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

工业经济毕业论文8篇

2024-02-20 18: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工业经济论文篇1

中国工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一:能源消费对工业经济的干扰探讨

根据Eviews5中分别对工业增加值个体gyit面板数据做LLC检验,先从水平(level)序列开始检验,检验结果LLC=19.24对应的p值近似于1,所以接受原假设,面板数据中的36个个体存在单位根,继续对该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继续检验,检验结果LLC=-17.28对应的p值近似于0,表明序列平稳,记为I(1)。同理,对能源消费量xfit面板数据做LLC检验,得知结果LLC=-22.6对应的p值近似于0,表明序列平稳,记为I(1),继续对两个面板做Fisher-ADF检验,得知结果的p值都近似于0,表明序列都平稳,记为I(1)。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我国工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量的水平值经过以上两种方法检验后,均存在单位根,而二者经过上述一阶差分后,其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表现为无单位根,从而说明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由以上基于单位根的检验结果发现能源消费量与工业增加值之间是同阶单整的,存在着协整关系的可能,可以继续做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下列三种:Pedroni检验、Kao检验、Fisher检验。分别得到工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三种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了协整检验,说明能源消费量与工业增加值与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其方程回归残差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直接对原方程进行回归,此时的回归结果是比较精确的。

面板数据模型通常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混合估计模型,一种是固定效应模型,一种是随机效应模型,在面板数据模型形式选择方法上,经常用F检验决定是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拟合优度,还是AIC值和SC值,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都优于混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做F检验,确定是选择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如表5所示。根据检验结果,因为F检验相应的p值小于0.05,结论是推翻原假设。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然后继续用H统计量检验应该建个体固定效应还是个体随机效应模式。然后用Hausman检验确定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如表6所示。同理,因为H检验相应的P值小于0.05,结果是推翻原假设。仍然还是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由此得到1998年~2010年间36个工业行业的影响贡献值,如表7所示。

我国工业36个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大多数行业对能源具有高消费与强依赖的特点,从静态依赖性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gy25)、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gy18)、煤炭采选业(gy1)、化学纤维制造业(gy19)等行业都具有能源高消费的特点;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而言,专用设备制造业(gy29)、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gy25)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gy31)、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gy32)等行业的发展都对能源具有强依赖的特点。

对于上述能源密集型部门应该优先引进先进技术,更新与改造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推动这些部门的能源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产品的浪费,减缓社会增长对其产品需求的增长速度,保持或降低其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例不变或有所下降。

要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可以采取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两种方法。这也与我国十二五大力倡导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导向一致。对于能源静态依赖性较强和收入弹性较高的行业进行适度调整,如煤炭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抑制由于这些行业不合理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费的增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而对于能源效率系数较高的行业进行技术改造,特别应重点支持和鼓励有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创新和更新改造投资,尤其是对那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的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等,以弱化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对能源的高消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工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二:论工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指导思想上: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着力推进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全面开创该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在发展的基本原则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大力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保持工业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明晰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是否明晰、准确,关系到空间布局、产业分布、关系到发展功能能否发挥、集群优势能否互补、牵涉到对基础设施配套的应求,对工业发展十分重要。因而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壮大十大经济板块,实施四大战略,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体系,提升六大发展水平的发展定位。

1壮大十大经济板块:发展县产业集聚区、三环工业园区、许河、南彰、孟寨板材基地、固阳民族乐器工业基地、固阳、闫楼、红庙板材工业基地、黄河创业园。

2实施四大战略:(1)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提升工业整体水平,着力推进优势资源和产业的深度开发,将资源和产业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2)实施开放引资战略,以面向市场为重点,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3)实施科教、人才兴县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科技含量。(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人与自然和谐。

3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体系:围绕工业强县的总体构想,重点培育木制品、吊装机械、民族乐器、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业。2.4提升六大发展水平:(1)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2)科技创新水平;(3)对外开放水平;(4)信息化水平;(5)产业整体效益水平;(6)可持续发展水平。

谋划重点产业规划

1壮大优势产业:(1)木制品加工业。利用该县泡桐,以该县三环华兰实业集团为龙头,以高档家具、棺木为产品主线,以该县三环工业园区、固阳民族乐器工业园区、闫楼工业园区、南彰工业园区为产品加工基地,在该县遍地开花,迅速带动该县桐木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加速该县桐木加工传统化生产加工向高、精、尖产品方向发展。(2)吊装机械。该县县吊装机械生产,应充分利用专利技术,在该县建立吊装机械生产基地,通过与国内大企业联合提升该县吊装机械生产技术水平,建成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把吊装机械加工业发展为该县工业的主导产业。(3)纺织服装业。应充分利用该县棉花优势,大力发展纺织业,把该县的棉花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成为该县主导产业之一。(4)民族乐器业。民族乐器应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建立标准化工厂及车间,积极提升外部形象,进一步开发新产品,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名优产品。

2发展其它产业。(1)化工业。应利用肥源化工创业的有利时机,在合成氨上,锰盐的产品优势,在产业技术优势,设备优势上做文章。(2)农副产品加工业。由于该县是农业大县,搞好小麦、花生深加工,形成名牌产品具有一定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链条延长,真正把农产品的原料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3)内蛋奶业。该县也是养殖大县,生猪、牛、羊加工,该县有一定优势,利用企业优势,利用养殖加工基地连农户,产销一条龙,公司加农户的多种形式,大力发展猪肉、牛肉、羊肉、加工项目、创出名牌、打出品牌。

梳清具体的工作措施

1应在拓宽发展领域上实现新突破。应进一步拓宽工业经济的发展领域,凡法律未明确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工业经济均可进入,应在巩固发展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项目、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工业经济建设。一是鼓励各种形式的创业。应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措施,最大限度地释放全民创业激情,支持各种形式创业。坚持走规模扩张的路子。应依托四大支柱产业,在大力发展木制品加工业,同时,积极发展吊装机械、民族乐器、建筑材料、棉花加工产业集群。集中精力培育发展棉纺、面粉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各类工业项目落户该县提供良好的承接平台。

