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2015-07-08 09: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206
【原刊页号】17~20
【分 类 号】f52
【分 类 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200302
【 标 题】从贸易引力模型看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验证了决定中国2000年双边贸易状况的主要因素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gdp总量)、国民收入水平(人均gdp)、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
【摘 要 题】研究与探讨
【关 键 词】对外贸易/双边贸易/贸易安排/贸易引力模型
【 正 文】
  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状况,分析制约双边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扩大双边贸易的对策,可为我国政府制定扩大双边贸易的措施、为企业开拓潜在的国际市场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本文的分析框架采用了“贸易引力模型”,所选取的数据是中国2000年3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的数据,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一、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最初出现在timbergen(1962)和poynohen(1963)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所作的研究中。(注:poyhonen,pentti(1963),a tentative model for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weltwirtschafliches archive,vol.90,pp.93-100.)基本模型是
tij=a·(y[,i]y[,j]/d[,ij])             (1)

  
  其中t[,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wWw.133229.cOm
  该模型的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的相互吸引力与他们质量的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进而设想:两个国家的贸易量与它们的经济规模之积正相关,而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
  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比较著名的有helpman(1987)(注:helpman,e.(1987),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evidence from fourteen industrial countries,journal of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y.mit press,cambridge,ma.)和deardorff(1995)(注:deardorff,v.alan(1995),determinants of bilateral trade:does gravity work in a neoclassic world?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5377.)的研究。前者涉及anderson(1979)、krugman和helpman(1985)所提出的垄断竞争条件下发达国家之间有关产品多样性的产业内贸易的情况,后者则研究基于heckscher-ohlin所提出的自然禀赋决定比较优势条件下的有关非竞争性产品的产业间贸易。两者的研究其实是考察产品的互补性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产品的互补性也是决定双边贸易量的重要因素。贸易引力模型相应地取得以下形式
lnt[,ij]=α+β[,1]ln[y[,i]·y[,j]]+β[,2]ln[(y/p)[,i]·(y/p)[,j]]+β[,3]lnd[,ij]+β[,4]tci[,ij]+ε[,ij]        (2)

  
  其中ln表示自然对数;α、β[,i](i=1,2,3,4)表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ε[,ij]是回归误差;p代表人口;tci[,ij]=∑[x[,ki]×m[,kj]]/[∑ x[2,kj]×s m[2,kj]][1/2]代表产品的互补性程度;k代表进行贸易的商品;x[,ki]代表国家出口商品k占总出口的份额;m[,kj]代表国家进口商品k占总进口的份额。
  另外,frankel(1997)(注:frankel.jeffrey.a,regional trading blocs in the world economic system,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ashington,dc.)强调了像贸易伙伴之间是否具有陆地相连性等地理运输的便利,garman(1999)(注:garman george and debora gilliard(1999),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americas:1975-1992,the 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vol.14 number 3.)、wall(1999)(注:wall j.,howard(1999),using the gravity model to estimate the costs of protection,january/february review of federal bank of saint louis.)和tamirisa(1999)(注:tamirisa,natalia(1999),exchange and capital control as barriers to trade ,imf staff papers.)还考虑了经济一体化措施、贸易保护、贸易管制等制度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其中sohn,chan-hyun(注:sohn,chan-hyun,a gravity model analysis of korea's trade patterns and the effects of a regional trading arrangement,2001,.)的模型具有代表性,表达为
lnt[,ij]=α+β[,1]ln[y[,i]·y[,j]]+β[,2]ln[(y/p)[,i]·(y/p)[,j]]+β[,3]lnd[,ij]+β[,4]tci[,ij]+apec[,ij]+ε[,ij]    (3)

  
  式中apec[,ij]指贸易伙伴是否为某一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用于衡量制度安排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本文则受上述文献的启发,根据中国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同时由于研究条件的约束(难以获取某些有关数据),假设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由各方的经济规模、人口、空间距离、双边贸易的制度安排等因素决定或影响,即
t[,ij]=f(y[,i],y[,j],p[,i],p[,j]],d[,ij],s[,ij])=a·(y[,i]y[,j])[β]·[(y/p)[,i]]·(y/p)[,j]][γ]·d[δ,ij]·e[sijζ]   (4)

