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时代特征,从世界市场、国际价值及贸易政策等方面对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进行研究。并指出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所起的理论指导作用。在不断批判、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对外贸易理论,是全球贸易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
一、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是以其最简单的形式——交换来进行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展,在原始社会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野蛮时代的人们为了生存而相互进行交换,但这种行为“也是个别的,只限于偶然的剩余物的交换。”[1]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了生产资料,拥有了土地,人们开始过定居生活,交换的产品也逐渐增多,但由于当时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不发达,对外贸易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
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扩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伟大的地理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并且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厂手工业的转化”[2],“随着工厂手工业的出现,各国之间开始了竞争,展开了商业斗争。”[3]同时,从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对外贸易的扩张与发展,加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迅速发展。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的理论思想
马克思指出,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为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本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同时,国际贸易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wwW.133229.CoM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具体论述了世界市场、国际价值和贸易政策,对整个欧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世界市场理论
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的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上分别作了研究,所谓狭义的世界市场,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国际市场;广义的世界市场,则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基础上结成的国际关系的总和。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后者。
马克思指出,在16世纪和17世纪,地理大发现在商业上促进了商人资本的发展,商业突然扩大,产生了新的世界市场,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越来越大的规模生产的必要性,也促使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引起了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工具的大规模的发展”[4],大大缩短了商品的流通时间,促进了工业范围的扩大,加速了资产阶级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生。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国内市场已无法满足其扩张的需要,迫切要求突破国家的界限而走向世界,资本本身成为创造世界市场的主体,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5]
(二)国际贸易中的国际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国内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的国际经济关系理论,则是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的。国际价值实质上就是世界市场内商品进行交换的市场价值。在国际贸易中,国际价值的特点体现在:(1)国际价值是在参与外贸的商品在国内已形成的国别价值基础上,通过世界市场进行交换,各国的国别价值再次均衡形成的。(2)国际价值是由国际交换中的国际价格反映的。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是国际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对此,马克思有着十分精辟的描述。他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4]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任何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必须依靠世界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进口和出口大量的原料和商品。而这些商品千差万别,如何来进行比较和交换?
马克思指出,在国内市场上,商品交换的价值叫国别价值或国民价值,取决于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世界市场上,“棉花的价值尺度不是由英国的劳动小时,而是由世界市场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6]这个世界市场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又是如何来决定的呢?马克思指出,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进入世界市场进行交换,国内价值就转化为国际价值,在世界市场上,国际价值还要转化成国际生产价格,表现为世界货币,以此,各国来进行商品交换。各国看似平等,但是,各国由于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同,交换又是不平等的。马克思深刻地写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在这强度以下的劳动……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7]
(三)国际贸易政策理论
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和《保护关税派、自由贸易派和工人阶级》中,对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作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其适应的环境、生产力水平及其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揭示了自由贸易派和保护关税派在实施政策中的主要意图,指出两种政策都无益于工人阶级,他写道:“无论实行那种制度,工人得到的都只是维持他这架开动着的工作机所必需的。”[8]
1.关于自由贸易的论述
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1848年》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由贸易的实质是资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动罢了”[9],为了创造世界范围的剥削。同时,他还指出了自由贸易政策的作用,首先,自由贸易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生产,“自由贸易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条件。只有实行自由贸易,蒸汽机、电力、机器的巨大生产力才能够充分地发展。”[10]其次,自由贸易政策体现了马克思提出的“最低工资规律”,由于实行自由贸易,资本家可以得到更廉价的商品来维持工人的生活,工人的工资也将逐渐降低。最后,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在一定时期,有助于避免商业危机的产生,他指出避免商业危机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工业的途径来开辟新市场和加剧剥削旧市场”。
2.关于保护关税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保护关税政策和自由贸易一样,也是资本家的一种剥削手段,其实质是“制造工厂主剥削独立劳动者,是国民的生产资料变成资本,强行缩短从旧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过渡的一种人为手段。”[11]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保护关税政策都是被当权阶级用来保护其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巩固其资产阶级地位。
三、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资本论》的马克思国际经济理论指出,在世界市场上,每个国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避免自己的劣势,根据本国的优势产品来合理调整进出口,以较少的劳动来换取较多的劳动,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为国家增加财富积累资金。
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就是对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实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年增长率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几年,贸易顺差连创新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正是因为,中国合理运用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抓住自己的优势,建立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项目,如上海宝钢、北京吉普等,逐年提升中国的外贸经济收益,增加国家外汇储备。
马克思指出,实行何种对外贸易政策,要根据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并且在对外贸易中,要根据形势及时调整和改变对外贸易政策。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三个有利于正是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充分体现,有力地指导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与走向,加快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在中国当前与今后的发展中,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依然会发挥主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27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0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13-61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56.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16.
[1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