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

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问题研究

2016-03-17 17: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贸易参与国之间通过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可以获取贸易利益,也就是说,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是对外贸易追求的目标,因此,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所耗费的劳动与由此所获得的有用劳动成果之比,即投入与产出之比,而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就是指一定时间内投入对外贸易领域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不同于国内经济效益,一方面,它不仅取决于国内生产的经济效益在不同要素间的分配比例而且还取决于各国的国内经济效益在国际间的分配;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对外贸易中的经济效益不受利润均等化规律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可以表现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上,一国可以通过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节约社会劳动,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这种经济效益被称为对外贸易的社会经济效益;从微观上,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以高于国内价格的价格出口商品而以低于国内的国际价格进口商品,从而直接获取利润,这种外贸经济效益又称为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垄断优势,因此,其产品的售价往往远远高于成本,因而发达国家可以同时获取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外贸经济效益;而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出口以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原材料为主,只能以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因而,发展中国家从事对外贸易主要是为了追求对外贸易的社会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仅为206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3250.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15倍。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优化了我国的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而且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外汇资金,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己达15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贸易顺差.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外贸易以创汇为目标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下降,这种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得到反映。

 

  1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进行评价,这些指标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基本理论指标,包括出口商品经济效益系数、进口商品经济效益系数和对外贸易综合经济效益系数三个指标,这些指标是基于理论而难以精确计算的;二类是用以评价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出口每美元成本、费用水平、资金收益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社会贡献率等,这些指标是考核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及财务状况的主要依据;三类是评价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包括贸易条件,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增长速度等,它们反映了一国对外贸的规模和效益。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从整体上评价和把握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指标:

 

  1.进出口额增长速度。通过这一指标,可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变动状况和发展趋势。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在迅速扩大,尤其是在19841985198819921994年对外贸易总额增速更达到了20%以上.这一时期我国的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出口贸易,其增速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我国的进口贸易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高速增长后,1994年起增速己开始放慢,表现在绝对量上则体现为我国进入9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量贸易顺差.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外汇资金及重要原材料,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商品市场。

 

  2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表示一国对外贸易规模及该国经济同世界市场联系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所扩大并且对我国的经济贡献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长同时也说明了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利用国外资源发展自身经济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3.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可以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对生产、消费及贸易利益影响的大小。贸易条件大于1表示贸易条件改善,贸易对国内生产、消费影响效应扩大,贸易条件小于1则表示贸易效益下滑。

 

  可以看出在19801985年我国的贸易条件大于100说明我国在80年代外贸经济效益较好,而进入90年代我国贸易条件小于100并且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直到1995年才略有改善,可见我国90年代以来出现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下滑的情况,我国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减少。

 

  通过分析以上三个指标,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状况。尽管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张迅速但外贸经济效益却不甚理想,我国目前出口外汇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出口数量的增加而非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己成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下降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经济下滑是由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导致产品国内价值偏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不佳。劳动生产率是决定一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最根本因素,因为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了该国商品的国内价值水平^若一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则该国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同类商品的国际价值,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时该国就可以以高于国内市场的国际价格出售商品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也较为低下,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企业设备老化、技术更新和改造步伐较慢造成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相对扩大,某些产品的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在国际交换中处于相对劣势,从而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外贸经济效益。

 

  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出口规模和效益受到冲击。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由1980年的652%上升到1997年的约80%,但我国的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值也较低。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家和厂商曰益增加,尤其是某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业制成品,由于进入行业的技术壁垒低,更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例如我国的鞋类、服装、玩具、塑料制品、自行车、五金工具等,虽然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但己日益受到东南亚国家的挑战,为了保持国际市场份额,我国出口企业不得不把原本就己很低的价格不断下调,从而使得外贸企业利润微薄,出现了有数量而无效益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

 

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问题研究


  3.人为的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盲目扩大出口,忽视经济效益的情况。我国从199411日起实行人民币市场汇率和官方汇率并轨,使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猛降到1美元总汇87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并轨后使得人民币汇率偏低,这时的汇率不能完全反映参与交易的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价格表示出的商品的国内价值远远低于同类商品的国际价值,从而造成某些实际上没有绝对或相对优势的产品出口,这种出口虽然看起来似乎节约了社会劳动,但实际上却无外贸经济效益可言。因而汇率并轨使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张而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4“出口贫困增长现象使我国贸易条件恶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下降。某些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我国的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相当大的份额,随着我国对这些产品的出口量的不断增大,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供给量增加,其国际市场价格自然随之下降,从而造成了出口越多价格越低,为了弥补外汇收入又加大出口的恶性循环,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随着这些产品出口的增加而不断恶化。这就是所谓的出口贫困增长,我国许多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的出口存在着这种问题,比如钨砂、成衣等,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滑的现象。

