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

中韩贸易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分析

2023-12-06 14: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国际贸易的背后,实质是增加值贸易的利得和资源环境的损耗,国际贸易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取决于增加值贸易利得和资源环境损耗之间的比较。文章基于WIOD数据库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韩贸易所产生的增加值贸易和隐含能源流动规模,通过构建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指标,度量中韩贸易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结果表明,多年来中韩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总体上都在增长,反映了中韩两国在双方贸易中均获得了正向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但多数年份韩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更高、获得的效益更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中韩贸易;隐含能源;增加值贸易;隐含能源生产率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6.001


  1中韩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与韩国于1992年正式建交,此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14年以来,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出口、进口市场,韩国是中国第二或第三大贸易伙伴国。表1显示,1998—2017年,中韩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增长了12.2倍,年均增长14.54%;其中,中国出口到韩国贸易增长15.4倍,年均增长15.87%,中国从韩国进口增长了10.8倍,年均增长13.88%。2017年,中韩贸易额达到280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其中,中国对韩出口1027.5亿美元,自韩进口1775.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6%和11.7%。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始终是中国贸易的逆差国,甚至是中国连续多年的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这是很不寻常的,因为近20年来,中国在世界各国心目中是全球主要的贸易顺差国,而韩国则实现了对主要贸易顺差国的顺差。主要原因是:第一,两国产业结构不同,韩国实现工业化时间早,产业结构比中国先进,加上地理上靠近,交通运输便捷,中国大量从韩国进口所需工业品,韩国以半成品和零部件为主的中间产品出口到中国占有相当比重(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占比高),而中国出口到韩国主要是最终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高);第二,韩国产品价格比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低廉,有竞争优势,质量也不差;第三,韩国在华投资企业多,且大多是来料加工企业,它们须向韩国大量采购加工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表1还显示,从2014年开始,中韩贸易额增长乏力,中国从韩国进口甚至出现负增长,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有收窄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全球经济和贸易形势变化(包括汇率的波动)引起的,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对韩国产生进口替代效应、中国外贸转型(加工贸易占比下降)从而减少了从韩国的进口有关。


  由于文章是基于WIOD网站公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及其卫星账户提供的数据来测算中韩贸易的经济效益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考察一下世界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中韩贸易数据情况,如图1所示。


  图1是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到的中韩贸易额的数据,对比表1和图1,可以发现,世界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中国出口到韩国的数据高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而世界投入产出表提供的韩国出口到中国的数据在2002年(含)高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中国从韩国进口的数据,2003年及以后情况则相反。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更全面,不仅包括服务贸易而且包括货物贸易;第二,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使用海关统计的数据,海关统计中的价格中,出口为离岸价(FOB),进口为到岸价(CIF),而世界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均是指出口数据,是统一的口径;第三,汇率的影响,中国的海关统计是人民币和美元换算,而韩国的贸易数据是韩元与美元的换算;第四,统计范围的差别,比如,是否涉及部分转口贸易货物以及可能的走私货物等。


  图1显示,韩国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一直高于中国出口到韩国的贸易额,说明韩国是中国贸易逆差的来源国,这个结论与海关提供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2显性贸易背后的增加值贸易和隐含能源


  显性贸易的背后,其实是资源环境的损耗与经济利益的获得,文章测算了贸易中的隐含能源流动和增加值贸易,分别表示贸易带来的资源环境的损耗与经济利益的获得。


  2.1中韩增加值贸易


  为简便起见,以三个国家(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为例,说明增加值贸易的计算方法。表2是三国投入产出模型的表式。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中韩两国1995—2011年增加值贸易如图2所示。


  对比图1和图2,可以发现,首先,增加值贸易出口額都在增长,这是出口贸易增长必然产生的结果。其次,同年度两国增加值出口贸易额小于出口贸易额,这是合理的,因为增加值只是总产出(总投入)的一部分。最后,韩国出口到中国的增加值一直高于中国出口韩国的增加值,这与韩国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一直高于中国出口到韩国的贸易额是高度相关的。


  2.2中韩隐含能源流动规模


  利用WIOD网站公布的投入产出表及其卫星账户,对中韩隐含能源流动规模进行测算分析。


  根据投入产出模型,一个国家各部门的产出和需求恒等式为:


  考虑到WIOD网站提供的能源消耗卫星账户使用的是热量单位TJ(万亿焦耳),为便于理解,文章将热量单位换成标油,按照1TJ=23.8846吨标准油进行换算。


  根据上述公式和WIOD网站提供的投入产出表和能源卫星账户,经计算,中韩隐含能源流动规模如图3所示。


  图3显示,中韩之间隐含能源流动规模总体上都呈现增长态势,这是中韩贸易额扩大必然产生的结果。韩国隐含能源出口到中国的数量多数情况下大于中国出口到韩国的数量,这是因为韩国对中国出口贸易额较大引起的;但是,2005—2008年是例外,中国隐含能源出口到韩国的数量大于韩国出口到中国的数量。在中国对韩国出口小于韩国对中国出口的情形下,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只能是中国的单位产出能源消耗远高于韩国。可见,隐含能源的流动规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粗放式发展的状态。


  3中韩贸易隐含能源生产率的比较


  3.1出口隐含流生产率:一个度量国际贸易经济效益的指标


  文章提出“出口隐含流生产率”这个概念,用以测量隐含流的经济效益。出口隐含流生产率PEX计算公式定义如下:


  出口隐含流生产率可以理解为单位出口隐含流所蕴含的增加值。由于在国际贸易中,每一笔进出口贸易背后都是增加值贸易和隐含流贸易,因此,在每一笔贸易中,贸易主体都试图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即在同等条件下尽量增加增加值出口而减少隐含流出口。由此可知,对于贸易主体而言,出口隐含流生产率PEX数值越大越好,数据上升表示经济效益或环境效益好转,反之则相反。


  假设有A、B两个国家,其出口隐含流生产率分别为PA,EX、PB,EX,如果PA,EX>PB,EX,则认为A国隐含流(出口)所产生的效益好于B国。


  3.2中韩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


  根据上述公式,分别计算中韩两国出口到对方的隐含能源生产率,如图4所示。


  图4显示,中韩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总体来说都在上升,说明出口对于提高各自经济体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都是越来越正面的。在多数年份,韩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高于中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这说明韩国在中韩两国贸易中获得更好的效益,同时也反映中国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但是,1997—2002年是个例外,韩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竟然低于中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这主要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造成了显著负面影响,包括韩元贬值严重低估对韩国出口获得增加值贸易的负面影响。这反映韩国经济脆弱的一面,但是,韩国已经从那场危机中走出来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韩国出口经济效益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影响显然要小得多(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只是经历了2008—2009年的两年停滞期,很快又重新上升)。


  另外,从中国对韩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走势来看,2005年及以后呈现稳步提高的态势,而在此前这是不稳定的,说明中国在“十一五”开始真正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切实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业的发展。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从那时起,中国持续推进经济绿色化进程,提出了能源消耗和排放等一系列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并取得了实质性效果。但是,与韩国相比,中国始终有差距,仍处于追赶过程中。


  4结论与展望


  中韩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量迅速增长,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主要顺差国的同时,韩国却始终实现了对中国的顺差,反映了韩国产业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中韩两国贸易量迅速增长的背后是增加值贸易和隐含能源流动的增长,可喜的是,中韩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总体上都在增长,反映了中韩两国在双方贸易中获得了正向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并且,呈现效益越來越好的态势,这也表明中韩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集约利用。在多数年份,韩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高于中国,反映中韩两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差距,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仍处于追赶地位。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韩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曾一度低于中国,反映那时韩国经济脆弱的一面,但最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韩国出口经济效益影响要小得多,说明韩国经济发展质量有很大提升。从中国对韩国出口隐含能源生产率走势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和贸易转型,中国从“十一五”开始经济绿色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与韩国相比,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仍有不小差距。


  26年来中韩从“友好合作关系”到“合作伙伴关系”,经过“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到后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间虽偶有波折,但整体积极向前。特别是2015年12月20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成为推动中韩贸易投资持续增长新的推进器。而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此后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为包括韩国在内的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鉴于中韩贸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也有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我们坚信,随着中国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中韩贸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中韩贸易的质量将进一步提升,中韩经贸合作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