2应在块状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依托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培育木材产业化加工专业村为重点,积极创办其它类型的加工专业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数村一业的块状经济格局。

3应在提高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应着眼于工业经济的优化升级,着眼于规范管理,着眼于规模发展,大做提质增效文章。一是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进一步规范企业运行机制,真正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应以加强管理为重点,进一步焕发工业企业内在活力。应继续坚持成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质取胜、争创品牌为目标,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管理,向管理应市场、应效益。三是应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账册凭证,开展会计培训,统一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四是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执法制度等。五是应以科技创新为根本,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业企业应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五年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应舍得花钱研制、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有条件的应建立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中心,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用武之地。

工业经济论文篇2

煤炭工业循环经济论文范文一:浅谈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本文首先对我国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的大环境进行分析。其次根据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内在规律,结合福建煤炭产业实际,制定了煤炭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布局,在应用上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煤炭工业 循环经济 福建

一、我国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随着发展循环经济被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04年以来,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各地方政府也在相关政策方面给予了更大的实际操作功能。近年来,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政府不但对其做出了新的体制及制度的保障,并且将推动工作由原来单一的国家环保部门改为了现在的公关调控部门和国家环保部门共同承担。在2004、2005年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了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用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部级生态示范区的全面建设。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推进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按照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和走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公司紧密结合具体实际,在节能、节水、废渣、废水、废物、余汽、余热的综合利用上,以循环经济理念构建产业链,以达到节能减排和全面提高公司整体效益的目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以及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有模式的缺陷分析如下:

(1)循环的不系统

虽然我国的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许多兄弟企业经常到我国学习、取经,但是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国的两条产业循环链,囊括了许多产业物质品种,但是仍有许多煤炭生产的附属物无法进入到循环系统中,如:矿区的石头、粘性土、矿井水等等,这些有待于进一步扩大系统的循环范围,使资源最大化被利用。

(2)循环的不均匀

由于公司对循环系统的各个环节重视程度不同,致使有的部位投资很大,收效很明显,而有的部位常被轻视和忽略。公司重视煤炭的洗、选环节,每年在工艺改进、技术支撑、资金支撑上力度很大,而对于两条产业循环链的下游环节则缺乏应有重视。这样循环经济链条就可能在某个部位出现肠梗阻现象,从而影响整体循环的质量。

(3)循环的不彻底

对于两条产业循环链的下游发展上,还有潜力可挖。比如: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白碳黑,创门的废弃物可以做妇女的化妆品等。在粉煤灰中可以提取金属稼,因为随着半导体工业的迅猛发展,作为半导体材料GaAs、GaP等的广泛应用,金属镓的用量迅速增加,将成为当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材料。可惜在上述领域我国的循环经济链条没有循环彻底。

三、山东某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

3.1 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实施露井联采,向深层次发展

依据矿区资源状况,地理走向、断层发育等情况,结合生产、矿井建设及地方煤矿改造,对矿区380平方公里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全面推广二号矿实施露井联采工艺的成功经验,由资源状况决定生产方式,适宜露天开采的资源露天开采,不适宜露天开采的资源全部用井工开采,露天开采的边帮煤由井工开采,并积极探索超薄煤层的开采回收,通过露井联采全面提高整个矿区的资源回收率。

3.2 加大资源利用率,发展煤炭综合利用产业链

公司把煤歼石发电、煤炭化工、粉煤灰提炼氧化铝作为煤炭深加工发展战略,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的建设。一是建设坑口煤歼石电厂,利用煤歼石、泥煤、劣质煤发电,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投资24亿元,分二期建设,装机4/135MW的安家岭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及投资、建设规模相同的东露天矿资源综合利用电厂,2008年开始建设。2010年实现装机容量1240MW,每年可消化煤歼石、泥煤劣质煤600多万吨。2015年实现装机容量418MW,每年可消化煤歼石、泥煤、劣质煤2000多万吨。二是利用电厂的电和粉煤灰提炼氧化铝。目前,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的研究取得成功,正在进行工业化中试。规划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氧化铝及白炭黑、微硅粉等多个产品的生产基地。20年力争达到100万吨氧化铝生产能力。三是利用煤炭发展煤化工。投资4.88亿元,正在建设平安化肥厂第四期工程,建成后形成年产合成氨10万吨,多孔硝酸按15万吨的总规模。投资9.6亿元,分二期建设电石生产基地,一期工程200年开始建设,建成后年产电石75万吨。

3.3 延伸产品下游环节,发展建材产业链

公司依托矿山丰富的煤歼石、粉煤灰、矿井水、剥离表土、岩石含有的薄层煤、风氧化煤、高龄土、粘土、沙岩资源,大力发展建材产业。一是发展石板、石材、石料加工。对现有石材加工厂进行扩能技术改造,每年生产石板500万平方米,生产石料100万立方米。形成规模效益,规模经济,供应周边市场。二是发展粉煤灰制砖,计划投资2000万元,对现有粉煤灰制砖厂进行二期扩建,每年生产空心砖1亿块,产品供应周边市场替代实心转,提高建筑物环保节能效果在推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有计划地探索,投资粘土、分化煤、薄层煤的开发利用。三是开发房地产,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参考文献:

[1]贾晓冬.浅谈循环经济在煤炭工业中的发展模式[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6年5期.

[2]林积泉,王伯铎,马俊杰,唐晓兰,赵丹.煤炭工业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设计与环境效益研究[J].环境保护.2005年04期.

