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日趋深化及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事业单位改革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结局,一极就是向政府部门靠拢,成为政府职能的延伸部分;再一极就是具有市场潜质的事业单位,管理对其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和导向引路作用。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
一、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现实背景
事业单位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事业载体。它既不同于政府部门,但又在一定条件下履行部分与政府职能相当的工作;也不同于企业,但在一定条件下从事一定范围经营业务,创收时期获取收入的来源之一。
二、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管理理念的国际化和会计制度的统一化趋势越发明显。在新的环境下,联系到实务操作,回眸八年前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部分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而且这些存在的不足,正在制约着事业单位强化自律自约财务管理,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对其的影响,走好自身改革之路,力促在一定范围内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精神趋同的全景过程。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作为其核算基础,使一个会计年度内存在收支不配比的情况,缺少编制现金流量表基本要求,使该报表的实用性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得不到显现,使得会计报表结构的完整性欠缺。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致使在资产确认与计量上存在着缺失,特别是在管理要求趋近于企业的事业单位会计计量问题上,不计提折旧,资产内在结构反映不全面,资产循环效应差。具体到资产负债表,以固定资产的原值反映价值形态,与之对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也只核算原值。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没有反映其资产净值,也就虚增了固定资产总量;同时,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于会计计量近似于企业要求的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不包括折旧费,必然存在成本计量的不完整。按常理看,净资产属于单位权益,归法人所有,可专用基金及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属于负债性质,只能用于职工福利医疗等方面,本应是负债却列入净资产核算,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提取修购基金的规定使得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列入支出;如果将固定资产的购置和提取修购基金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来观察,其各自的处理无疑是正确的,但将二者前后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在购置固定资产环节,其价值一次性列入了支出;在计提修购基金环节,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又一次被列入支出,使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计入支出类科目,人为扩大了实际支出。另外,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接受固定资产捐赠和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业务的处理不统一;在所得税的处理中,将其作为收益的分配而非确认为一项支出也是不妥当的。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设想
针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在参考企业会计制度和分析新颁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笔者从核算基础、会计科目设置、具体操作方法以及会计报表构成方面提出以下七点改进设想。
(一)加大推进权责发生制力度。引入企业实行多年的权责发生制,并逐步创造条件全面铺开。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应该说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存在着没有完全诠释好会计内在精髓;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会出现不配比的情况,有的年份支出过于偏大,是不合理的失偏。
(二)构建准确的资产确认与计量体系增加累计折旧、在建工程和低值易耗品科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三章中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固定资产是否要计提折旧没有明确说明,只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报废、毁损等作了一般性的阐述,而会计制度通用科目中没有折旧这一科目。在实务操作中,事业单位一般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而是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作为净资产的一部分。
(三)正确反映结余的基本结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三十一条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其中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有: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房基金。
(四)改变修购基金的提取方式现行《事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提取修购基金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五)完善捐赠资产的核算方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以及接受捐赠时发生的相关费用确认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而接受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时,入账的计价依据虽然与固定资产相同,但账务处理却是借记“银行存款/材料”等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六)增设现金流量表权责发生制是企业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础,编制现金流量表就能从动态角度反映企业在会计期间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现金流量表已经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经成为企业的三大会计报表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占国,平欢梅. 论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J]. 统计与决策, 2005,(22) .
[2] 乔培东. 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几点思考[J]. 现代商业, 2010,(08) .
[3] 谢艳君. 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改革[J]. 中国工会财会, 2005,(07) .
[4] 赵丰秋. 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弊端[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30) .
[5] 黄靖. 事业单位改革和财政政策选择[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