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2023-12-10 16: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引言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兴的重要专业,目的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专门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生产的出现,我国迫切需要大量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和国际贸易实务的专业应用人才。为培养与国际经济接轨的专业毕业生,各大学校近几年纷纷设置国际贸易专业[1]。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公布,全国本科院校中已有384所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导致该专业求职市场人满为患,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我国出口产业严重受创。随着许多贸易公司的倒闭,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很不乐观。据《中国就业报》关于国际贸易毕业生流向调研报道:国际贸易毕业生真正从事贸易工作的只有20%,约有50%从事与专业毫不相关的行业。由此推断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率不高,只有70%左右,且在就业群体中,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占70%。所以,在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供求不匹配,国际贸易专业由“热”变“冷”的情况下,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已迫在眉睫。


  国内学者就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霍建英(2006)、孟亮(2008)、钟祥荣(2012)从国贸专业的定位和培养模式出发,对学校教学改革、教学监督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出要求,认为国贸专业要依托行业背景,按照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培养。杨文兰(2011)、张卉(2012)则就如何改进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提出建议,认为一方面应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同时高校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应予以科学调整。综合来看,第一,现有研究文献多是以高校本科毕业生为研究群体,或是针对高校某一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考察、研究,经文献查新发现,目前关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趋势的相关研究文献不多见。第二,对本科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时,多为理论研究,少见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对2009级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料和2010级在校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旨在明晰国际贸易专业就业水平和去向。进而,面对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为使就业水平稳中有进,须及早解决专业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的偏差等现实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稳定率和综合满意率。


  二、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及折射出的问题

  信阳师范学院地处豫南,是河南省两所重点本科师范类院校之一,开设国际贸易专业较早,经济学实力在省内排名靠前。为充分准确了解信阳师范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现状,笔者于2013年4月份面向信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2010级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取当场填写并回收的形式,独立填写,不要求署名,发放45份,回收45份,有效率100%。依据问卷信息,对各项内容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及折射出的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2009级经济学院共有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62人,共有53人签订了就业协议,其中,从事外贸工作的仅有8人,考取研究生7人,银行1人,教师9人,9人处于待分配状态,就业率85.7%。2010级有毕业生50人,在回收的45份有效问卷中,已有14人签订了毕业协议,其中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仅有5人,正在备考研究生共有19人,备考公务员的5人,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5人,银行2人。具体就业方向如下表所示。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就业去向1所占比例(%)2009级12010级公司或者企业158.1131.11考取研究生111.3142.22银行11.614.44教师114.5111.11公务员10111.11资料来源:经济学院团总支办公室、招生就业办公室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9级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就业率不高,低于2008级国际贸易专业89.68%的就业水平和学校平均93.02%的就业标准(数据来自信阳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从就业去向上来看,进入与专业相关企业的人数是8人,考上教师的有9人,即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的人员比例很低。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较多,这可能受传统师范类院校的影响很大或者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有关。


  2010级毕业生迫于就业的压力,接近一半的学生通过考研避开就业高峰或者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而直接就业中从事有关国际贸易工作的比例仍然不高,只占11.11%。究其原因:第一,与学校传统浓烈的考研氛围相关。信阳师范学院是河南省老牌师范类院校,生源一直稳定,录取分数线高,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在当前师范类院校就业不太乐观的情况下,考研成为首选,通过考入名校再学习,实现更好的就业。第二,信阳地处中部,属于三线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对外贸易更是不发达。国际贸易毕业生想就近(市内)择业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如果有,也只是从事销售等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造成的后果是,出现了互转专业的现象。因为考虑与其上完大学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还不如开始就选择就业形势好的专业。以前,国贸专业学生转向其他专业的情况不曾发生过,但近两年来陆续出现了转向会计等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的现象。


  综上,近年来,信阳师范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堪忧,其主要表现在就业率较低、专业不对口,长此以往,对专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国际贸易曾是令人羡慕的热门专业,录取的学生外语基础相对较好,且都是怀着希望走进大学的,但四年后却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业形势诚然与国际形势有关,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反思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就业现状折射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就业形势堪忧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受到了内伤,给就业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是不断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据中国教育网统计,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631万,2011应届毕业生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达到699万,再创历史新高。再加上以往累积下来的往届毕业生,就业人数突破750万,就业压力巨大。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有上万家企业都被撤资,造成许多企业亏本经营,外贸订单大量减少,最后破产倒闭。2009年我国进出口速度呈现两位数的负增长,使持续七年的外贸高增长状况出现巨大转折。从2010年外贸发展情况来看,总体上有所好转,但也可看出,由于欧洲、美国等重要贸易伙伴并没有完全地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解脱出来,这也会增加我国未来外贸发展的不稳定性。


