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桂荣 曹亚辉 刘宏婧
摘要:企业评价是备受相关各方关注的问题,企业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会计报表,而被出具不同审计意见的会计报表,其真实性是不同的,将不同审计报告意见的会计报表放在一起进行评价是不可取的。本文将企业评价与审计报告意见类型联系起来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字:审计报告;企业评价;会计报表;保留意见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对企业进行评价也越来越被社会上的报表使用者所需要。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众多的评价体系,包括: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信用评级和证券评级等。这些评价体系基本上采用相似的评价模式,即利用企业公开公布的会计报表中的数据,计算出各财务指标的数值,对该数值进行赋值评分,以此对企业进行排名。但是,上述指标评价体系,不论是重视定性指标,还是侧重定量指标,在对企业进行评价时,无一例外地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审计报告意见类型。WWw.133229.CoM
我们知道,企业对外公布的会计报表要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但是,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报表不一定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可能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与有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发生不一致,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重要性原则予以初步确定并汇总,确定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重分类误差,若被审计单位予以采纳更正,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若被审计单位不予采纳,应分析原因,并根据未调整不符事项的性质和重要程度,确定是否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即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由此可见,只有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认为该会计报表的反映是公允的,并对发表的意见负责。其他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都说明该会计报表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而企业并未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建议进行修改,也就是说该报表的数据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失真的,将数据失真的报表和数据真实的报表放在一起进行评价是不公平的,评价结果可能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我们以2002年年报被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金帝建设为例进行说明:金帝建设在2002年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辽宁省建设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全资子公司的应收款共计182738396.32元,该应收账款账龄已超过3年,占资产总额的18.07%,公司计提了55456941.74元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约为30%。二是该公司对外提供的贷款担保98900000.00元,因连带责任已被诉讼并败诉,该公司对上述担保事项全额计提了预计负债,并计入了2002年度的损益。注册会计师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判断该公司坏账准备和预计负债计提金额的合理性,及对该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1]。上述两项影响的数字都在几千万甚至是上亿元,任何一项都会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严重影响金帝建设在企业评价中的排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为:“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实务中判断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一些参考数值为:税前净利润的5%—10%,资产总额的0.5%—1%,净资产的1%,营业收入的0.5%—1%。确定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之后,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水平称为“可容忍误差”[2]。在本例中,不论采用哪种判断方法,上两项中的任何一项均超过确定的整个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该公司资产总额过十亿,按资产总额的1%这个高比例确定整个会计报表的可容忍误差也只有一千万),更远远超过单个会计报表项目应分配的重要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