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出口制造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的方式、地位和运作模式,指出中国出口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最后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为中国出口制造业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 全球供应链 中国制造业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逐渐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偏外向,在美国国民借钱消费模式终结的情况下,“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出口代工企业,尚处于低水平的制造能力,通过代工的方式融入全球供应链,目前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劳动力成本上扬、国际市场行情低迷、东南亚等新兴国家制造业飞速发展等,使得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珠三角和江浙一带不断出现工厂减产、停工、迁徙的问题。因此,当前对中国出口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的情况及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很多学者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应该改变过去的被动战略为主动战略,制定“走出去”的国际战略,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新一代“链主”。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路径选择,建议中国制造企业可以在稳定承接oem订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从oem向odm再向obm的转化。但在国际合作环境不确定的情形下,中国出口制造业如何进行供应链战略调整从而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文献较少。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出口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的现状及企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对策。
中国出口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的现状
(一)参与方式
1.依据形成全球供应链的决定因素划分:目前,在全球供应链中,大型跨国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以外包或合同分包等形式把部分工序转移到禀赋更为富裕的国家进行生产,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即跨国公司控制着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通过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使那些劳动密集的、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企业依靠来样、来料加工参与到了全球供应链中。wWw.133229.COm我国劳动力密集、资源成本低,因此中国制造业在跨国公司进行产业转移时被动地加入到了全球供应链中,如服装、鞋、玩具、手工艺品等代工企业。
另外,跨国公司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在选择专业化供应商时,会把产业地理集中或集聚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跨国公司将我国市场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们在资金、技术、管理和物流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瓶颈”。为了快速、低成本地进入我国市场,与具有核心优势的区域产业进行合作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环渤海海湾很多中小型企业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参与到全球供应链中。如东莞的电脑硬件设备产业群,长三角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产业群等。
2.从供应链成员组织分工角度划分:第一类是以加工外包和代工生产的方式参与了全球供应链。中国出口制造企业主要进行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及产成品的销售都由跨国公司控制,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跨国公司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第二类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内”,即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第三类是产品的研发、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以本土制造业为主,跨国公司通过在我国建立采购中心,从事采购出口业务及相关的配套服务,从而使我国部分制造企业参与到全球供应链中。
(二)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玩具、50%的电话和鞋、超过三分之一的彩电、箱包等都产自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但却处于供应链的最低端。物流学家王之泰说,全球供应链成“v”型,被称为微笑曲线,高科技和服务业占据了两个高端,而目前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制造业则处于供应链的最低端。
当前中国出口制造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一)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
我国大多数出口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以低端为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附加价值低,增值率仅为约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供应链中高附加值的部分处于供应链的两端,一端是研发与核心技术,但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报,2005年我国研发经费只占gdp的1.3%,这与5%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得很远,另一端是渠道和品牌,在2007年评出的全球100大品牌中,美国、日本、德国占了2/3,亚洲仅有9个品牌入围,中国无一上榜。我国从传统的玩具产业到高新技术的电子信息产业,都基本没有拥有自己的品牌,而持续地为世界各大厂商做oem产品。目前中国出口制造企业都不具备在这两端的控制能力,即在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销售等供应链环节上几乎没有地位可言。
(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近几年,我国的工资水平增长较快,2003年、2004年的增长幅度均超过10%,达到12%左右。美国的工资增长幅度大概是2%-3%,而韩国的工资水平年增长率约为7%。据调查,目前东莞大量企业成本上涨幅度高达30%-4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但一直在上升,相对于其他亚洲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不断缩小。
