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盟是一个发育成熟的大市场,其商品、科技、劳务、服务和旅游都非常发达。整体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0%,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贸易集团。因此加强与欧盟的经贸合作对发展我国经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最大经贸集团,中国和欧洲经济互补性很强,经贸发展潜力仍然很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这不仅表现为中欧经贸往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两国间贸易关系,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而不断升级是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必然哲理。因此,发展中欧贸易关系有利于推动双边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进步。
关键词:欧盟;经济互补性;直接投资;技术壁垒;贸易逆差
一、前言
我国与欧盟自1975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3年,中欧贸易额为1252.2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2004年,中欧双边贸易再创新高,达到1772.8亿美元;2005年双边贸易突破两千亿美元大关,达到2173.1亿美元;2006年,在世界经济增速普遍放慢的形势下,双方贸易仍呈较快增长势头,贸易额增加到2723.1亿美元,直至2007年全年我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达到356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2008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wWw.133229.COM
中国与欧盟均既是贸易大国。2006年中国从欧盟进口总值达903.3亿美元,同比增长22.7%;中国向欧盟出口额为1819.8亿美元,比上年增26.6%。2007年我国对欧盟出口2451.9亿美元,增长29.2%;自欧盟进口1109.6亿美元,增长22.4%。2008年自欧进口1327亿美元,增长19.6%;对欧盟出口292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
中欧贸易逆差不断增长,由2004、2005年的700多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600多亿美元,贸易逆差的直接原因同中国充分利用了欧洲人提供的普惠制有关,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第三个原因多是来自持续的结构因素,即中国在加工工业中所具有的巨大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欧之间的贸易逆差的结果导致了中国的出口能力提高,扩大欧盟未来的进口。基于这种判断和经验表明,贸易纠纷今后可能还会不时损害中欧关系,特别是在触及失业率很高的欧洲地区。因此我们要解决贸易逆差所导致的贸易摩擦问题,使中欧经贸关系平稳健康地发展,这是中欧经济互利共赢的关键。
二、中欧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1.欧盟成为中国遭受反倾销的主要来源
中欧经贸关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分歧摩擦大多是相互关联的。目前,欧盟紧盯着中国“入世”后的履约行为表现,实质是看中国是否真正如约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办事,这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而正因为至今中国尚未取得这种地位,给欧盟增添了一个“方便”,屡屡对中国实行反倾销。加紧对中国实行普惠制“毕业”制度和欧盟对华的贸易逆差,则又给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新的动机。一旦出现个别政治问题,还会加剧上述某些分歧和摩擦。
2008年,中国依然是欧盟的反倾销重点。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前10个月,欧盟新发起14项反倾销调查,其中6项针对中国,分别涉及蜡烛、铝箔和多类钢铁产品。同期,欧盟采取的3项临时反倾销措施,均是针对中国的,在6项正式反倾销措施中,也有一半是针对中国的。2009年伊始,随着欧洲经济形势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急转直下,欧盟内部日益躁动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值得警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狭隘的思维已经无法维护欧盟的整体利益,甚至经常是背道而驰。这主要是因为欧盟企业的利益也在“全球化”,而不再局限于欧盟范围之内。目前欧盟的主要担心是金融危机的日益严峻,中国出口进一步加快增长,而且出口商品将从传统部类日益提升到高科技领域,包括机械、汽车、家具、有机化学制品等;欧洲生产基地可能会倒闭,从而影响欧洲的经济增长和就业。
2.关于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
作为正在深入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欧盟提出的中国企业有的尚不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待遇的标准,也并为全然无理。但不合理的是,欧盟在拒绝给与中国以“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同时,却给市场经济发育并不比中国完善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以这种地位,在同一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这应该说是一种歧视。
欧盟不仅迄今尚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且制造许多贸易摩擦,以种种理由限制中国商品进口。
3.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
欧盟的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和企业的危害并不比反倾销小。这些壁垒主要来自几个方面:技术法规、标准繁多,要求高,修订频繁;对包装、标签以及劳工保护要求严格:“绿色壁垒”;竭力控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欧盟的技术壁垒并不是刻意针对中国的,它们反映了欧盟追求成为国际规则制定者的权力欲望,与美国争夺国际影响的利益需求;体现了欧盟所达到的生产与生活水平以及由此产生的某些要求;同时,也确实隐含了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少因子。对此,我们首先要致力于保护包括自己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权益,同时,更要着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标准。我们还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并努力创建自己的技术标准。中国通过创建本国的技术标准,可增加中国的创新技术在世界范围的使用。我们应当利用自己庞大的国内市场来加速本国技术的采用。
三、促进中欧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1.充分重视双边经贸关系
