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递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在中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性快运速递圈。中国加入WTO以后,联邦快递、UPS、DHL等国际快递巨头进入中国快递市场,加剧了中国快递市场的竞争。同时,快递企业也发展迅速,顺丰、申通、EMS等公司成为快递产业的代表。快递市场业务也已渐渐细分为国外快递业务、异地快递业务和同城快递业务。本文在对快递产业研究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主要对快递产业的研究现状、快递产业市场结构方面和快递业的产业环境与竞争力方面的现有文献进行总结,以找到快递产业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快递产业;现状;市场结构;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2004年报告对快递业的定义为:(1)快速收集、运输、递送文件、印刷品、包裹和其他物品,全过程跟踪这些物品并对其保持控制;(2)提供与上述过程相关的其他服务,如清关和物流服务。而《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中国交通运输部2008年颁布)对快递的定义为:快速收寄、分发、运输、投递单独封装、具有名址的信件和包裹等物品,以及其他不需储存的物品,按照承诺时限送到收件人或指定地点,并获得签收的寄递服务。
一、国内对快递业的产业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产业现状、市场结构和产业环境的角度对快递产业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快递产业的基本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快递产业现状方面
张洪斌(2006)认为中国快递业存在着快递业务准入限制、监管不合理、邮政执法不规范、快递市场主体政策待遇不同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等方面。作者较为系统、全面地对我国的快递业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建立了基础,也为政府扶持中国快递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晏敬东(2008)分析了我国快递业发展的环境和现状。《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促使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的政府政策导向逐渐明朗化;市场开放促使快递市场竞争激烈化。文中分析了我国快递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邮政专营范围尚未确定、市场主体待遇各异、技术水平落后等。作者建议从规范市场、提升技术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加强企业间的强强联合等方面提高我国快递企业的竞争力,突破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的瓶颈。
2. 快递业市场结构方面
耿松涛(2004)分别从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壁垒、产品差别化壁垒和政策法规壁垒等方面对我国快递市场的进入壁垒进行研究。作者认为,我国国内的快递企业必须加强网络体系的建设,提升IT信息网络技术,这样才能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
钟俊娟(2010)测算了快递产业市场集中度指数(CRn),并根据测算结果从规模经济、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和政策法规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快递产业集中度的因素,认为我国应该通过提高产业进入壁垒和促进快递企业优胜劣汰的手段提高快递产业集中度,优化我国快递产业的市场结构。
李航(2010)在SCP产业组织理论的框架下对中国快递产业结构进行了简单分析,分别分析了国际快递市场、国内异地市场和同城快递市场的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情况,分析了快递产业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提出强化服务意识打造企业品牌、投资先进技术建立服务平台和加强产业联盟谋求长期发展的建议。
3. 产业环境和竞争力方面
李谦(2008)运用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对我国快递产业竞争环境的潜在进入者、供应商能力、购买商能力、替代品和行业内部竞争能力展开分析。作者认为我国快递市场属于买方市场,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较强,政府、劳动力和技术供应商对快递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常楠(2010)对中国民营快递业进行了SWOT分析,认为其具有本土化经营、低廉的价格、灵活的经营机制等优势;而在规模、管理体制、技术等方面,中国民营快递业处于劣势地位。中国民营快递业面临着经济发展、信息技术进步等带来的机会和国际快递巨头、邮政EMS等带来的威胁,应运用好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提高自身竞争力。
魏光兴(2010)设立了市场规模、服务水平、价格水平等指标,利用信息熵确定权重,建立快递企业竞争力的评估体系。作者对EMS、顺丰和申通等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市场规模、服务水平和网络水平是决定快递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出加强网点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和开展增值服务等对策建议。
二、总结
通过浏览和分析已有的快递产业的相关文献,我发现现有的文献对快递产业的结构和绩效的分析较少,大多数已有的文献都只是对快递产业进行了定性描述或简单的定量分析,很少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今后可以从对快递产业的结构、绩效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其他指标、方法对快递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进行分析等思路对快递产业进行研究,同时也为政府对快递产业的扶持与规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商业经济.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