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

自主创新型工业经济

2024-02-21 17: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自主创新的“南车株所”现象

(一)完备的创新体系

“南车株所”拥有三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两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在美国密歇根、英国林肯、澳大利亚悉尼设有技术研发中心,拥有轨道交通领域最为雄厚的检测试验平台(中心)。通过三大平台,辅之以检测检验、专业制造等配套设施,从而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丰硕的创新成果

“南车株所”已经完整掌握了以变流技术为优秀的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技术,在轨道交通行业基本实现了变流技术及其装置的模块化、通用化和系列化,逐步形成了多项自有知识产权的优秀技术,以及变流技术产品、网络控制产品、功率半导体产品、高分子复合材料产品、风力发电产品、电动汽车产品等及其他种类的系列产品。涉及铁路、城轨、汽车、电网、军工等十多个行业。“十一五”期间,“南车株所”累计创造1000多项科技成果,800项发明专利。承担部级科技项目32项,省部级26项,累计获得国家科研项目资助资金上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励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主导或参与制订5项国际标准;制订国家、行业标准百余项,完成企业标准修订400多项。[2]

(三)惊人的创新效率

“南车株所”将优秀技术优势通过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转化成了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现已形成了以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器件为主的产业集群。下属11个高新技术企业和5个软件企业,涉及产业主要包括:动车产业、机车产业、城轨装备产业、电机产业、电力电子器件产业、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新能源装备产业等(见图1)。

二自主创新的“南车株所”经验

南车株洲所始终坚持“科技先导”的兴企方针,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步伐,基础平台不断得到夯实,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集聚辐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形成了独特的自主创新体系。

(一)注重高强度投入拉动

对于投入对促进科研创新的作用,爱因斯坦总结了如下公式: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A)=科研投入的正确分配方法(X)+科研投入的总量(Y)+减少无谓的浪费(Z)。自主创新的“南车株所”现象正是这一理论的证明和运用。1.大手笔科研经费投入,奠定了自主创新的基础。国际上有关研究表明,研发活动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小于1%企业难以生存,2%可以勉强维持,5%以上才有竞争力。三十多年来,南车株洲所每年将销售收入的8%以上作为科研经费,近三年更是达到10%以上。这个比例是同行业平均标准的3到5倍。2012年该所科研经费投入12.72亿元,其中科研项目直接费用4.51亿元,与科研项目相关的固定资产投入2.71亿元,其它经费5.5亿元。科研经费的大手笔,激发了创新活力。十一五期间,该所累计完成1000多项科技成果,至2012年底,累计拥有有效专利747件。[3]2.大规模科研设施建设,夯实了自主创新的平台。近年来,南车株洲所投入数亿元进行扩建和新试验能力建设,打造出轨道交通领域同业规模最大、设备最为齐全、技术实力最为雄厚的检测试验平台,构建了采用先进理念、系统规划的设计技术平台、制造技术平台和产品技术平台。技术研发的大平台,优化了创新流程。“研发过程可分解成很多步骤,而每一步都是可控的,在这个创新平台上,所有的研发课题都数字化、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按照设定的流程,即使更难的研发课题,都会被打烂揉碎分解,从而集中兵力一一攻克”。3.大范围科研资源整合,提升了自主创新的效能。“十二五”开局以来,南车株洲所加快了对企业科研资源整合的步伐,通过整合与完善技术研发平台,建立与完善体系化的制度与流程,构建企业战略管控中心、资源协调中心、产品与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孵化中心、研发管理平台的“四中心一平台”的组织结构,破除组织壁垒,打造公共平台,整合优秀研发资源,形成“统筹规划、组织协同、人员调配、资源共享”的科研开发与创新体系。这种整合,促进了研发资源利用由分散向集约转变,科研组织管理由松散向集中转变,从而汇聚了创新的合力,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二)注重高层次人才带动

