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管理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国家、单位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的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即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增强其独立性、加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独特作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来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风险;素质法律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管理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内部审计是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在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和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和下属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和反映单位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鉴证、评价,并提出改进工作建议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内部审计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推行以来,在对国家财产的保值增值、对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和自我约束机制、贯彻单位经营方向思路、实现单位年初制订的各项经济目标、完善经营管理,以及提高单位经营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内部审计将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内部审计必须要在新的形势下,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增强其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理论和实务必须认识和解决的问题,是内部审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Www.133229.cOM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就不可能进行经常、及时、有效的经济监督。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内部审计逐步发展起来。但其行政性太强,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利益密切相关,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独立性不强,不能自主地开展工作,而且企业内部审计一方面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对本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又要受本单位行政领导,工资福利由本单位解决,久而久之,内部审计便失去了权威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组织上的独立性、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因此,从本质上说,只有赋予内部审计真正的独立性,确立内部审计超然独立的地位,从完善机构设置入手,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制约机制,建立新的审计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实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途径要真正实现和保障内审的独立性,就必须首先保证其内部组织上的独立:实现组织上的独立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内审部门应该对单位中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领导人负责;(2)内审部门经理必须能和董事会直接交流信息;(3)内审部门经理的任免不能由被监督对象确定;(4)单位应当制定一个正式的章程,以书面形式确定内审部门的宗旨、权力和职责,并获得高级管理层的批准和董事会的确认。
2、加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独特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单位经营风险也大大增加。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单位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单位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内部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保持足够的勤勉和审慎,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审计方法上,可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控制审计风险。具体来讲,应包括:(1)充分评估单位所面临的、潜在的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原有的已识别风险是否充分进行评价,即单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2)评价已有风险。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3)评估风险防范措施,并提出改进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强化单位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
3、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