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

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的发展策略

2015-06-04 10: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最早见于“十七大”报告中,“十八大”报告将其表述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但是对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具体特征是什么,什么是合意的现代产业体系却仍缺少统一、清晰的认识。

  一、影响现代产业体系的因素

  现代产业体系既有其普遍性的要求,同时各个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时期之间的现代产业体系也具有差异性,表现出随时间动态演进的特征。

  (一)国情特点

  国情特点主要包括国土的面积与类型、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丰裕程度、动植物物种的多少、人口的数量与结构、区位条件等初级生产要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情特点构成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比如,自然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有条件发展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这就会造成资源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如中东国家、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同时由于资源储量丰富、价格较低,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相对较低,追求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动力不足;相反,资源匮乏的国家则会加大开发可替代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力度,这也是欧盟、日本等能源匮乏国家新能源及低碳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原因。资源的富足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一些资源富足的发展中国家与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相比,经济表现差强人意,特别是以矿产为主的资源富足国家的经济表现一直都处于最差的行列之中。多数能源富足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反之,多数发达国家的能源储量并不丰富。再比如,人口众多的国家必须将解决就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可能相对较高。

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的发展策略

  (二)经济发展阶段

  产业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于处在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不同。从结构的角度看,随着经济发展,一般来说三次产业结构会出现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变化趋势;在工业或制造业中,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也会逐步提高。从发展质量看,产业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经济效益既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也会受到国际分工地位和竞争格局的影响;清洁生产方面,单位GDP和人均GDP的矿产资源消耗量一般呈现先增减后减少的“倒U型”曲线,著名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也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呈现先恶化而后逐步改善的趋势。特别是随着地球变暖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快速下降的趋势。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同碳排放与污染脱钩的过程已经开始,从1992年至今,全球每单位GDP(美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23%,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越来越小。从产业间关系看,随着产业融合的日益加深,产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统计数据已经越来越难以准确呈现各产业的真实情况。而随着世界经济自由化的推进以及信息技术、航运技术发展带来的交易成本的不断下降,产品内垂直分工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全球生产网络业已形成,国家间的产业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在全球产品内垂直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已经无需涵盖产业链的全部环节,而只需在某些环节(最好是关键环节)形成自己的优势。也正是如此,一国产业的内容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产业链垂直分工格局不同环节的两个国家的同一产业可能会完全不同。例如,美国的IT制造业的主要内容是核心部件的研发、设计和品牌塑造,而发展中国家的 IT制造业可能仅局限于从全世界采购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再出口。

  二、中国理想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征

  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关于现代产业体系有两个相关表述:一个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概念,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另一是《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十二五”规划对现代产业体系特征的直接描述,即“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这两个界定较好地概括了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但是仍然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它们没有反应出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综合党和国家政策中对新型工业化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描述,我们认为,从定性的层面看,现代产业体系应该与国家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并具有如下特征: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高效、清洁低碳、附加值高、区域协调、人尽其能、竞争力强。

  (一)结构合理

  三次产业结构之间、三次产业结构内部以及同一产业上下游之间和同一产业内部在产业规模、产品结构等方面存在合理的比例关系。在当前阶段,要特别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保证未来形成合理产业结构的基础。

  (二)技术先进

  产业的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科技含量比较高,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创新和科技进步而不是要素的投入。表现在投入上就是R&D投入大、R&D强度比较高,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数量多;在产出上,表现为科技水平处于世界前沿,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数量多,创新产品和世界领先的创新型公司多等方面。对于中国来说,特别要重视使企业而不是政府、科研机构和大学成为创新的主体,并且在官产学研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安全高效

  安全是指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体系,工人的工作环境良好,安全保障措施健全,尽可能地把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高效是指生产过程对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等投入的利用效率高,产品的质量高、残次品率低,体现为劳动生产率、产销率等处于较高水平。要重视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同时重视例如3D打印等节约型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四)清洁低碳

  清洁是指产业体系要能够支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尽可能地做到循环利用和最小化排放,将经济活动对环境、生态的损害降到最低。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识的情况下,低碳也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应有之意。所谓低碳,是指通过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扩大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同时降低高能耗产业的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使单位产出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五)附加值高

  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能够获得更高的价值增值,表现为较高的增加值率;在相同的资本投入下,具有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在相同的销售收入下,具有较高的销售利润率。要特别重视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分工地位,改变资源消耗、人工投入、污染主要发生在中国,而利润大部分被其他国家拿走的状况。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福祉,只有附加价值高、经济效益好,才能让国民分享到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

  (六)区域协调

  一是指在不同区域间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产业差异互补,形成良好的区域间分工合作格局;二是指区域内的产业要与其主体功能定位相协调,例如在禁止和限制开发区,要避免发展“两高一资”产业,尽量发展生态友好产业;三是指城乡之间的协调,在推动城市化的同时,调动农村地区的活力,促进农村的发展,保护农村的环境。区域协调机制就是要避免区域间和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等问题,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七)人尽其能

  就是要使产业体系与中国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相适应,使中国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既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也要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不断培育和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中国规模巨大(虽然比例可能较低)的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八)竞争力强

  是指在参与国际分工中,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种国际竞争力不仅表现在国际市场占有率高,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能力和话语权,即掌控全球价值链的产品架构设计、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核心专利、品牌,形成一批处于商业生态系统核心的关键性企业、平台型企业和大量的隐形冠军企业,进而更多地获得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利益。

  三、现代产业体系的定量判定

  由于产业体系的国家特征与演化特征,要想准确判断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是否建立了现代产业体系非常困难。我们可以通过下限原则和演进原则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合意性进行判断。

  (一)下限原则

  李克强总理2013年7月明确了“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具体内涵:宏观调控要让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我们认为,也可以用下限原则对产业体系的合意性做出判断。现代产业体系应该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政治规律,不应该使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严重的不和谐。自然规律的下限:现代产业体系要使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不能因为经济活动而出现严重的生态灾难,环境质量能够在人民群众的容忍范围之内。经济规律的下限:现代产业体[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和发表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系要能保证经济活动的持续、顺利开展,不能出现长时间或大范围的生产活动中断和衰退的现象。例如,改革开放之初轻重工业的严重失衡、金融危机时期大量企业的破产倒闭、当前严重的产能过剩都是突破了经济的下限。社会规律的下限:现代产业体系要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不能出现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失业率高、生活水平严重或普遍下降等情况。例如,过于频繁的煤矿事故、恶劣工作条件引发频繁自杀事件等都是突破了社会规律的下限。政治规律的下限:现代产业体系要能够应对国际关系中不确定政治事件带来的风险,保证政府承诺和重要协议的履行。

  (二)演进原则

  产业体系整体上应该向好的方面演进。尽管并非所有衡量现代产业体系的指标都是单向递增或递减的,但是有相当多的指标或者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内,指标是单向演进的。例如,一般来说,R&D强度、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等指标应该是逐步提高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业比重、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指标应该是逐步降低的。因此,如果这些指标按照理想的方向提高或降低,就可以认为产业体系不断趋于优化。但是也要避免片面追求某些指标的优化,比如过于追求研发强度的提高,不但可能造成研发资源的浪费,而且可能会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