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轨道交通设备与系统国产化是我国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方向。按照国家有关国产化政策的要求,上海在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afc)系统国产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国产化道路。回顾了上海轨道交通afc系统国产化工作进程;总结了上海在afc国产化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阐述了此项工作对推进我国轨道交通设备与系统国产化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国产化
为引导城市轨道交通的良性发展,1998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实施国产化工作的有关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几年来,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与系统国产化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国产化政策的实施,拉动了内需,扶持了相关民族工业的发展,降低了投资和运营成本,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国产化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1)基础工业的落后,特别是基础材料、工艺和信息技术的落后,导致国内产品无法满足需求,关键部件不得不依赖进口;
(2)对轨道交通设备与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实践经验,缺少全国统一的技术及产品标准;
(3)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客观上对轨道交通的各种设备及系统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国内企业仓促上阵,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实力来发展并完善,难以与国外企业直接进行竞争。wwW.133229.cOm
面对城市轨道交通国产化工作中存在的难点,上海首先在自动售检票(afc)系统方面寻求突破:从与国外企业合作起步,逐步培养国内企业自主设计、研发和制造的能力,使一批国内企业在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在国产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上海在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国产化方面的工作实践,为轨道交通其他专业的国产化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1 上海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国产化进程
afc系统是轨道交通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统之一,也是国家重点要解决的三个国产化系统之一。为此,上海选择将afc系统国产化作为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国产化工作的一个主要项目。
1.1 国产化工作的初次尝试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伊始,就开展了afc系统国产化的实验,但由于基础配件和工艺的缺陷以及产业化难以配套等原因,这次实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尽管如此,这次实验对日后afc系统的引进和后续国产化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1.2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国产化相结合
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的afc系统全部从美国引进,选用的是国际知名的cubic公司的产品,是国内第一套投入商业运营的afc系统。该系统于1998年9月先在1号线安装调试,并于1999年3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在运营过程中,这套afc系统体现出了高效便捷的特点;但是,完全依靠进口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造价昂贵,运营费用高;国外企业的关键技术不公开,造成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困难;备品备件不足,售后服务难以及时保障等。
在1、2号线afc系统开通运营后不久,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明珠线一期)afc系统的建设任务提到了议事日程。考虑到当时国外afc系统产品相对比较成熟,而国内产品尚处于摸索阶段,不能成套提供,且没有系统运用的实例,因此,确定了3号线项目afc系统国产化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即“主要设备引进,逐步实现国产化”。按照这一原则,在实施3号线项目afc系统国际招标时,明确提出了国产化比例不得低于31%的要求,并要求国外供应商提供切实的国产化措施,包括国内合作企业、合作方式以及主要系统国产化的进度安排等,以此促进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合作,并向国内合作企业开放其技术。最终,3号线afc系统由西班牙indra公司和上海华虹集团组成的投标联合体中标,国产化要求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入了合同;并特别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系统软件不低于60%的部分是在国外供应商的保障下由国内企业完成,以部分技术简单设备的进口为代价换得了应用软件的本地化。在具体实施时,除组装调试,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及应用软件本地化外,还利用国内合作企业的成本优势,争取到了系统非主要部件及其他配套设施均采用国产设备;在引进主体设备的同时着手进行主要零部件国产化的研发工作,逐步实现维修零部件的国产化。由此,3号线afc系统国产化基本实现了“主体设备及系统集成引进,应用软件本地化”的目标,从而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随后,根据上海公共交通“一卡通”系统建设需要,上海华虹集团又与美国cubic公司签订了合作改造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afc系统的合同,国内企业开始全面参与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供货。
1.3 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fc系统
在经历了国内组装、部件供应、合作开发等阶段之后,国内企业的能力和经验不断提高,初步具备了独立设计和建设的能力,afc系统的国产化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2001年底,在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伸段工程afc系统的招标中,上海华虹集团在与美国cu bic公司的竞争中胜出,成为该项目的总承包商,从而结束了该领域外国供应商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
为了完成项目的开发工作,业主单位和承包商通过合作或单独组织多个有针对性的科研项目,集中各方力量有重点地突破技术难点,由点及面地解决问题。经过2年多的建设,该系统于2004年初完成了所有设备与设施的安装,并于同年12月底正式开通运营。该系统拥有国内自主的知识产权,全部软件由国内企业设计提供,绝大部分设备及部件由国内企业制造,不仅实现了afc系统的基本功能,而且完全与国外进口的系统兼容,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基本达到了要求。这一系统的建成,标志着国内afc系统供应商的设计、制造和工程实施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市场的配角逐步变成了主角,具备了与国外供应商直接竞争的实力。
随着上海轨道交通afc系统国产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已经形成了几家具有相当实力的afc系统供应商。除前面提到的上海华虹集团外,上海邮电通信发展有限公司与大连现代高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于2002年赢得了大连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3号线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合同;上海启明软件有限公司与上海华铭智能终端设备有限公司共同为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提供了自动售检票系统。2003年底,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afc系统进行招标,多家国内企业参与了竞争,最终上海华虹集团以综合优势胜出。国内企业的全面崛起标志着afc系统国产化工作已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2 上海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国产化现状
经过几年的积累和快速发展,上海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国产化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为进一步规范市场,提高afc系统厂商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上海于2003年启动了轨道交通afc系统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于2004年底编制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通用技术规范》,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颁布实施。通过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各方的行为,明确应用和生产目标,从而推动整个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国内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afc系统集成和设备供应能力。2005年初,上海轨道交通结合“一票换乘”方案的实施,进行了1、2、3号线afc系统标准化改造以及5号线afc系统建设的招标,结果全部由国内企业中标:上海华腾软件系统有限公司总包1、2号线的改造;上海华虹计通智能卡系统有限公司总包3号线的改造和5号线的建设。此外,上海复旦微电子公司、上海华虹集成电路公司、上海华铭智能终端设备有限公司、上海邮电通信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怡力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等共同参与,进行整系统地提供国产化产品。同时,还由上海华腾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华虹计通智能卡系统有限公司、上海金陵时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启明软件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进行合作,在2005年底完成目前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中要求最复杂、能力最庞大的网络清分系统的开发建设。
通过不断推进国产化工作,上海目前已初步完成了轨道交通afc系统产业化建设,培育了一批有实力的系统设计、集成商以及终端设备和配套部件生产制造商,还实现了非接触ic票卡相关集成电路的自主设计、制造和封装的国产化,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企业群,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竞争态势,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主要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