[3]黄清.试论资源产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建构[J].煤炭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4]赵国忱,任凤玉.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06

[5]刘德功.浅谈煤炭工业企业升级工作的认识[J].中州煤炭.1990年04期.

煤炭工业循环经济论文范文二: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摘要:绿色煤炭工业是以煤炭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核心,以实现煤炭工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煤炭工业,其关键是实现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清洁生产和无污染使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煤炭工业;资源节约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140-03

一、绿色煤炭工业的构想

绿色煤炭工业是针对高投入低产出、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煤炭工业而言的,它以煤炭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核心,以实现煤炭工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其关键是实现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清洁生产和无污染使用。绿色煤炭工业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煤炭的开采应实现低开采度、高回采率,从源头上做到煤炭资源的节约,减轻煤炭开采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2.煤炭的加工应实现高利用率和清洁生产。煤炭的洗选率和煤炭转化率达到一定指标,洁净煤技术实现产业化。

3.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开发出一批以伴生矿产资源为主要原料的档次高、质量优、污染少的产品,形成煤炭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煤炭生产中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按照高效、清洁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使其回收利用率达到100%。发展瓦斯的抽采利用,变害为利,实现煤层气产业化。

5.废弃矿井得到有效治理和再利用。做好塌陷区的回填和复垦工作,对已毁土地进行恢复整治,发展适宜的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平衡得到有效保护。

6.煤炭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在促进煤炭增长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二、传统煤炭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油的国家,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基础性能源的地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与传统的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首先面临的问题是CO2的排放。在大气中CO2含量增高将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而煤炭的传统利用方式正是排放CO2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我国排放到大气中85%的CO2来自于煤。目前,我国CO2排放量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14%,位居世界第二。

2.SO2的排放和引发的酸雨问题。在我国,由于燃煤排放的SO2所引发的酸雨,已扩大到总面积的30%以上,全国每年因SO2和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上亿元。

3.地下水资源破坏严重。以山西省为例,依据《山西省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及评价》的测算,由于采煤造成的地下采空区和塌陷区使地下水年损失10多亿吨,相当于每采1吨煤损失2.48吨地下水。山西省因采煤漏水、矿井水排放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达300多亿元。

4.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大量排放。我国煤炭开采形成的矸石山有1500多座,矸石积存量达35.6亿吨,占地约60平方千米;燃煤产生的粉煤灰年排放量达1.1亿吨以上,多年来未被利用的粉煤灰累计堆存量已达8亿多吨。这些废弃物经风化产生的酸性物质被雨水融化,造成水和周围土壤的酸污染和重金属污染。

5.采空区塌陷问题。采空区塌陷,严重破坏了地面建筑和地下设施。目前,全国煤矿采空区塌陷面积已超过7000平方千米,造成的损失超过500亿元。

6.煤系伴生矿产资源的大量浪费。我国煤系伴生矿产资源丰富,不仅储量大,而且种类多、质量优,但目前我国煤炭开采中对这些伴生矿产资源利用的程度非常低。对伴生矿产资源的低利用和无序排放,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要解决上述问题,传统煤炭工业的生产方式显然是无能为力的,这就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即绿色煤炭工业体系,来实现煤炭工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绿色煤炭工业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标志性的特征是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行为原则。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的解释比较一致,但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本文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把循环经济定义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对所有物质和资源合理使用和回收循环再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资源的节约,主要指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节约。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性。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摒弃了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发展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使所有的物质和资源在这个永续循环中达到合理使用和持久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煤炭行业高投入低产出、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低效益的生产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是以煤炭资源的加速枯竭、土地资源的过度占用、煤系伴生矿产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方式在长远看来是不可能持续的,而且它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是,要解决发展所带来的上述问题,必须依靠发展本身,不应该把发展视为只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源泉,更应该把发展当作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和目的。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之上,它不仅能给煤炭企业本身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环境的改善,这种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煤炭工业体系,即绿色煤炭工业体系。

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经济与社会、环境和谐的发展模式,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其结果必然是煤炭资源的大量节约、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再利用、伴生矿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最小程度的污染,这与绿色煤炭工业的构想是一样的。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战略的最佳选择。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的政策要求

1992年,西方发达国家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率先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旨在解决传统经济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2003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200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十一五规划的编制。2005年12月,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在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通知中,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和轻工七大重点轻工业成为第一批试点循环经济试点业。其中,河北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汶矿业集团公司、抚顺矿业集团、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集团公司5家煤炭企业被确定为首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可以看出,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目前,这股潮流已经登陆中国,并被政界和理论界广泛认同,而长期以来被视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污染环境严重的煤炭工业理所当然是首当其冲,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试金石。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是煤炭行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煤炭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作为我国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已经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政策,为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的主要措施及政策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其中,政府作为执法者和社会、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捍卫者,应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煤炭企业作为实践循环经济的主体,则起着关键的作用。

1.政府的职责

首先,政府应通过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给予扶持,包括投资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财税政策等。具体来说,要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煤炭企业引入先进的设备,为煤炭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等,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引导煤炭企业自愿地走循环经济之路。

同时,政府要通过立法和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管制来规范煤炭企业的行为。政府管制是促进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煤炭工业的直接外部手段,健全的法制建设则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煤炭工业的有力保障。政府应加强对煤炭行业的资源管理和安全监察,严格制定并切实执行煤炭资源在开采、生产、废弃物排放和回收利用等环节的相关标准,运用处罚、政府补贴、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促使煤炭企业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物循环再使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煤炭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所产生的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消耗。另外,建立和完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也刻不容缓,要通过立法营造一个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煤炭生产。

2.煤炭企业的对策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要按照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的要求,遵循减量化、再循环与再使用三个基本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建新型企业文化,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煤炭工业,离不开煤炭行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在全体员工中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这是循环经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