科技竞争的优秀是人才竞争,南车株洲所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如今,在该所科技大舞台上活跃着由资深专家、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骨干科研人员、基层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组成的科研团队,他们为持续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1.优秀的技术精英是自主创新的领头雁。50多年前,在技术总负责人、我国电力机车研究的领军人与开拓者蒋之骥的带领下,株洲所开始了中国铁路电气化、攻克电力机车优秀技术与关键部件的征程。50多年来,从传统铁路装备行业到新兴产业,株洲所几代科技工作者薪火传承、忘我工作,取得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的骄人业绩。如现在的株洲所“科技领军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长期致力于轨道交通大功率电力牵引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经20多年钻研和积累,带领团队在牵引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领域跻身由少数几个国家占据的世界前列,成为国内在该技术领域的杰出领军人才,其主持开发的传动控制系统、牵引变流器和列车控制网络已大量应用于机车、高速动车组、城轨车辆和电动汽车,为中国铁路从普载、常速到重载、高速以及城轨交通装备和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2.敬业的科研队伍是自主创新的活力源。“南车株所”以独特先进的人才理念,集聚了业内一大批人才。一套名为“乔”型职业发展体系的人才培养制度,让不同类别的人才都能享有同样的上升通道。也就是说,技术人员不一定要”当官”。安心做科研,搞出成果来,同样能获得优厚待遇。受益于“乔”型职业发展体系,骨干技术人员每年的流失率不到百分之一。同时,将“乔”型职业发展体系与中国南车岗位绩效工资制结合起来,设计出聚“个人能力”(职业发展等级)、“岗位职责”(岗位职责说明书)和“绩效考评”(上年度绩效考评)三者于一体的NEW3P薪酬激励体系,更使员工创新的源泉得以涌流。

(三)注重高效率转化推动

掌握关键的优秀技术,创造出系列的科技成果是第一步,推动产业化运营则更为关键。1.释放优秀优势,实行科研与生产、市场无缝链接。多年来,南车株洲所正确把握多项关键技术发展趋势,科技创新成果的转换率超过85%。一方面,注重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另一方面,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同行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当许多科研院所的成果被束之高阁时,南车株洲所的大多数成果被应用于“和谐型”电力、内燃机车,“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并逐步延伸到城轨车辆和电动大巴等。[4]2.立足优秀技术,实施同心多元化战略扩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南车株洲所意识到发挥优秀技术优势寻求新的市场空白点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认识,该所提出了“同心多元化”的产业扩张战略。“同心多元化”的内核是技术创新和提升,外延是跨行业扩张。依据“同心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南车株洲所已形成了以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器件为主的四大产业板块。其产品拓展到了以铁路机车电子、信息、轨道维护装备为基础,辐射延伸至工业传动、城市轨道交通,光伏发电、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工程机械等多元化市场。从铁路机车行业起家的南车株洲所已成为一个集四大产业群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3.融合创新创业,实现“科研—生产—效益—科研”良性循环。一方面,南车株洲所众多的“国内首例”、“替代进口”、“国内领先”甚至“世界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为产业规模实现大突破、大跨越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的反哺,保障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强化了行业地位,使研发的深度增加、速度加快。

(四)注重高素质文化驱动

文化可以从观念、制度、方法、习性、价值等多个层面对科技的发展带来影响。在南车株洲所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卓越的文化如影相随、功不可没,它构建了企业独有的创新土壤。1.励志进取的精神文化是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从早期的“团结和谐、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十二字企业精神,到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追求、超越、创新”六字精神,到现在的“诚信、敬业、创新、超越”的八字精神,一以贯之地体现了该所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理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株所人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2.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是自主创新的制度基础。在总体管理上,该所实施“集权决策、授权管理”的管理文化;在重大问题的讨论上,提出了“会而有议、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的十六字会风;在重大项目的推进上提出了求“效率”、谋“突破”的四字工作方针;在总体执行上,实施了“平时规范、战时能战”的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全体干部、员工爱岗敬业,牢记使命,高效执行的思想作风与工作作风。3.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是自主创新的人文保障。上个世纪末,南车株洲所提出“三个空间论”———广阔的思维空间、良好的工作空间、温馨的生活空间。“三个空间”既为企业高科技人才带来良好的物质待遇,更为其成长成才提供宽广的事业平台,让其才能得以充分释放,价值得以显现。近年来,在“以人为本、和谐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南车株洲所坚持每年集中力量办成一系列惠民实事,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共创企业价值,努力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和谐空间。