中欧双方对对方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欧洲市场在我国对外经贸工作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美国经济遭受重大打击、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和欧元启动的情况下,努力开拓欧洲市场,对我国更有着特殊的意义。温家宝强调,进一步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整体外交的战略重点,这一大方向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面对金融危机,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应该成为当前中欧关系的中心任务。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特别是彼此照顾重大关切,不提出、不挑起争端和矛盾,避免中欧关系大局受到损害。中欧社会制度不同,但完全可以和谐相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2.建立有效的双边对话机制
(1)用磋商办法解决经贸问题。中欧双方应秉承友好磋商的精神,通过沟通和对话解决双边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互利共赢。中国政府重视发展与欧盟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历来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处理中欧双边关系。目前,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中欧关系和双边经贸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中国与欧盟在经济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合作领域广阔,中国与欧盟同在一条船上,需要同舟共济。然而中国与欧盟又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还存在一些分歧,正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只要通过加强平等对话和沟通,双方就能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实现多样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中国与欧盟正在同过一座桥,这座桥就是平等对话,它通向相互理解,通向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
(2)多层次全方位进行相互对话。在2008年、2009年,中国和欧盟开展了商业领域的多次相互对话,大大加强了中国和欧盟企业之间的相互谅解、相互合作、以及实施优惠政策。中国与欧盟进一步开展双边经贸合作,还需要全方位的相互对话。除了企业之间的定期对话和交流之外,可以开展政府之间的经贸政策的对话和交流,可以开展中国政府和欧盟企业、欧盟政府和中国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发挥中国欧盟协会、商会的积极作用。除经贸领域以外,其他方面如政治、社会、司法、文化等也要进行对话和交流。中国与欧盟签订司法、海关、税收等双边协议,逐步消除双重征税和减少规避税收等。邀请欧盟领导人与议员、以及国际组织官员与专家等,来华进行访问交流,了解中国,消除对中国人权等方面的误解和隔阂,形成政治、社会、司法、文化、经贸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2009年1月30日举行的第一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为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欧双方就加强务实合作达成6点共识,双方应密切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促进世界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3)提高谈判能力,善于驾驭国际规则。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后,中国需要尽快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各级政府和企业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在处理与欧盟发生的经贸问题中提高谈判能力,善于驾驭世贸组织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反倾销与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规则,尤其是建立预警机制,作好预案工作。
加强我国相关规则的国际协调,尤其是要尽快实现会计、贸易统计、国民经济核算等渠道、口径、方法、手段上的国际接轨,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与修改,提高我们在国际规则上的利益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加大我国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设力度,形成有效的专家咨询机制,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它们在争端中起到与沟通、协调、指导的作用。
综上所述,欧洲在未来的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中地位会进一步提高则是确定无疑的。与此相应地,欧洲将致力于扩大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存在,包括亚洲与中国。欧洲必定会这样做。因为未来的欧洲将只是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未来的世界经济将不再会只是昔日欧洲经济世界的延伸。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继续在迅速发展,开发其西部地区为此提供了新的动力,它的国际地位也将进一步上升,中国致力于在国际上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其中欧盟是中国的最重要的伙伴之一。中国和欧洲联盟都是维护和平稳定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双方力量的增长,彼此需要的现实,各自政策的调整和合作意愿的加强,为中欧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欧洲改革的思路和做法都值得我们中国人关注。特别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等新形势下,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双重的应对战略:即对外寻找国际联盟,在欧洲首先是欧洲联盟;对内则强化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盟。说到底,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核心是企业竞争,企业在国际国内竞争中的表现如何,将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而中国目前正缺乏一大批优秀的、国际级的企业和企业家。我想,中国的有识之士已经懂得了这一点。在这方面,我们要加紧向全世界学习,包括欧洲。加强同欧洲各国的经贸联系,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参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交流,对我国未来经贸发展必将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法]hervédejean de la batie:《中欧贸易:欧盟注定要有逆差吗?》,转引自《欧洲一体化研究》,2002年第2期.
[2]徐波:《经济参考报》,2001年4月11日.
[3]欧盟驻华代表处《欧中简讯》.
[4]裘元伦:《经济参考报》,2000年05月15日.
[5]薄熙来:就中国与美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问题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n].新华网, 2005-05-30.
[6]穆荣平:国际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研究,1997(12).
[7]杨伟国:《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变迁解析》.
[8]欧盟委员会候任贸易委员彼得·曼德尔森在英国“48家集团”聚会上的讲演:《中国的未来及对我们的影响》,2004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