  2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面临多方面的人才竞争

  (1)与英语类专业学生的竞争。国际贸易专业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国际贸易作为经济类专业,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涉及经济类课程,以构建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这不可避免地分散了时间及精力。而英语专业的学生专注于英语的学习,听、说、读、写能力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业务可以慢慢积累经验,而熟练地掌握英语,绝非几日之功。因此,在同样的就业机会面前,英语类毕业生凭着驾驭英语的能力往往比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更有优势。


  (2)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竞争。从事国际贸易业务要求学生具有熟练地实践操作能力,在此方面又面临职业技术学院的竞争。二本院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整体素质的教育。而技术学院特别注重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训练,特别是许多南部沿海的省份与企业联合办学,形成定点式培养。信阳师范学院处于外贸不太发达的中部地区,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动手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有时甚至制作不出一张完善的单据。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企业招聘时更偏好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学生。


  (3)与重点大学人才的竞争。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学生选择考研,既可避开危机,又为以后就业创造优越条件。但考研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和重点大学的竞争。进入面试环节时,招生院校特别看重毕业院校是否是名校、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学生科研水平如何、有没有发表过论文等。在这些方面,对于二本师范院校而言,不能增加学生的录取优势,所以,每年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考研比例也是比较低的,也就无法通过考研解决更多学生的就业困难。


  3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

  (1)课程设置方面:局限于纯经济类,偏重理论课程的传授。以信阳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除了基础课程外,在专业课程方面有: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商务英语、国际结算。同时,为了拓宽知识面,深化专业知识,还开设了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合作等专业选修课程。


  在课程安排上,必修的多,选修的少;考察的多,考试的少。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课余学习时间不足,另外,考察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样既占据了大量课外时间,学生课堂的效率也不高,收获较低[2]。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进行对外贸易的实践模拟的机会少,即便是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大都是课堂上来完成,是一种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再者,教学缺乏案例课程。在日常教学中虽然会穿插一些相应的案例,但数量远远不够,因为迫于课时的要求,案例也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点缀,并不构成教学的主要内容,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


  (2)学生素质方面:应试能力强,英语口语、实践操作较差。国际贸易需要的是通晓外语及业务熟练的人才,这对目前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还很欠缺。虽然不少学生已过六级,但英语口语水平显著偏低,能真正运用英语交流、对话的少之又少[3]。在实践操作方面,因缺少实习基地,学生很少能真正地进行业务操作。虽然学校也安排实习,但近年来实习越来越成为一种形式。且在实习中也很少让实习生接手业务,因此学生实习与否意义不大,没有实质的区别。


  三、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一)通过双语教学、英语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主要为社会输送外向型的人才,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是进入国际贸易行业最基本的前提,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强化学生在校期间的外语能力训练非常必要。为此,应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增加双语授课的课时,比如,国际贸易专业英语和商务英语,并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考察。教师定期组织英语学习交流会,让学生在沟通中的提高英语运用,特别是口语运用能力[4]。此外,教师可以担当学习者、研究者、指导者、解惑者等多重角色,让学生明白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学院也应精心设计、拓展自主学习的实践空间。


  (二)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双管齐下

  实践教学以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创造精神为目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的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采用社会调查、认识实习、经贸口语实习、经贸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五个环节为主线,分别侧重培养学生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实践能力。国际贸易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要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熟悉业务,必须要加强在校期间的实践。与其他很多高校一样,信阳师范学院目前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实习主要以校内为主,实验室现已建立了simtrade外贸业务流程,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并以此作为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标准。除此之外,学院打算在沿海地区建立两到三处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实践机会,便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与社会、企业顺利接轨。


  (三)“分级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分级教学即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把原有的自然班分成不同的层次,以国家教学大纲为基本目标,再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逐步提高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分级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深入分析本科生毕业后的出路,无非有两种情况:一是就业;二是考研[5]。国际贸易专业也不例外。这实际上可以把学生的培养分为两种类型:应用型和研究型。


  1应用型人才培养走“学校+公司”模式

  一方面,由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带队,把学生分配到外贸公司实习,熟悉外贸实务流程、掌握细节及容易出错的地方,提高理解、自学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聘请贸易公司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外聘老教师走进课堂,训练学生的业务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目前,许多学校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践培养方案,而仅仅把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环节,学生也就象征性地交一份实践报告草草了事,这样,实践活动如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研究型人才培养走“学生+导师”模式

  此模式主要由理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在大二阶段选拔具有考研意向的同学,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学术交流,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鼓励本科生搞科研、做学问,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不仅在考研面试过程中增加胜出机率,也为未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学院也可以由此形成学术特色,营造一种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霍建英,党英武,张鸿.刍议国际贸易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特色[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4):125-127.

  [2]孟亮.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的定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8-140.

  [3]张卉.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J].科技世界,2012,(19):142-144.

  [4]杨志霞.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浅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268-269.

  [5]杨文兰.国际贸易专业就业现状及培养模式的探析——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1):51-56.2014年9月1第33卷第9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Journalof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作者:吴章勋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