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热点。工学结合课程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将专业学习融入职业能力培养,改变了长期以来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的割裂状态。而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特点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学会如何去工作,符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由于会计专业的职业与岗位(群)工作过程边界比较清晰,工作任务、工作对象以及劳动工具也较易明确,因此,笔者以工学结合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路径进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开展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一、以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而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将会影响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体系的建设。根据职业能力理论,职业能力在纵向性质结构层面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就是劳动者成功地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备的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共同特点及要求所体现的共同的职业能力要求,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教育部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的能力、经营管理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能胜任中小企业的主办会计、大中型企业主要会计岗位工作及其他相关岗位工作的,兼具“职业性”和“高等性”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职业性”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应培养能处理会计各岗位工作事务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从业人员。“高等性”则表示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覆盖整个职业生涯的综合能力。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应该以促进上述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主要课程应该来自于一个个具体的“会计工作领域”,表现为来源于会计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二、以职业分析为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与工作直接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会计行家进行座谈交流,进行包括会计行业以及会计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在内的整体职业分析。
会计行业分析。(1)会计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行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学习,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专业的处理,生成有用的会计信息并以专业的角度参与管理。国家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一系列的考评制度。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外,与会计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还包括经济师、审计师、统计师等。这些证书反映从业者的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前途。由此,高职培养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在就业时应该拥有从业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2)会计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行业。会计与经济息息相关,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政策出台、经济的开放程度等都会对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法规的制定以及实务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各项会计政策与税收法规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的出台、修订,随着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新的经济业务必将不断涌现,新的政策法规将不断出台,未来的会计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依然充满着挑战。由此,高职培养的学生应该更要有知识内化、迁移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3)会计是一个热门的行业。企业内部管理、资本市场的投资等各方面的决策都离不开会计提供的信息,只要有资金流动的部门或单位就必须设立财务部门。此外,与会计相关的行业领域非常多,如金融业、保险业等,会计行业与其他专业融合也产生出很多新的职业与工作岗位,都为会计人员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所以,高职教育应重点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兼顾学生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工作技能,并有较强的跨岗位、跨职业的适应能力。
会计工作分析。尽管会计就业面非常广,但目前高职会计毕业生的最大就业方向是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所以选择以企业为对象来进行会计工作分析。企业会计工作内容、会计岗位设置均受企业规模、发展阶段、管理理念等方面影响而存在差别。中小企业往往设置较少的会计岗位,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以算账和报账为主。而规模较大且管理要求较高的企业就不仅要求会计进行单一的会计核算,还要求会计能开展纳税筹划、筹资理财、内部控制等管理型的工作。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需求量依然很大,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也各不相同。(1)出纳岗:保管企业现金、各种票据,处理各种费用报销与银行结算业务,及时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并配合做好对账与报账工作等。(2)会计核算岗:依照国家有关会计政策规定进行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及时对外报送会计报表。准确计算产品成本,对内报送成本报表,提出成本控制方案等。(3)会计管理岗:编制内部会计制度,能在企业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发挥作用,如办理企业工商年检、参与向银行筹资、配合做好外部审计或税务稽查等。(4)税务会计岗:能完成税务登记、发票申购等涉税事务,准确计算各种日常税费并及时申报,筹划各种涉税事项等。(5)财务管理岗:能开展财务分析和资金管理工作,善于利用财务机会,规避财务风险,为管理决策提供财务角度的有价值的意见等。此外,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各岗位人员能借助财务软件完成各项工作,能运用ERP资源管理系统存储、输出企业资源信息。
三、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主体
工学结合模式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基于工作过程来整合学习内容,通过工作来实现学习,学习领域课程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因此,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专家访谈会,确定包括会计核算、税费申报、成本计算、报表分析、资金运作等12个典型工作任务,再通过调研,开展以上述工
作任务为核心的行动领域分析,分析完成上述各项工作任务涉及的内容,包括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等,再根据职业认知规律将所有内容进行教学整合与优化,最终将其转化为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的10门学习领域课程(见表1)。
每个学习领域虽然是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学习任务,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教学化设计的。每门学习领域课程都应在行动领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完成该项综合学习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再基于能力目标设计若干个以工作过程为线的学习情境,以行动导向实施教学,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从而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兼顾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协调发展,使学生达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标准。
四、按职业成长规律序化专业课程体系
人的职业能力发展是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过程进行的,即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职业教育的任务是把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更高级的阶段。仅凭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将学生培养成熟练者或专家的,但通过工学结合的职业学习可以让学生具有职业胜任能力。工学结合学习模式的关键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据初学者到有能力者的成长规律,课程体系可分为入行、懂行、内行三个阶段。具体有职业认知课程,企业实践课程、校内综合实践课程以及理实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其中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序化(见表2)。入行阶段的课程安排,核心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会计职业的轮廓,对会计专业学习内容有所认知,对会计职业产生认同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会计职业认知与体验》课程通过校内学习与企业认知实习的交替使学生对专业与职业有基本认识和感性体验;《会计基础技能》、《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业务入门》与《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生掌握各种会计工作基本技能,并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专业基础。通过这一阶段学习使学生具有从业能力。懂行阶段的课程大多为学习领域课程,主要学习与系统工作任务关联的专业知识及工作过程知识。由于会计核算是会计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围绕与会计核算相关联的各项工作进行教学,如《账务处理》、《纳税计算与申报》、《成本核算与管理》等课程。这一阶段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结构有了充分的理解,并具有应对部分会计岗位的工作能力,成为懂行的人。内行阶段主要是以会计工作中复杂或特殊任务为载体进行专业学习,让学生具有处理纳税筹划、内部审计、财务管理等问题性工作任务的能力,同时《企业会计准则专题》与《企业财务管理专题》课程为学生今后的职业成长累积后劲。生产性实训更让学生体验综合的、系统性的会计工作,积累工作经验,成为行家里手。上述每个学习阶段均分为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两个层次,形成各阶段“工学结合”的小循环。通过这三个阶段的专业学习,学生从初学者逐步成为有能力者,完成从外行人到内行人的转变。
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主体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是在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在职业资格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需要校内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中的“学习岗位”为基础,需要具有课程开发和企业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为保障,才能让学生在行动导向原则下,在尽可能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最终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晓华:《基于就业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框架构建——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财会通讯》(学术)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