 

  5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受到的歧视性待遇增加是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目前

 

  仍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难以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相关条款的保护,致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许多歧视性待遇,比如美国国会在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频频阻挠、欧盟把中国列入非市场经济国家并对我国的进出口进行限制等。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又对中国产品频频提出反倾销投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商品己遭到反倾销投诉378起,涉及到4000多种商品和数百亿美元的金额,使我国很多富有竞争力的商品被迫退出这些国外市场,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降低了我国的出口经济效益。

 

  6外贸体制改革滞后,造成微观外贸经济效益下滑.尽管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较慢,外贸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思想严重,经营管理水平低,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需要,其次,外贸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偏小,经营分工大而全小而全,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经营费用较高,综合运筹和抗风险能力较差,外贸企业经营方式落后,仍以收购制为主,承包制或变相承包制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经营粗放,注重完成出口创汇任务和实现短期效益,忽视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长期目标的实现,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福利,轻积累的倾向,导致资产负债率偏高。再次,政府职能转变较慢,干预过多和管得过细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进出口非关税措施较多且不规范,外贸相关法规不健全并且存在着执法不严的现象;最后,外贸协调服务体系不健全,外贸企业很难及时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和开辟新的销售渠道,贸工农脱节的矛盾仍然存在。这些不足导致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国际竞争不强,经济效益下滑。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不高,对外贸易呈粗放式增长,这种不求效益只求数量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既浪费了我国的资源又加剧了我国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己日益显露出其弊端,这就要求我们尽快采取措施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要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实现:

 

  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调整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我国外贸企业和部门必须首先认识到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扩张,而且还包括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提高等多方面的内容,树立科技兴贸的思想。其次,我国应增加技术和科研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对这些设备进行充分利用,提高我国现有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鼓励科技开发和创新,缩短科技成果向生产的转化过程,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最后,我国应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在出口贸易中,首先应把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相结合,努力提高轻纺产业中附加价值量,提高精加工轻纺产品的出口。在进口贸易中,我国应进口具有较好外部效应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同时进口部分国内经济建设所需的重要原材料。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的出口商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档次转变,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2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内外贸互动机制.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高科技企业,避免重复低效投资,将新增投资优先运用于新兴产业和能源产业方面加快对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充分合理利用外资、尽量避免外资投向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出口货源的质量和附加值,从而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开拓新的国外市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我国通过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增加国内商品供给、积累建设资金,也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的内外贸互动机制,带动国内、国际贸易规模和效益同步提高。

 

  3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对外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提高我国外贸经济效益,我国政府必须由过去的外贸经营者转变为外贸宏观调控者,由直接的行政干预转变为通过汇率、关税等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使得对外贸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更合理地利用我国的优势,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政府还应向效益好的外贸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例如出口信贷、出口许可证等,同时,政府应代表外贸企业参加相关国际会议、签定国际协议,为外贸企业争取应得的权利,积极帮助外贸企业协调解决贸易争端。国家作为法律法规制定者,还应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完善保护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外贸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国际国内环境。

 

  4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实现对外贸易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我国应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外贸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和分步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外贸企业应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财务等等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规范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我国还应鼓励外贸企业之间和跨行业、地区的兼并、联合,实现外贸规模经营,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向实体化、集团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积极组建贸易、产业、金融、科技结合的贸易实体,实现外贸企业规模经济效益。

 

  5.做好国际市场营销,调整出口商品价格.首先,我国应拓宽出口商品销售渠道,除直接进出口,可以通过在国外设立代售点、办事处等方式直接进入国外市场,并且随着出口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变商品经营为资本经营即直接在国外投资设厂、生产经营我国产品、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此外,我国的某些出口商品在质量接近甚至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情况下,价格却远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如我国在自行车、棉织品、小五金等,对于这些商品我国应提高其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增加外贸企业利润,提高外贸经济效益。

 

  在世界经济日益融合,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仅仅依靠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单纯通过数量扩张实现对外贸易的发展都己成为过去,我国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向质量、技术、规模和管理要效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由粗放向效益型转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