三对株洲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启示

(一)坚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株洲升级发展的第一战场

1.强化株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地位。工业是株洲的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和财富之源。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株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地位,在奋力打造株洲升级版的过程中坚持发展工业先于一切,发展工业重于一切,发展工业高于一切,全力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高效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2.拓展株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现途径。(1)加强招商引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一是项目大型化。重点针对发展前景好的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和行业100强等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开展招商活动;围绕轨道交通、汽车整车与零部件、航空航天、服饰、陶瓷等五大产业集群开展招商,延伸扩展产业链。二是项目低碳化。重点引进新能源、再生能源型的高新技术项目,重点推进太阳能、核能、风能等产业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智能交流和直流立体系统等相关产业;积极引进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2)加快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一是在电力电子、中小航空发动机、新材料、冶金等优势和特色领域,新组建一批功能先进、高效利用的部级、省级研发平台。二是加强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小企业促进园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发展。三是利用株洲国投公司平台,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产业等领域,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入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探索基金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民间资本投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二)坚持自主创新是株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驱动

1.大力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是进一步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和一批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二是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获得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三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行政管理要重点转移到规划引导、政策调控、综合协调、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要在科技的计划、经费、评价和奖励等管理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和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改革科技项目管理方式,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四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落实《株洲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株洲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株洲市涉税科技政策备案及操作指南(试行)》、《关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及相关文件,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五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制定株洲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规划中确保市、县财政科技投入年增长幅度要明显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区、县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比例不得低于市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2.大力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改造传统产业。一是支持重大项目,鼓励联合引进技术。针对株洲产业技术配套能力弱的现状,鼓励产业内或产业间联系较紧密的企业联合引进技术,形成由优秀企业为龙头引进消化吸收关键技术,相关配套企业引进消化吸收辅助技术,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合理分工、高度协同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体系。二是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推动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搞好共建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设研究开发院、科技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鼓励企业在高等院校设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企业以资金、设备为要素,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三是研究设立技术引进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对引进国家鼓励引进技术目录内的技术和关键设备,给予贴息,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研发项目,给予专项资助,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

(三)坚持创新型人才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

1.加强创新型人才引进。一是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优秀创新人才。二是大力实施“株洲市领军人才计划”,重点扶持100名左右掌握优秀技术、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高成长性项目的领军人才来株洲市创业发展;引进一大批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突破,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杰出专家来株洲发展。三是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家培养计划,设立专项经费,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和与国内外大型现代企业的交流等。2.完善创新型人才管理。一方面,建议株洲市委、市政府从2014年起设立“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创新型人才;对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单位)、个人共担;对重点引进和培养的高级人才,政府给予专项资助和生活补贴;为初到株洲创业或在株洲短期及兼职工作的各类创新人才提供高品质低租金的人才公寓。另一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创新引进人才方式,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允许用人单位把引进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列入成本核算。建立健全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推行骨干技术人员和特殊领域高级人才年薪制或特殊津贴制。

(四)坚持优化环境是自主创新的第一支撑

1.还“权力”给市场。也就是说,让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已基本上是市场经济国家,一切经济行为应由市场说了算,所有技术创新活动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转变职责和职能,在各类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时刻坚持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逐步纠正错位,收回越位,弥补缺位。2.放“自由”给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放“自由”于企业,就不要干预企业的微观创新行为,只要为企业多腾出一些创新空间,为企业多搭建一些创新平台和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为企业多一些研发的财政投入和专项投入,为企业多创造创新机遇和公平分配创新资源。3.加“责任”给政府。在创新活动中,政府的主要责任就是宏观调控、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宏观调控主要包括:一是制定创新战略和规划,调控自主创新的方向和领域;二是完善财政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激励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5]行政监管主要是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和文化执法部门等联合行动,集中力量,经常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加强公共服务就是不断健全区域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现代产业发展体系、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