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

我国经济增长的服务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

2016-03-21 16: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引言

  

  对经济增长与贸易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关于专业化分工与市场容量的洞见。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者专门从服务贸易的角度,探讨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主要关注服务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1]。比如,Burgess认为即使服务部门的服务产品不可贸易,服务技术的国际扩散也会对收入分配和贸易条件产生影响。Jones和Kierzkowski于1990年提出“生产段和生产者服务链,,(productionblocksandproducerservicelinks)理论,认为一系列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生产者服务组成服务纽带,当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位于不同国家的生产区段时,对生产者服务纽带的需求就会明显上升,从而诱发生产者服务的国际贸易。还有一些经验研究认为,服务贸易即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确实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后金融危机时代,就我国而言,加快发展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提高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我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二者的相互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旨在结合相关数据探讨我国经济增长的服务贸易效应。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对贸易产生的影响:

  blob.png

  (1)消费效应。

  

  假定MD为对进口品(商品或服务)M的进口需求,7为该经济体的总产出(或GDP),该经济体的贸易结构用MD/G(即进口依存度)来表示。考察消费效应就是要分析总产出变化对进口品M的影响,即利用进口依存度比率对总产出7求微分并进行整理得:

 blob.png

  

  其中,凡和ad分别为商品或服务M的边际消费和平均消费,Ey为M的收入弹性,且ErUad。Ce值大小的解释见表1。

  

  (2)生产效应。

  

  假定MS为进口品M的国内供给或产出,进口品M的国内产出占国内总产出的比重为M/7,分析生产效应就是分析总产出变化对进口品的国内产出的影响,即就该比率对总产出7求微分并进行整理得:

 blob.png

  公式(2)中,久和as分别为商品或服务M的边际供给和平均供给,Es为Ms(为进口品A的国内供给或产出)的收入弹性,且而PE值大小的解释见表1。

  

  (1) 综合效应。

  

  经济增长的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综合贸易效应或净贸易效应,公式如(3)所示,其值的大小的解释见表1。

blob.png

  (2) 贸易条件效应。

  

  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会使其进口量发生变化,其提供曲线将会移动,从而其贸易条件可能发生变化。对大国经济,其贸易量的变化会对其自身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即:

blob.png

  当n时,如/似>0,即相对价格水平随着经济增长而趋于上升,从而显示经济体的贸易条件是改善的;反之其贸易条件是恶化的;当於成时,#/似>0,即经济增长对相对价格水平不发生作用。

  

  3原始数据

  

  本文研究的样本时间跨度为1992〜2011年,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是以GDP衡量的经济增长、服务贸易进出口、国内服务供给等相关指标,并对采用的数据作以下说明。

  

  国际收支服务贸易统计(balanceofpayments,BOP)和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foreignaffiliatestrade,FAT)两部分组成。

  

  第一,关于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由于服务贸易统计要比商品贸易统计复杂,虽然也可以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获得,但这一部分数据不能反映全部服务贸易情况,因为BOP服务贸易统计没法记录与国际投资活动有关的具有非跨境交易特征的外国附属机构贸易(表现为服务贸易的“商业存在”形式),这部分统计又被称为服务贸易FAT统计。近几年,我国也开始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服务贸易的FAT统计,但目前我们很难获得这方面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资料。因此,本文所采用的服务贸易数据集是BOP数据,且全部来源于我国历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即经常项目下的服务进出口)。这一数据集的最大缺陷就是系统性地低估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每年的BOP服务贸易值都是名义值,理论上,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需要对名义值进行折算,但这需要进口服务和出口服务的价格指数,而这些指数在目前是没有的,我国的官方统计部门也不提供这方面的价格指数。而本文只根据服务贸易名义值进行分析,结果会略有偏差。

  

  第二,我们用GDP衡量经济增长。考虑到计算单位的一致性,根据1992〜2012年的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汇率,计算出了相应年份的GDP美元值。

  

