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会计审计论文

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的关系分析

2015-09-12 09: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会计职能的内涵与发展
  (一)会计职能的内涵。职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功能。会计职能本质上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概念,它从属于会计本质属性,是会计本质的具体表现。而会计本质又是关于会计根本属性的抽象范畴。会计本质是一个理论概念,如同真理一样,人们的认识只能接近真理,而不能达到真理。所以,对于会计本质的认识,是随着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对于从属于会计本质的会计职能的认识,也是随着人们对会计本质认识的深入而深入的。
  (二)会计职能的发展。会计职能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进一步理解而赋予的。作为企业会计,其最初表现形式是“复式簿记”。通过复式的计算结构,一定时期资本的增减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这时,“复式簿记”的本质职能是测定“期间损益”。因为在资本主义初期,企业是个人企业,规模小,所有者和经营者是统一的,会计只需完成反映“期间损益”即可。但是,从会计职能的角度讲,从会计产生之初,以对内管理为目的的会计职能和对外报告职能就存在,只是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人们的认识有限。
  随着生产方式向前发展,当发展到工厂机械工业时,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广泛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大多数股东远离经营实体,失去了控制权力。此时,一些独立的会计师出现,来维护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团体的权益。此时的会计职能已经演化成以向利益集团提供财务报告为中心。
  到了一战后,企业出现了大规模经营,产生了对自身管理控制的需要。同时,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进入产业界。企业会计根据此思想把会计的管理职能放在基础位置。可是二十年代经历的经济危机,一方面带来了企业内部的合理化,同时也产生了急剧的企业集中。自然,企业集中就形成资本集中,于是促进了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因此,证券市场的健全化就成为必不可缺的条件,于是出现了1933年制定的证券法。从此以后,对搞股票交易的公司必须由会计师强制检查。以此为契机,美国会计学界大力加强了“会计原则”的研究。所谓财务报告的财务会计的职能,在这个时期又被社会的广泛阶层所认识。
  二、会计目标及其选择
  (一)企业会计目标。会计目标则是一种主观要求,是人们期望会计所能履行的职能、可能达到的境界。会计目标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的需求而变化的。资本主义早期会计目标就是反映投入资源及其增减情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了评价经营者所利用的委托资源的效率,会计的目标是给利益相关集团提供财务报告。随着资本市场的产生,财务会计的目标是给当前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进行财务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条分支。很多国家包括中国把财务会计的目标概括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具体是考评企业管理当局管理资源的责任和绩效、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服务,为其提供加强经济管理、提高全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是一种个性化的会计。
  (二)会计目标的选择
  首先,会计目标受到会计本质和会计职能的制约。从会计的发展过程来看,西方会计界先后出现了“核算工具论”、“管理工具论”、“艺术论”、“信息系统论”及现在的“服务活动论”。而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三个观点,即“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和“控制系统论”。这是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对会计本质的各种认识,其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由于人们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认识,不同的会计职能也得到认识。但是,人们对会计本质和其所固有的会计职能的认识,永远不会停止。
  从人们对会计最初的认识“复试簿记”开始,其实就有反映职能、管理职能、对外报告职能,这是会计本身所特有的。但是,那时由于认识有限,人们只认识到反映职能,就是对“期间损益”的测定。人们当时的经济水平也有限,人们对会计所期望的需要也是如此,所以那时会计的目标就是利用会计反映资源及其增减状况。
  其次,会计目标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方法以及会计工作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
  以财务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看,那时的会计环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司制企业大量出现,与之前个人企业或共同出资企业所有者即为经营者不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不再参与经营管理活动,而是委托经理进行管理,受托人则需要及时、完整地向委托人报告其受托责任履行的结果。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委托人需要会计反映受托责任的情况,由于人们在会计环境下的需求和会计本身所具有的职能,于是规定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责任。
  以财务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看,此时的会计环境是现代市场经济,资本市场日渐成熟,将所有者与经营者进一步分离,特点是受托人数众多,拥有股本少,没有力量也没有必要去控制企业的经营。他们通过企业经营业绩对企业进行购买、继续持有或者抛售的决策。此时的投资者有对企业投资决策信息的需要。在这样的会计环境下,同样是由于人们在现实中的需要和会计本身所具有的职能,规定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对投资者有用的信息。
  我国目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义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假设我国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所有制中全部是公有制,国家是企业的投资者,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采取委托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受托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直接接触的形式,这样也不会形成资本市场,这样就没有企业外部众多中小投资者对投资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所以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反映受托责任。可见,当会计环境发生变化时,财务会计目标也会发生变化。
  会计目标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要求的反应,同时也 是会计系统对会计环境要求的满足。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有了新的要求。如通货膨胀要求通货膨胀会计,对人力资源的评价要求人力资源会计,公众对环保信息的需要要求会计能提供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信息等。所以会计目标未来的发展肯定是多层次的,但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的要求必须建立在对会计系统认识的前提下。假设我们要求会计系统在最初发展阶段要满足管理会计目标的需要,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结论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就好比会计和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会计是截然不同的一样。会计职能和会计都是一个高度的抽象,它是一个人们客观认识的对象,是一个人们永远接近但无法完全认识的客观存在。而把会计当作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只是人们对会计当下的一种认识。会计职能内化于会计本质,随着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对会计职能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入的。会计就好比一棵树,人们对树最初的认识就是一个棕色树干、绿色叶子的景物,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我们了解了树干和树叶的内部构造,我们知道树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我们可以利用树的这些作用来达到人们对它利用的目的。我们在不同环境中,利用它本质上就具有的不同的作用。但是,我们对树的认识仅仅是渐渐深入而不可能完全认识。所以,会计和会计职能是随着人们的认识而永恒发展的,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只是会计目标的可选择空间,会计目标是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人们对会计职能的最合适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联生.会计研究起点理论评述.会计研究,1998.10.
  [2]刘峰.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的比较研究.会计研究,1995.11.
  [3]王勇志,陈宇试.论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5.
  [4]李晓梅.论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