857.7亿美元增加到2661.6亿美元,增长210.31%。同期就业人数从55万增加到60万,增长9.09%。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产业增长率)0.043,就业弹性非常小,电脑和芯片产业增长1%,就业才增加0.043%;同期美国计算机软件业产值从1849.3亿美元增加到3296.2亿美元,增长78.2%,就业人数从120万增加到211万,增长75.8%,就业弹性系数为0.969,就业弹性比较大。计算机软件业每增长1%,就业可以增加0.969%。同期汽车业产值从3162.7亿美元增加到3435.5亿美元,增长8.62%,就业人数从95万增加到96万,增长1.05%。(注:约瑟夫·威伯等:美国《商业周刊》(中文版)2000年第3期,第44、48、54页。)就业弹性系数为0.121。相比之下,就业弹性高的产业比就业弹性低的产业更能吸纳就业。如果汽车产业的工人因失业而转移,相同产业增长率下,转移到电脑或芯片业可能过剩,转移到软件业可能不足。见图3。
  附图
  图3 经济增长、就业弹性与就业增长率
  进口对就业的冲击与进口国的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图4.1中,进口国的需求弹性比较大,进口10个单位的商品,消费需求增加8个单位,国内生产仅减少2个单位,进口冲击率(国内生产/进口量)是0.2,进口更多地为扩大的消费所吸收,国内生产缩减和失业的比较少。图4.2中,进口国的需求弹性比较小,同样进口10个单位商品,国内生产减少8个单位,消费需求仅增加2个单位,进口冲击率0.8,国内生产缩减和失业比较多。最好的情况是进口国国内供给曲线没有弹性,需求有充分的弹性,如图4.3。进口10个单位全部被国内扩大的消费所吸收,冲击率是0,进口对国内相关产业和就业没有影响。最糟的情况进口国国内供给曲线有弹性,需求曲线没有弹性。如图4.4。进口冲击率是1,进口10个单位的商品将减少同样数量的国内生产。
  附图
  图4 进口冲击与进口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
    四、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经济状况的相关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的gdp增长率高出日本2个百分点,生产率高出2.7个百分点,失业率低于日本0.5个百分点。美国和日本的财政盈亏占gdp的比重分别是1%和-5.7%,美国5.4%的利率水平高于日本5个百分点,财政货币政策力度低于日本。美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似乎主要来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同时,美国应当是贸易顺差,而不是巨大的贸易逆差。显然,经济增长不仅来自技术创新,同时还来自进口带来的以产业升级为特征的结构效率。
    表4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主要经济指标(%)
gdp增长率 生产率 通货膨 财政盈亏 失业率 利率 贸易差 单位
          胀率  占gdp比重        额/gdp 劳动
                              成本
美国  3.4  4.0  1.8  1.0  4.2  5.4  -3.7  -0.5
日本  1.4  1.3  0.1  -5.7  4.7  0.4  2.5   0.5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和imf《世界经济展望》2000年第5期
  经济增长往往导致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引起通货膨胀。但大量廉价的进口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能够控制在1.8%的低水平,进口不但弥补了生产和投资需求的缺口,同时也降低了投资和消费成本,抑制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1992~2001年间,美国单位劳动成本下降了0.5%。相反,每年有大量贸易顺差的日本单位劳动成本却上升0.5%。
  1999年美国货物贸易进口10591亿美元,出口6952亿美元,逆差3639亿美元,占gdp的3.7%,但美国对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置若罔闻。原因在于美国有巨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和源源不断的国外直接投资。730亿美元的服务贸易顺差使净货物贸易逆差减少到2909亿美元,2760亿美元的国外直接投资使美国的国际收支实现了基本动态平衡。(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进口1804亿美元,出口2534亿美元,转引自2000年12月6日《国际经贸消息》。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第2页,对外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
  灵活的经济结构也使美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实现了动态平衡。在美国,每进口5万美元商品就会减少1个工人的工作岗位,按1999年美国3639亿美元货物贸易逆差计算,共计会减少727.8万个就业岗位。但同期美国的失业率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到4.2%这个197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些工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移民到国外,显然被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去了。
  日本虽然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1990~1999年贸易顺差占其gdp的2.5%。然而从9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低迷。这不完全归罪于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不力,零利率政策和大量政府投资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对经济的刺激力度。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缺乏灵活的经济制度,劳动力在终身雇佣制度下不能自由流动,缺乏技术创新和以产业升级为特征的结构效率,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踟躇不前,失业率大幅增加。另外,长期沉溺于机械、汽车、家用电器等传统工业领域,没能及时转向信息经济也是日本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贸易顺差虽然为日本带来经济增长,但不足以提高生产率、带动日本经济复苏。日本需要美国那样灵活的经济制度、技术创新,需要结构效率,通过大量进口替代国内低效率产业,将生产要素转移到高效率产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使经济走向开放型的良性增长的轨道。
    五、结论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实践,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新的增长模式。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利用灵活的经济制度,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进口贸易可以创造一种结构效率,带来国民经济的结构性增长。这种结构性增长对于缺少生产要素和技术创新包括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