  第三,关于国内服务供给或服务产出。本文涉及的服务业用通常的第三产业代替,但不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属于第一产业)和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有关原始数据均从1992〜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得到,并将服务业产出换算成其美元值。

  

  4效应分析

  

  (1) 消费效应。

  

  根据消费效应的分析即公式(1)以及相关数据,得出相应年份和时间段我国经济增长的消费效应,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在1992〜2011年整个时段上,我国经济增长经由消费渠道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是顺贸易偏向型的,但两个时段存在较大差异,1992〜2001年是反贸易偏向型增长,而2002〜2011年则是顺贸易偏向型增长。从不同年份看,1992年、1994年、1999〜2000年、2002〜2004年、2006〜2007年及2010年,共有10年份出现顺贸易偏向型增长■’而1993年1995〜1998年、2001年、2005年、2008〜2009年和2011年这10年也出现反贸易偏向型增长。这说明,在1992〜2011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服务贸易的消费效应不十分稳定,但总体趋势是顺贸易偏向型增长,即说明服务进口占国内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增加。

  blob.png

  (2) 生产效应。

  

  表2还列出了根据相关数据和公式(2)计算出的1992〜2011年和三个不同时间段我国经济增长的生产效应。由表2可知,在整个时段1992〜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服务贸易生产效应是反贸易偏向型增长。但比较奇怪的是,与整个时段不同,1992〜2001年是顺贸易偏向型的,2002〜2011年是反贸易偏向型的。若考察不同年度,反贸易偏向型增长出现的年份有13年,分别是1992年、1994年、1997〜2002年、2005〜200?年、2009年和2011年;顺贸易偏向型增长出现的年份有1年,分别是1993年、1995〜1996年、2003〜2004年、2008年和2010年。这说明,在1992〜2011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服务贸易生产效应也是不稳定的。但总体趋势是反贸易偏向型增长,即与进口服务相竞争的国内服务产出占国内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增加。

  

  (3) 综合效应。

  

  由表2可知,在整个时间段以及2002〜2011年分时间段,我国经济增长的综合服务贸易效应都是反贸易偏向型的,而1992〜2001年分时间段,则是顺贸易偏向型的。分年度来看,顺贸易偏向型出现的年份有6年,分别是1992〜1993年、1995年、2003〜2004年和2010年;反贸易偏向型出现的年份有14年,分别是1994年、1996〜2002年、2005〜2009年和2011年。从总体趋势看,我国经济增长的综合服务贸易效应则是反贸易偏向型的。

  

  (4) 贸易条件效应。

  

  据相关统计资料,截止到2011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19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19.3%。其中,出口182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18.5%;进口2310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20.0%;增速比同期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左右。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7%上升至5.2%。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5%提高到4.4%,世界排名从2002年的第12位升至2011年的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中的比重从3.0%提高到8.1%,世界排名从第10位升至第3位。进而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已经在由小国经济向大国经济转变。由表2可知,在整个样本期1992〜2011年以及三个不同样本阶段,H值均为负。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的服务贸易条件是趋于改善的。

  

  5结论与建议

  

  本文依据现有的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服务贸易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国内对服务存在过度需求,导致服务进口以更大的幅度趋于增加。(2)从总体趋势看,经由消费渠道我国经济增长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是顺贸易偏向型增长,即进口服务需求占国内总产出的比重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我国经济增长经由生产渠道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则是反贸易偏向型增长,即与进口服务相竞争的国内服务供给占国内总产出的比重随着经济增长而趋于增加;我国经济增长的综合服务贸易效应则是反贸易偏向型增长。(3)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的服务贸易条件是改善的。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深化国内服务领域各项改革,推进对外开放,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国内服务供给,弱化消费效应的顺贸易偏向性;(2)要关注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在不妨碍服务贸易正常开展的情况下,采取有力措施,扩大服务出口;(3)在开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同时,要像关注商品贸易那样,密切关注服务贸易条件的变化,尽力促进我国服务贸易条件的改善;(4)要继续改变长期以来“重商品贸易、轻服务贸易”的思维定势,统筹兼顾,实现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