  
  对(4)式两边取对数后得到贸易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形式
lnt[,ij]=α+βln[y[,i]·y[,j]]+γln[(y/p)[,i]·(y/p)[,j]]+δln d[,ij]+ζs[,ij]+ε[,ij]             (5)

  
  其中s[,ij]为制度安排变量,α、β、γ、ζ是回归系数,ε[,ij]为误差项。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它被认为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注:黄益平、宋立刚:《应用数量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p182。)但是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这一分析框架,一方面是因为它运用灵活、计算简单而且能解释传统的要素禀赋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实际贸易现象;另一方面是据有关研究显示,贸易来自于需求,而需求又取决于收入,因此贸易双方的gdp和人均gdp与贸易额正相关;空间距离的存在显然增加了商品的运输成本,也可能因此阻隔贸易的信息交流,因此与双边贸易额是负相关的;至于双边贸易的制度安排会影响贸易额,是因为贸易作为一种交易,存在大量的科斯意义的交易费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必然能够降低交易费用。
    二、数据处理及计算结果
  运用统计软件"spss10.0"将所得数据(注:本文的数据来源分别是:
  从《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选取中国2000年最大的贸易伙伴30个国家或地区,同时得到2000年中国与这些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并将贸易额换算成统一计量单位:万美元。计算发现,该年中国与这些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总额达4230.8亿美元,是中国当时对外贸易总额4742.9亿美元的89.20%,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概况。
  从《世界经济年鉴2001》查阅贸易伙伴的gdp、人口数据,这主要考虑到数据的相对真实性和可比性,同时也作了必要的单位换算。在此基础上计算各贸易伙伴当年的人均gdp,单位为万美元/人。
  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距离以双方首府地理上的空间距离计算,这可能与实际的贸易状况有出入,但考虑到选用其它计量标准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以及操作的简便,本文还是采用选定的计算标准。该项数据来源于intnet的各网站资料。
  制度安排变量以虚拟变量的形式出现,这里用于表示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是否因为共存于同一个世界或区域经济组织之中而具有促进双边贸易的制度安排。本文考察中国的贸易伙伴是否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如果是则s[,ij]=1,如果不是则s[,ij]=0。(数据整理见表一))依据方程(5)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以下结果:
  附图
    三、结果分析
  从以上模型拟合的结果来看,决定中国2000年外贸状况的重要因素确实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gdp总量)、国民收入水平(水均gdp)、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而且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力决定了中国外贸规模的基本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第一,反映经济规模的gdp总量比反映国民收入水平的人均gdp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有研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规模更多地是由贸易伙伴的gdp总量决定,则说明这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尚处于低级阶段,也就是说,该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的是资源型的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规模更多地是由贸易伙伴的人均gdp决定,则说明该国的贸易结构已经处于高级阶段,同时也意味着该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这样看来,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赢得应有的地位将还有一段漫长的艰辛道路。(附注:这两个变量之间显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这可以部分地说明为何本研究的模型拟合整体上不能排除线形相关性。)
  第二,作为决定双边贸易规模的负相关因素,空间距离的阻隔作用依然存在,但阻隔力度有所减弱。据现有的文献研究表明,空间距离的阻隔系数一般在-0.953到-0.76之间。通常的理解是,空间距离越大则运输成本越大、信息交流越困难、相互的文化差异也就越大,从而限制了相互的贸易往来。距离阻隔系数的变小(绝对值)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外贸活动受益于运输技术的改进,或者社会信息化的提高,或者是目前中国贸易商品的种类不是很受运输成本的约束,这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贸易伙伴间的制度安排对双边贸易规模的影响巨大,这一点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本研究用于衡量制度安排效应的指标仅仅考虑中国的贸易伙伴是否和中国一样处于亚太经合组织,而实际上影响双边贸易状况的制度因素在当今时代是如此之多,这又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尽管如此,本研究结果还是给我们足够的启示,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种组织、社团将在促进中国外贸发展方面拥有广阔的舞台。
  另外,据模型拟合结果得出的经验方程
t[,ij]=f(y[,i],y[,j],p[,i],p[,j]],d[,ij],s[,ij])=e[11.791]·(y[,i]y[,j])[0.397]·[(y/p)[,i]]·(y/p)[,j]][0.214]·d[-0.577,ij]·e[0.844sij]         (6)

  
  我们计算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