(三)过分依赖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技术和市场
虽然中国出口制造业在全球所占比重较大,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仅仅是低价格,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竞争优势,只好进行贴牌生产,依赖核心企业的技术和市场而生存,赚取的仅仅是加工费,抵御供应链和企业经营风险的能力很薄弱。即使在我们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一些行业(如家电行业),我们的优势也仅限于加工制造环节,大部分家电产品的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再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制造企业的低价优势进一步被削弱。
(四)交货速度要求越来越快
全球市场变化日新月异,为了及时满足市场需求,供应链成员企业越来越注重柔性和灵活性,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将交货期看作是第二大关键因素,往往选择那些能对市场需求进行快速反应的企业。而且,在全球供应链中,跨国公司纷纷实行“零库存管理”和jit生产,要求我国出口制造企业的交货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
(五)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价值差异较大
全球供应链是跨国家、跨地域、跨文化的供应链网络,供应链成员企业在民族文化、语言、传统、偏好、经营环境、法律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当供应链跨越许多国家时,成员企业之间以及在决策价值、使用情况、产品和服务等级方面的差异显得更为突出。
(六)比较优势发生转移
目前,许多国家具备替代我国成为吸引外资大国的潜力,低成本的竞争对手会不断涌现。如我国的劳动力价格已经明显高于印度、越南、蒙古等国家,部分制造业生产商已经开始从我国向这些国家转移生产线,如电子制造业在向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国家转移。而这些国家也拥有劳动密集、制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相比之下,我国的比较优势不再明显。
另外,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出现小幅回落,特别是机电、纺织、服装等行业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中国出口制造业的供应链对策
(一)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向供应链的两端发展
向供应链的上游发展,从制造入手,最终进入研发设计领域;在今后与跨国公司合作时,应摒弃目前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和先进设备的做法,注重引进专利、技术许可证等软技术,引进国外处于研究开发后期、尚未市场化的技术,或者有能力的企业可直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快速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向供应链的下游发展,逐步进入销售和服务领域;企业应充分利用oem这个贴身学习的过程,学习跨国公司在市场营销、品牌开发及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方法和经验,进行全方位的锻炼,从oem过渡到obm。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自有品牌因具有无可比拟的成本和市场优势而迅速崛起,像我国家电企业中的格兰仕、康佳、创维等都是成功运用这种战略的典范。
(二)立足国内市场,快速构建适应的供应链网络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不稳定,出口制造企业应由面向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避免舍近求远和忽视极具潜力的国内市场,通过培育核心竞争力、建立自有品牌、构建与产品相适应的供应链网络,获得国内市场份额和利润。
在转向国内市场的过程中,要快速构建供应链网络,应根据产品类型的不同构建不同的供应链类型。一般产品可分为功能型产品或创新型产品,生产功能型产品的企业应构建有效性供应链,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注重成本控制;生产创新型产品的企业应构建反应性供应链,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市场需求进行快速反应。
(三)进行全球供应链战略规划,构建全球整合型企业
从前面分析可知,我国企业无法依赖“被动战略”保持长久的竞争能力,这就要求中国制造企业应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变“被动”为“主动”,进行全球供应链战略规划,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成功“走出去”并“站住脚”,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新一代“链主”,进而建立全球整合型企业,即产品的成本、原材料采购商、合作伙伴以及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全部围绕在全球的无缝链接中。
在开拓国际市场、构建全球供应链时,中国制造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起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供应链体系。中国企业可以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做法。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除考虑文化和组织上的差异外,还需对参与国家的经济状况、消费者偏好、物流基础设施、销售渠道的构建、信息系统及技术的发展走向有所了解。另外,也可以借鉴本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如海尔等。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出口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的现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出口制造企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从而给正处于困境中的中国出口制造业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虽然有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及对策,但大多是从产业经济、产业价值链、产业集群及国家政策调控等宏观角度展开的,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出口制造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的文献较少,尤其缺乏针对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文献。
参考文献:
1.马汉武,程才.我国老工业基地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对策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观点[j].工业技术经济,2007
2.陈力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要向高端转移[j].改革研究,2004
3.王科.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底端徘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
4.徐匡迪.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发展观察,2005
5.祁莉丽,季建华.我国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