(2)合理设计煤炭产业集中度,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中企业数目众多,多数小煤炭企业生产设施简陋,生产能力低下,煤炭资源浪费严重。要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合理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使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行集约化经营。通过更新煤炭开采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并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实现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通过改进煤炭生产和使用方式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实现污染物微排放或零排放。

(3)积极推进煤炭科技创新,构建煤炭技术支撑体系。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技术支持,技术创新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的永恒动力。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主要包括煤炭的绿色开采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以及污染治理技术方面的创新,构建以资源节约和环境无害化为核心的煤炭技术支撑体系。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4)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再利用。要充分利用煤炭企业的资源优势,以煤系共伴生资源为主要原料开发出一批档次高、质量优、销路好的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大力发展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再利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或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提高经济效益。

(5)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建设美好生态家园。煤炭企业是典型的资源性企业,任何一处矿井,其资源总是有限的,必定要经历开发、兴盛、衰老、报废、关闭这样一个过程。因此,不仅要对使用中的矿井进行整治,从源头上减少环境的污染,而且要做好废弃矿井的无污染处理和再利用工作,主要包括塌陷区回填、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等。对恢复的土地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王万恩.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管见[J].煤炭经济研究,2005(9).

[2] 吴未,黄贤金,林炳耀.什么是循环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5(4).

[3] 曹代功,杨昌明.关于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煤炭科学技术,2006(1).

[4] 武宗坤,武燕文.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J].煤炭经济研究,2005(11).

工业经济论文篇3

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者开始思索如何才能使得人类和自然不再是对立的双方这个问题。1966年,美国学者鲍尔丁在《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世界的经济学》发表了系统论学说。他指出,地球就像一艘飞行在太空的宇宙飞船,必须依靠不断的消耗和重生资源维系生态系统。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加以破坏,那么地球就会像飞船一样资源耗尽,走向灭亡。鲍尔丁的学说也被称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他的学说被公认为是循环经济的早期萌芽。1987年,联合国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书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把经济发展和环境结合起来。该书认为,世界各国人民必须马上从现在起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重大问题,制定正确的政策并加以实施。该书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工业、城市和生态环境等角度展开研究,这为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借鉴。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特纳发表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书中第二章的标题就是“循环经济”,作者试图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动模型。该书被认为是第一次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开始进入我国。很多学者对循环经济展开系统的研究。季昆森所著的《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谭根林所著的《循环经济学原理》等被视为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的起到奠基作用的文献资料。这些著作主要是将国外的循环经济理论引入中国,是属于基本理论层面的介绍,并没有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当然,这也与我国当时的经济情况相符合。在当时,我国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刚刚开始,人们还处于对循环经济模式和必要性的讨论上,根本没有进行到更深入的层次。

二、循环经济评价方法

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间循环;二是区域循环,主要指产业园区循环;三是社会循环,主要指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循环。判断各层次循环的评价方法一般认为有如下三种: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法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给出的,即对产品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生命周期法可为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基于科学的、可验证和可比性的能够量化的评价方法,可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产品进行生态设计的重要支撑工具。清洁生产审核法。清洁生产审核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对服务和生产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高污染、高消耗和低效益的原因,提出减耗增效的方案,进而选择一套改进的生产工艺,促使企业清洁生产的过程。我国在企业循环经济层面,已经全面贯彻落实清洁生产的工作。物质流分析法。物质流分析法就是以量化的方法估计社会中的物质流动。物质流分析方法遵循物质守恒定律,即一定时期的物质流入等于物质存储加上物质流出。在国家(区域)层面,物质流分析法称为总体物质流分析,即建立这一个国家(区域)的物质流账户,并以此为依据为政府提供政策借鉴。在行业层面,采用的是元素物质流法,使用定点观察法或跟踪观察法,对选定的某种产品的具体要素流入和流出情况进行统计。在企业层面,采用物料平衡方法。物料平衡是清洁生产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原料和能量的具体利用情况和废弃物的排放量,计算企业资源的利用情况,研究更好的资源使用方法。物质流方法充分借鉴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测量工具。

三、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宏观层次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在2007年由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统计局和环保局共同制定和,这是一部面向我国所有产业的循环经济标准,包括化工产业。该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个方面制订了22个宏观层面和14个工业园区层面的环境评价指标。关于企业微观层面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目前还没有统一版本,各省市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颁布执行。从各地环保网站和学者研究资料统计发现,目前广西颁布了《广西主要工业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参考国家标准制定的行业和企业循环标准体系。上海市发行了《上海市工业区循环经济建设指南》,主要对上海的工业区域内企业的循环经济建设给出了量化指标。深圳市实施了《深圳循环经济指标计算与使用办法》,对产业和企业进行量化考核。可见,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具体产业和企业的量化考核办法,特别是单独针对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还不完善,化工企业方面的指标体系也是如此。

四、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一)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方法

由于缺少关于化工企业的国家和省级层次的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学者们通常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某一具体企业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在列出的各项评价指标下打分,对分数进行适当的计算,给出每个分数在上层指标中的比重。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评价法,一般对某企业的具体指标邀请专家进行优良中差的评定,再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出该企业的最终得分,进而判断该企业综合表现位于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的具置。杨晓龙,王华通过该方法对某一石化企业进行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另有一种方法,在同样采取了层次分析法给出了各指标的比重之后,通过对比各指标的标准值和某企业的具体数值,算出该企业的所有指标的分数,进而进行加权计算,给出该企业的最后分值。这种方法称为综合评价法,与模糊评价法相比,该方法需要事先给出各个指标的具体基准数值,这些基准数值因为各企业和地区的不同很难统一,所以会对最终评价结果造成影响。王自强,郑季良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某化工企业进行了具体分析。

