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顶尖人才和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的重要渠道,在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南京财经大学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为例,分析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归纳分析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研究生课程设置提出三点措施及建议,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设置;研究生;培养质量;粮食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3.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9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仍有待提升。课程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在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架构完整的理论体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科学、合理地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当前,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迅速,粮食行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然而,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却十分短缺,补齐粮食行业人才短板成为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可知,2000—2019年,围绕粮食经济相关问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的研究生年均约为200名,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面对粮食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日益凸显的供需矛盾,南京财经大学在2011年设立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累计向政府机关、粮食企业、金融机构及高等院校(读博深造)输送毕业生55位。
本文主要以南京财经大学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为对象,分析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目的是下一步更好地完善和修订研究生课程体系,并且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提供决策参考。
1课程设置情况
根据课程性质,本文将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划分为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具体课程目录见表1~表2。在《南京财经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以下简称《培养方案(2015)》)中,学位课共7门,学分合计20分。2019年,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订,在《南京财经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9)》(以下简称《培养方案(2019)》)中,学位课共8门,总学分较之前增加了1分,为21分。通过对比发现,《培养方案(2019)》对学位课的课程名称进行了较大调整,“三高”改成了“三中”,删除了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增加了产业经济学和现代流通经济学课程。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在《培养方案(2019)》中有较大变化,新增了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删除了资本市场与公司分析、跨国公司组织与战略、市场与流通理论等课程,保留了中外粮食经济专题、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等课程。
《培养方案(2015)》和《培养方案(2019)》均规定,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应修总学分为48分。也就是说,不计算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综合英语等)、学术活动、专业实践及学位论文的学分后,研究生应修满专业课学分约31分,相当于14门课程(其中专业选修课6门)。
从《培养方案(2019)》的修订可以看出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重视学科基础。“三中”课程、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流通经济学是从事粮食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必修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二是注重培养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是指对数据具有敏感性,能够有效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整理和处理数据,并对结果具有批判性分析的能力,是信息搜集能力和数据统计能力的延伸和拓展[2]。三是强调课程和研究方向的关联性。例如,粮食经济学、中外粮食经济专题、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粮食文化与社会实践等课程无不与该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相一致。《培养方案(2019)》中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粮食经济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结构仍有继续完善的空间
贸易经济(粮食经济)隶属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对应用经济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要求为具备扎实、全面的经济学基础与专业知识,规范严谨的学术训练,能够及时掌握专业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具备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针对现实经济问题能够开展实地调查、设计严谨方案、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检验;具备检索和研读本专业经典和前沿文献资料的能力;具备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显然,当前的课程结构在厚基础、博前沿、重能力等方面仍有待完善,例如缺少关于社会调查实践方面的课程。
2.2缺少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
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校,目前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学科发展要求从以往的高度分化转向交叉融合;知识生产要求从以往的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为导向;人才培养也要求从以往的专业教育转向跨学科教育。基于学科交叉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已然成为现代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教育思考和行动先导[3]。当前,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自主开设的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容易使学生的学术视野受限,缺乏诸如公共政策分析、粮食工程与科技、食物营养与健康等选修课程,难以針对不同学生的研究兴趣及特点提供教学指导。尽管《培养方案(2019)》允许研究生选修学校其他学科、专业的选修课和专业课,但总学分不能超过4分。并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历届学生也很少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
2.3缺少国内外前沿文献选读课程
在目前的培养方案中,仅有1门专题课程,并且主要是针对中外粮食经济问题,缺少关于实证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的前沿专题,如效率分析方法前沿专题、食物浪费与健康营养专题等,导致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视野受到很大限制。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使命。培养这两方面能力,不仅要求研究生扎实、全面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求其在专业或学科领域能够发现新问题并进行学术创新研究。后者要求研究生必须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因此,有必要开设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前沿专题课程,这对于研究生学术洞察力和鉴赏力方面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敏锐性,从而使其科研及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3措施与建议
3.1按照一级学科设置专业课程
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隶属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又包括计量经济学及其他经验分析工具,还包括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按照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培养方案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原则[4]。课程设置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基础课程功底,又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在课程设置时应注重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各门课程相互之间的关系。课程之间应相互促进,形成整体。二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研究生阶段的基础课比例应少于专业课比例。三是课程种类的丰富性。应根据本专业的优秀师资开设课程,比较重要但缺乏条件开设的课程可外聘名师进行讲授,以系列讲座、网络课程等形式进行。
3.2课程设置应强调学科交叉融合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能够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也有助于在推动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与单一学科相比,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能够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如此,如果研究生不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将很难实现科研创新和突破。跨学科需要各学科围绕共同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科融合,需要由学校统一组织,对相关学院和学科进行协调,构建起相关学科间的合作机制,破除学科间的传统壁垒,促进学科交叉和专业渗透融合。
3.3增设前沿专题课程和研讨类课程
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標,贸易经济(粮食经济)专业也不例外。但是,课程设置与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之间仍有差距。有必要在研究生课程中增设前沿专题课程和自主研讨类课程。在讲授内容上,作为前沿课程,应当更紧密地追踪本学科领域研究的国际最新进展,例如可以借鉴国际知名刊物FoodPolicy、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等杂志发表的与粮食经济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作为基本的课程内容。在进行前沿专题或研究论文的讲授时,应以学生参与课堂为主要手段,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教学工程,使学生从书本走向实际。在课程的编排上,应组织相关学科领域内的优秀教师为学生讲授前沿专题课程,充分利用优秀资源[5]。此外,也可围绕学科方向前沿热点增设研讨类课程,在导师的主导下由学生轮值主持,为今后参加专业性的学术会议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