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会计审计论文

论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2015-12-14 11: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上市公司的监管难度日益加大,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更强,更难以控制。因此,在审计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审计风险的防范,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只有这样审计工作才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关键词:审计风险 特征 因素 控制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从狭义上理解,应当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和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从广义上理解,美国学者海尼斯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的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几个方面都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
一、引起审计风险因素的分析
  由于上市公司潜在的舞弊动机及源自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原因可能会引起审计风险的因素如下:
1.降低企业债务成本和满足债务条款
  上市公司虚增盈利和虚减债务水平,一方面可以增加债务融资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债务成本降低以及获得宽松的财务限制条款,这些条款是债权人为保护自身利益而对债务企业提出的约束条件。通过实施积极的会计操纵以满足债务合同条款,借款企业可以减少这些债务限制条款的不利影响。
2. 保留上市公司主体资格
    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将被定为ST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暂停上市,实施特别转让处理。这显然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投资股东不愿看到的,为此一些上市公司为保留所谓的“壳资源”,避免被“戴帽”处理,或为了早日“摘帽”,力求“扭亏为盈”,在无法按正常途径实现盈利目标的情况下,就会采取多种方法粉饰报表,通过会计操纵来达到目的。
3.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从事上市公司审计工作的事务所可能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但却出于利润的考虑,接受业务复杂的上市公司的委托,从事对该公司审计工作。审计过程中由于其不能对特殊复杂的业务核算处理和被审单位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忽略了错误或舞弊的存在,加大了审计风险。
4.会计师事务所激烈竞争导致审计程序的不充分性
  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业务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事务所为招揽业务,不得不向客户做出不合理的让步。如过分的降低审计收费,同时为降低成本又未能执行充分必要的审计程序,最终增大了发表不合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控制
1.审计执业人员应严格遵循审计工作准则
  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审计规范,来制定严密的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审计工作准备,实施中把握审计工作质量。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工作各程序进行严格控制,做到审计程序合法合规、内容完整、方法恰当。
2.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一是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审计技能和政策水平,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二是经常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恪守审计规范,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秉公执法,达到遏制审计风险的目的。三是审计部门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繁杂的企业审计中灵活、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
3.选择正确恰当的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要善于选择科学、严谨的审计工作方法,对一些企业内控管理薄弱、资产流动性较强或所有权难以确定、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经营业务繁杂等风险高的审计事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适当增加样本量,扩大审计覆盖面,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灵活的审计手段,进一步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
4. 深入了解委托审计的具体业务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重大错报事项,最终发生审计诉讼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计人员对委托审计的具体业务了解不够,仓促接受任务。因此,审计人员要想查清各种事项,仅仅审查会计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熟悉委托单位的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情况。特别是那些已经陷入财务困境的委托单位,更应引起注意。从审计诉讼案例来看,这类案件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宣告破产的审计委托单位。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对审计执业人员来说,有一套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特别是良好的审计环境、健全有效的审计准则,是提高注册会计师工作效率、审计质量的保证,这样才能达到物尽其材,人尽其用。目前,我国也应针对外部审计环境和内部控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弥补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禹湘晖.浅谈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控制[J].财会通讯,2008(8)
[2]朱家福.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