(二)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总结,我国对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大概有如下几类:一是总体性原则。该类原则要求所设定的评价指标要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这类原则有系统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等;二是科学性原则。该类原则要求所设定的评价指标要科学合理,能够准确地可量化地衡量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情况。这类原则有可操作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等;三是动态性原则。一段时期内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状况不会发生改变,但是从长期来看,一些数据还是会有所变动的,应考虑整个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动态实际,建立相应的指标,如敏感性原则。

(三)我国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工业经济论文篇4

关键词:水泥工业;协同处理;废弃物(垃圾)重组化;系统化技术

引言

在2005年第4期的《关注循环经济》一文中,本人对什么是循环经济、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节能和冶金、石化行业及系统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几点作了初步的分析,回顾了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控制全球温室效应)等国际活动,指出我国把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基本国策等,并且对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资源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列出中国资源消耗占全球总消耗的比重,指出我们要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实现资源再利用的迫切性;并列举了中央历届首长都提到要发展循环经济等等。目前循环经济已列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着力点,逐步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有3R原则:Reduce(减量,资源消耗减量化),Resure(再使用,资源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资源再生化),另外还提出了Remanufacture(再制造)和EPR(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排放者责任)等。

在机械制造业、发电厂、冶金、石化行业实行循环经济,“一论”中已指出再制造、发电设备大型化、清洁生产等方向,这可以看出要从工艺着手,系统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与之配合,才能使循环经济达到更高水平,才能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才能使循环经济集约化。先进工艺和自动化技术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但作为自动化的从业人员,应该树立为工艺生产服务的思想,我们要学习工艺、了解工艺,正如Astrom所说,掌握生产过程特性等工艺知识越多,则设计的控制系统就越好。本文将结合建材工业中主要材质水泥的生产工艺的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于自动化的从业人员来说,就算是一种对工艺的学习了解吧!并从而举一反三,了解循环经济与许多行业的关系。

1水泥工业与循环经济

(1)水泥工业的发展现状

在“一论”中表1“中国的资源消耗占全球总消耗的比重”里指出,这些年发展最快的钢铁占全球总消耗的26.7%,而水泥独占鳌头,占全球总消耗的48.3%,这是2003年的情况。我国2005年水泥产量为10.64亿吨,比2004年增长9.7%,占世界水泥产量50%以上。从1986年起,我国一直是世界第一产水泥大国。我国水泥出口也有较大增长,2005年水泥出口比2004年增长89%,同年水泥熟料出口1078.49万吨,比2004年增长949.66%。水泥生产结构调整得到突破性进展,2005年建成投产11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增能力为10,137万吨,累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15条,其中4000吨以上生产线104条,整个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处于最佳机遇期,2005年新型干法水泥总产量的比重为45%。另外就是产业集中度提高,安徽海螺集团已成为第5位世界水泥企业集团,我国10大水泥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由2000年的4.4%提高到2005年的13.3%;装备水平及装备制造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已全部国产化,日前10,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全球7个中我国占4条。所有这些为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设和设备出口提供了保证,2005年沙特与我国签订了6条日产5000吨以上水泥生产线总承包合同,其中两条是国际最大规模日产10,000吨水泥生产线,总合同金额达13亿美元,这也证明我国水泥工业正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与电力工业一样,水泥工业也面临以大型化、新工艺取代小水泥及落后工艺的加快产业升级的局面,日产2000吨(欠发达地区)及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将会较快发展。我国水泥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节能、环保、发展循环经济都是当务之急。

我国水泥工业经历了模仿、自主开发研究、创新提升三个阶段,除普通水泥外,还研制了8大类6个体系的特种水泥(包括重交通路面水泥)、绿色高性能生态水泥等,而且以节能、环保、高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继续前进。

(2)水泥工业与节能

水泥工业的能耗量约占全国能源产量的7%~8%,又仅就新型干法生产来说,国内一般水平的水泥企业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能耗仍有很大差距,约多耗能3成,而国内其它生产工艺则能耗更大,也就是说节能潜力很大,所以我国“十五”中提出的节能十项重点工程中第一项“燃煤工业锅炉(窑炉)工程”即包括水窑。如以窑外分解窑热耗折算系数为1,则湿法窑为1.82,中空窑为2.46,机立窑为1.3,普立窑为1.69,由此可知,湿法窑比窑外分解窑多耗能将近1倍,其余类推,所以工艺设备改造是节能的主要方法。

水泥生产的能耗由三部分组成,即生产水泥中所用熟料在其煅烧(烧成)时所消耗的热能、水泥生产过程所消耗的电能、水泥生产中所用的原料、燃料及矿渣等混合材烘干时需消耗的热能。水泥节能的途径,除上面已说到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型干法生产快速发展以外,尚有如下几点:回收废热进行发电、利用各种工业废渣废料、以质代量、技术装备的改进、水泥窑焚烧垃圾等,我们要按照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节约能源法”等,特别是“十一五”规划中节能20%的目标抓紧工作。

关于回收废热进行发电,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节能途径。目前国内即使先进的生产线工艺,仍有大量350℃以下的余热不能被利用,浪费热量约占系统总热量的30%。目前正推广利用水泥生产中的废气作为热源的纯低温余热发电(不是补燃型),同时也减少“热污染”,改善了环境,目前新的国产的干法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而且投资成本降低,一般投资回收期为3~4年,详见表1(注:500~5000t/d生产规模),天津水泥设计院还自主开发了DCS系统,用于SP余热锅炉或AQC余热锅炉的控制。

表1新型干法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名称国产技术和装备国外技术和装备

吨熟料发电量(kw/h)24~2628~38

自用电率(%)

