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会计审计论文

风险导向内审模式下的企业管理效益审计

2015-07-22 09: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崭新的审计模式,是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环境的了解和分析,充分评估和量化其经营风险,从而对其经营管理活动、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独立客观和系统的审查与评价,并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和方案,以规避风险、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为目标,具有审计内容全面、审计重心突出、防微杜渐、面向企业未来等特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内部审计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开展管理效益审计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开展企业管理效益审计的内容
  (一)对决策层的战略管理进行审计。企业管理效益的好坏同企业重大决策是否正确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对决策层的战略管理审计是企业管理效益审计的重中之重。战略管理审计是通过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了解企业竞争地位和企业价值链上整体成本结构;通过调整企业价值链上整体成本结构,以达到获取整体成本优势的目的。它是一种基于整体的审计,更注重企业长期和整体因素的评估。战略管理效益审计着重于对组织目标实现有重大影响的领域进行风险评估,通常关注的风险有:政策、法律风险;资产流失;不能达到目的和目标等。
  (二)对管理层的管理控制进行审计。管理层是把企业战略决策和制度、计划变为现实的纽带和桥梁。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和信息系统主要是由管理层掌握的。管理控制主要是依托资金流、物流和人流实施管理控制的,因此管理控制审计着重对财务管理、运作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其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预算、物流生产、营销管理、绩效评价等。管理控制审计主要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核查,即要评估内部控制本身有无缺陷,又要核查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得到有效贯彻。通过检查内部控制系统,发现隐患,及时提醒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改进内控,防范或减少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对作业层的作业效益进行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必须经过生产经营作业循环后才能产生,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达到增加效益的目标主要是优化作业层次实现的。作业效益审计注重对特定作业任务效益与效率性进行审计, 显示出具体性与短期性的特征。作业效益审计应当分别对人力资源管理作业、供应商以及生产相关作业、市场营销与销售作业等各个作业环节上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
  二、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开展管理效益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一)开展管理效益审计的程序
  1.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要了解企业经营品种、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等,对被审计单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被审计单位的各级干部、技术人员、职工进行交流,了解其业务流程和处理程序;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情况,通过调阅以往的审计报告、审计方案等了解被审计单位目前的管理、财务及经营情况,以便更好地确定当前重大风险的审计范围。
  2.确立目标、鉴别风险。确立审计目标首先应与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者交流、研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依据管理者已经制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决策文件,初步确立审计重点,依据这些标准的相互关系和市场变化,更好地认识审计目标。在此基础上全面识别风险,既要包括内部风险因素,又要包括外部风险因素;既要包括高层管理决策风险因素,又要包括中、基层执行风险因素。
  3.开展风险分析,判断特别风险。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风险信息,运用数量化方法,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严重程度,也就是通过对风险原因、风险性质和风险后果分析,确定风险发生的或然率和重大性。在分析风险时,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风险。一般而言,或然率高、重大性高的风险当然是特别风险,但还要考虑风险的性质。
  4.根据风险排列结果,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对于或然率高、重大性高的风险进行重点审计;对或然率低、重大性低的风险一般不予审计或作少量抽查;介于高或低之间的风险,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高,但风险发生后重大性低,可做少量抽查或不予检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低,但风险发生后重大性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重点检查。
  5.审查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有效性、适当性、协调性,进一步找出遗漏的控制和管理缺陷。用公司政策、会计准则、法律法规、先进的企业管理准则来判断管理制度的恰当性。要针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在把握客观、独立、公正原则的基础上,找出被遗漏的控制点。
  6.评估控制系统。当审计过程中发现管理制度缺陷后,应及时判断这些缺陷带来的影响,把管理效益审计侧重点放在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跟踪上,以便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决策风险和经营失误,使审计工作更有成效。
  7.出具审计报告。审计人员要在全面整理分析审计工作底稿的基础上,总结审计工作,向被审单位介绍审计情况、听取被审单位意见后,确定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措辞,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重点分析风险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提出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措施和建议。
  (二)开展管理效益审计的方法
  内部控制是管理效益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除了管理效益审计中常用的问卷调查法、流程图法、观察法、询证法、分析性复核法、抽查法等审计方法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方法还有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自评、实施控制测试等。
  1.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重点,在评估风险时融合了企业风险与审计战略,使内部审计所选择的对象更加针对企业高风险的领域,从而提供更相关的、有价值的服务。风险评估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它是指借助于各种分析方法,完整地辨识出风险的来源和所在。这些方法主要有政策分析法、制式表格法、财务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实地检视法等。
 2.内部控制自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管理人员组成一个小组,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帮助下,管理人员对本部门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然后审计人员根据评估结果指 出因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而给企业生产经营所带来的风险,并提出审计建议,最后由管理者实施。
  3.控制测试是对内部控制结构了解的基础上,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结构政策和程序是否有效执行而实施的审计方法,目的是通过对内部控制测试,取得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较低控制风险估计水平。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开展管理效益审计的注意事项
  (一)注重审计时效。管理效益审计更加强调审计时效。审计结果的及时报送和有效利用,使得企业在风险真正发生之前就能够有效阻止风险的发生或降低风险发生的损失。及时发现、迅速反映、在适合的范围快速披露审计发现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方面等影响管理效益的问题,特别要抓住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快速报告,是提升审计结果利用价值的有效方法。
  (二)加强信息沟通。沟通应该贯穿整个审计过程。在审计实施前,审计人员应就被审计单位应提供的资料  []、人力和物力协助、各重要审计程序的执行日期等方面与被审计单位充分协调、沟通,避免可能产生的一些矛盾。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所提出的建议,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或个人进行沟通,以免事后产生不必要的争议。在审计报告发出前,审计人员不仅要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还必须考虑相关部门的意见。
  (三)优化资源配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的管理效益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关注被审计单位影响目标实现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因素,还要分析与预测影响目标实现的外部环境和其他方面的风险因素,这就要求审计实施中必须恰当、有效地分配内部审计资源,选择有经验和相关技能的审计人员,合理安排审计时间,根据风险的重要性分配审计资源,使内部审计资源聚焦于重大风险领域,使得更多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控制和活动得到关注,保证团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四)重视后续审计。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内审人员仍然要对报告中所涉及的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进行跟踪,以审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了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后续审计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最严重的或潜在的风险上。后续审计应该重点跟踪对于重大的审计发现,相关部门和环节是否予以纠正,若不予纠正,其相关责任和原因是什么。后续审计必须有具体、详细的跟踪记录,跟踪记录应反映审计结果和建议、责任人、采取的纠正措施、未纠正的原因、计划采取的措施等。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审计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