年运行时间(h)7,5007,500

供电成本(元/kwh)约0.5约0.2

单位千瓦投资(元)约7,000约8,000

劳动定员(人)1616

因为节能的各种途径与循环经济或环境保护关系很密切,所以将在以下各小节中阐述。

(3)工业废渣、废料的利用在“一论”中说到我国每年约有8亿吨工业垃圾(或称工业废弃物),实际这是2000年的产生量,2004年的产生量已为12吨亿,其中综合利用量为6.8亿吨,工业危险废弃物产生量963万吨。工业危险废弃物的处置方法以焚烧为主,但缺口很大。我们知道水泥行业是严重的资源依赖型行业,主要原料以天燃原料为主,但对无机固体废弃物具有很好的消纳能力。生产1公斤的水泥制品,大约需要0.75~0.9公斤熟料矿物和0.1~0.25公斤混合材料及其它辅助材料,在磨制水泥过程中已经大量使用矿渣、粉煤灰。生产1公斤熟料,大约需要1.3公斤的石灰石、0.3公斤的黏土质原料、0.15公斤的煤炭,替代原料和替代燃料的工作一直是主要的研究课题。虽然水泥工业自身不能形成主要原材料的循环,但是却可以消纳其它行业形成的废弃物,这就是所谓的大循环或中循环。废旧轮胎、废机油等可燃物质可作为替代燃料,作为替代原料,除去上面所说的矿渣、粉煤灰外,还有高炉废渣、冶炼尾矿、赤泥、电石渣、铸造砂等,平均1吨硅酸、盐水泥可以消纳300千克工业废渣,这样充分利用其中的硅、铝、铁、钙等有用成分,可配成合格的水泥生料,又可节约原料资源。特别是经过煅烧的废渣,可以降低熟料烧成热耗,所以说也节约了能源。为此,水泥窑外,要增加些预处理的设备,特别是作为替代燃料,要对应建设预分解窑或对粉状、液体废料设计出相应的燃烧器或喷射装置、投入装置。

关于工业废弃物中重金属问题将在第5小节中阐述。

(4)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在“一论”中说到我国每年约有1.4亿吨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量约8~10%,实际历年堆存量有70多亿吨,垃圾堆存侵占的工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中。我国处置生活垃圾主要有填埋法、焚烧法、物理化学法三种。目前焚烧法有纯焚烧炉和垃圾焚烧发电两种。焚烧法的缺点是投资大、成本高,另外就是其技术上的缺陷,即只有当垃圾发热值较高时才合适,另外,就是仍有二恶英和重金属排放等二次污染的难题。

又污水处理中(包括工业污水处理),全国已形成超过1亿吨的年污泥总量,目前污泥处置水平很低。

我国北京水泥厂从90年代以来开始了利用水泥厂回转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系统处置城市垃圾取得可喜成果;

2005年瑞士豪西盟(Holcim)集团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制定了“水泥生产过程协同处理废物指南”,足以证明这是一条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和实行循环经济的可行之路。由于认识到焚烧炉对人类环境和健康存在着严重的威胁,从1985年起美国就已有超过137座焚烧炉兴建计划被取消,1996年五大湖区52个焚烧炉结束运作,日本于1998年末开始永久或短暂关闭了2000多座工业废物焚烧炉,到2000年7月,全日本已有4600座垃圾焚烧设施被停止使用;欧洲也相继颁布“焚烧炉禁建令”后,所以我国对这方面的技术动向应密切关注。

经研究表明,无论二恶英的产生是哪种机理,其产生过程都具有以下特点:HclO2前体物的存在;生成温度不高,一般情况下在250℃~600℃之间;特定的金属离子(Cu2+、Fe2+)对其形成过程的催化作用;燃烧过程不完全,有一氧化碳存在;烟气的含水量较高,燃烧过程产生蒸汽。而一般生活垃圾焚烧过程具备生成二恶英的条件,因此出烟口气体中的二恶英含量较高。为此,提出“3T+E”控制要求,即燃烧温度(Temperate)、烟气停留时间(Time)、搅动现象(Turbulance)、空气供给量(ExcessAir),另外就是要求在焚烧过程中添加吸收剂或碱性抑制剂,以及从源头上控制进入的垃圾的氯含量。一般情况下要求温度大于800℃、烟气在高温区停留时间在1~2秒以上,垃圾与空气充分混合,保证过剩空气比为1.5~2.0,还要求尽量缩短燃烧烟气在处理和排放过程中处于250~600℃(尤其是300~400℃)之间的时间,而且对焚烧后的灰渣和焚烧过程中的飞灰要进行二次焚烧或水泥固化,防止灰渣中的二恶英的二次污染。如果说上述是对焚烧炉的工艺要求,还不如说水泥窑炉具有诸多优点,可以做到在水泥生产的同时进行生活垃圾的焚烧,替代传统的垃圾焚烧炉。

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的优越性总结为如下几点:1、窑内温度高,物料温度约1450℃,气体温度约1750℃;2、物料和气体在窑内通过时间长,在大于100℃的通过时间为4秒;3、窑内高温气体湍流强烈,可使废弃物完全燃烧;4、水泥窑全系统在负压下运行,有毒有害气体不会漏出;5、水泥窑内的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吸收废弃物中的氯、硫、氟等,变成无毒的化合物;6、焚烧废物的残渣最终又进入水泥熟料,对水泥质量并无不良影响,这也防止了二次污染;7、可燃废弃物可替代部分燃料,可减少水泥工业对燃料的需要量,节约一次能源,同时也可减少CO2等废气的排放;8、最后就是水泥窑可以将废料中的绝大部分重金属固定在熟料中,避免了重金属的再次扩散。

当然对垃圾分拣、除铁、破碎和喂料系统那是必要的,这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当然也可以单独建立垃圾处理工厂。

(5)重金属的渗滤性上两节末说到的重金属,一般是指比重大于4

或5的金属,约45种。铅、铬、镉、汞等均属于对人体危害较大的重金属,而砷有时也有人把它列入有害“重金属”,现实生活中,垃圾中的确有重金存在,具体如表2所示。由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系统如上节所说的处理温度高、停留时间长,碱性工况、处理量大、不产生强酸性气体和灰渣等优点,而且被固化的重金属在水泥产品使用过程中,不会渗滤到环境中,所以,这成了处理含重金属废弃物的好方法。当然这些是经过实验认证的,如法国、德国、我国台湾和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都有研究成果发表,结论是:采用水泥窑炉焚烧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不会因为垃圾中所含重金属而在生产过程和水泥产品的使用中给环境带来影响。

同时水泥产品国家标准应增加重金属含量安全指标,这样才能做到使水泥企业协同处理垃圾的事业名正言顺。

表2垃圾灰渣中重金属量(mg/kg)

类别AsCrCuCoCaHg

L1220.0959110.1

M555380.51133113.5

H9020001.03054003070

注:其中L:重金属的低限含量

M:重金属的平均含量

H:重金属的最大含量

2循环经济及系统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再认识

(1)本文通过水泥工业的节能及协同处理废弃物进一步加深了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循环经济作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减量、再利用、再循环的优先排序是:首先是企业内部要考虑减量化,即减少废物产生量、天然资源的消耗量,然后才是对废物的再利用、再循环;在产品的使用和报废上,首先应考虑再利用,减少一次性使用的产品,然后才是再循环。我国不少企业,首先在减量化方面做得很不够,所以我们讨论再利用、再循环时,切莫忽视了减量化,就如低标号水泥的“泛滥”,这不仅是造成工程质量差的问题,还浪费了矿产资源和能源,所以水泥行业提供以质代量的节能途径。为此从系统结构优化的角度看,循环经济还需要增加重组化(Reorganize),即4R,我们应追求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力求生态经济系统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最优化前提下可持续发展。

(2)系统化技术之所以称为一门技术,是为了强调它不只是科学意义上的系统学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操作的一门技术,可以解决具体问题。如研究循环经济的物质流核算(MFA),要从各行业物质流平衡表做起,再作出全国的物质流平衡,从而得出资源利用评价指标、资源循环利用的评价指标、废弃物排放量指标……,我国在做了这些工作之后,才指出“十一五”规划的两个历史硬指标: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在“十五”末期降低20%,从而实现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在系统化技术的应用中,应分析出形成循环经济产业的经济动力,如“一论”中所述的模仿人的血液循环系统将废旧家电、废塑料制品等废弃物循环利用各部分为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又如环保事业的核算应该确立环境管理会计(EnvironmentalProtectionAccounting)概念等。

所以推行水泥生产过程协同处理废弃物的循环经济,应从系统化技术着手在经济和政策结合上采取措施,形成良好的处置废弃物的市场环境。

(3)自动化技术是节能和节约资源、特别是循环利用废弃物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实践证明水泥行业在粉磨环节上采用自动化技术,节电效果尤为显著,吨水泥耗电量度998年时需要38千瓦时,而2003年国内先进指标已达到25千瓦时,如果按这个指标计算,仅2004年一年我国此项可节电126亿千瓦时,即折标准煤155万吨。除去变频调速以外,电控方面还有多项技术需要推广,智能化的马达控制中心和智能化配电柜等将使水泥厂向数字化、网络化前进了一大步,这也证明,在应用现场总线技术方面,电控比仪控领先一步。

作为仪控中常遇到混料流量调节和水泥窑的大滞后调节两个难题,经过DCS技术多年推广,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经验。如横河DCS的“内部仪表”中有混料PI调节器,它可以保持累积的总流量为所需要的数值;又采样PI调节器是专门为长纯滞后时间的系统而设计的,它总结了操作工人的经验,调节器自动地执行如下控制动作:模拟操作人员在手动状态下略为改变控制输出并观察其效果,连续进行这个“逐步改变并观察”的过程,以达到预定的目标性。具体采样周期为PI控制时间与输出保持时间之和,而且PI控制时间仅为采样周期的十分之一。这对于水泥窑的对象,可以把实际操作工人的经验与DCS的控制手段相结合,做到人机和谐友好。当然新的控制算法、数字模型等的研究,对于掌握水泥窑的运行机理并实现对其控制,也是有利的,上述这种简单易行的控制方法,也是在掌握水泥窑的“脾气”基础上得来的,所以并不矛盾。

4结束语

说到这里,看来自动化的从业人员对水泥工业或其它行业更应加强全面的了解,才能获得更多的系统成套工程,才能确立诸如特殊检测和应用软件项目,才能获取更好的商机。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提倡横向联合时,我所在的公司曾与黄石市经委联合,得知该市有1907年经慈禧太后亲笔御批的水泥厂,如今已成为我国500家重点企业的新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现在我国这样的大型水泥企业有10家,现在又提出了“倡导循环经济,推近节约型水泥工业建设”的方针,它将使我国做到由水泥生产大国向水泥生产强国的转变,步子将走得更坚实,我们从事自动化技术的人员将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卞正岗关注循环经济,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05年第4期.

工业经济论文篇5

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在一起,成为国际上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搞清循环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做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的人口大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产生背景

循环经济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出现,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态,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其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界关系在认识上不断演进的结果。

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因此而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似乎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由于对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缺乏认识,人类在取得一个个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和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生态难民。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之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些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是这一新发展观形成的两个重要里程碑。《环境和发展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文献的签署,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认识。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也是产业链的有机延伸。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固体废弃物的快速增长需要有新的管理战略。日本从1990年开始提出垃圾减量化问题,并使东京的垃圾年增长率从8%降到1998年的5%以下,但仍有大量的垃圾产生,使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急剧下降,新建又要占地。废旧物资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既可以少产生废弃物,又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占地。

——他们已处于工业化后期,经过长时间积累,废弃物中有大量的废旧物资,如废钢铁、报废汽车、废家电、废纸张等可以回收利用;通过循环再生利用,再投入少量的矿产资源生产新的产品,就能实现产品报废和更新的动态平衡。

——他们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本国矿产资源所剩不多,客观上要求对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否则就要花更多的钱从国际市场上去购买。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众较高的环保意识,是这两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我们原来所说的废旧物资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一是出发点不同。过去我们讲废旧物资回收,主要是因为物质匮乏,通过节约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来缓解供应短缺;现在是强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二是范围不同。过去我们强调的是生产资料,如废钢铁、废玻璃、废橡胶等的回收利用,而循环经济中要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化”)的废弃物,已从生产领域扩展到生活领域,重点是城市的生活垃圾。三是途径不同。过去我们通过计划实现废旧物资回收再生,现在则是在法规和标准的严格执行前提下,通过市场运作来发展循环经济。

二、循环经济实践和理念的发展

在上世纪70年代OECD国家实施“污染者付费”的环保政策后,企业界也开始探索新的生产方式,通过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并形成了废弃物的不同利用途径和方式。此类实践分两种形式:一是在企业内部;二是发生在企业之间。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得到了发达国家政府的推动,也得到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积极响应。例如,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杜邦化学公司将减少(Reduce)、再用(Reuse)和循环(Recycle)作为指导原则,组织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创造性地形成了化学工业的“3R制造法”,大大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到1994年底,使生产中产生的废弃塑料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公司也因此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理成本,节省了大量开支。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Parks)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通过废弃物交换将企业联系起来。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实践表明,废弃的石油产品和有机物的综合利用,可以形成生态产业链,进而形成生态工业园。丹麦凯隆堡是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电厂是该园区产业链的核心。电厂给制药厂供应高温蒸汽,取代了其自备锅炉;给居民供热,减少了3500个家庭取暖炉;供应中低温的循环热水,使大棚生产绿色蔬菜;余热放到水池中用于养鱼,实现了热能的多级使用。同样,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和筑路,脱硫石膏用来造石膏板,使进口的石膏原矿减少一半。该园产生的效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节水。炼油厂每年节水120万立方米,药厂废水处理后的90万立方米也可用来替代淡水。二是节约矿产资源。电厂用炼油厂排出的空气每年节煤30000吨(约占物料投入的2%),节油19000吨。制药厂的残渣用来制造有机肥料节约氮800吨,磷400吨。电厂和炼油厂的废弃物资源化,每年节约2800吨硫和80000吨石膏原料。三是减少废弃物排放。电厂20万吨的粉煤灰和80000吨除尘渣不再填埋;炼油厂2800吨的硫不再排到空气中;制药厂100万立方米的水处理废渣不用填埋或填海而制造成有机肥料,供附近的农场使用。此外,还避免了约2000吨二氧化硫和13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根据企业的实践总结提出了工业生态学(原文是IndustrialEcology,国内有人翻译为生态工业,或产业生态),并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理念。工业生态学的概念,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当时的副总裁RobertFrosch于1989年在《科学美国人》发表的“加工业的战略”一文中第一次提出。1997年,斯坦福和耶鲁大学联合办了一份《工业生态学》杂志,探讨其理论与实践。其基本做法是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用到工业生产体系的设计中,将工业生产过程类比成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封闭体系。其中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环节的“营养物”或原料。这样,彼此相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中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当然,从目前的实现程度看,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而言,工业生态系统中的类比概念还是比较简单而低级的。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工业生态系统还难以达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共生程度。尽管如此,按照工业生态学中“工业共生”、“工业代谢”的概念,来设计企业之间的“生态”联系,还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生态效率原则的精髓。199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在向联合国环发大会提交的一份报告:《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中,最先提出生态效率的概念,就是“既要提供价格上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要逐步降低对生态的影响和资源消耗强度,使之与地球大概的承载能力相一致”。用通俗的话说,生态效率有两层含义:其一,在资源投入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其二,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

从产出的角度看,工业生态学追求的环境目标是“零排放”。它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有利用价值的废物都被用起来了,因而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极少甚至为零;这与我国过去提倡的“吃干榨净”的意思相近。从现实看,无论是“零排放”还是“吃干榨净”,都很难真正实现。举例来说,现在世界能源的平均综合利用效率是30%多,我国为20%多,其余的部分都被当成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了。无论未来的技术多么发达,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也很难提高到100%。因此,实现“零排放”的环境目标可能只是一个理想。从投入角度看,生态工业学追求的目标是“减材料化”(Dematerialization,有人翻译成非物化),其含义是指在产出数量和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物料的投放强度,同时不影响产品的质量;既要产品变轻、变小、变薄,又要经久耐用。因此,这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德国沃佩韬(Wuppertal)气候、能源和环境研究所前副所长Bleek在1994年提出,在一代人时间内将资源效率提高10倍,在不降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条件下,缩小贫富差距,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翁端:《环境材料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国际上已经进行了废弃物“零排放园区”、“零排放社区”和“零排放汽车”等的试验,而“减材料化”则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世界上已成立了4倍因子和10倍因子俱乐部,研究有关理论。

从技术上看,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上。清洁生产最初从少废、无废工艺和废物综合利用演化而来。1975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在巴黎成立工业和环境规划活动中心,该中心在工业和环境领域列了两个计划,其中之一就是清洁生产。1989年,UNEP理事会会议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清洁生产。从1993年起,我国开始利用世行项目进行清洁生产试点。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之中,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核心是污染预防,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管理,通过节能降耗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从上世纪90年代起,制造业界为了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在生产中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出了绿色制造的概念。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机床敏捷制造研究所、加州大学能源研究所和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联合成立了绿色设计与制造协会,研究制造业中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问题。1996年制造工程师学会出版了绿色制造蓝皮书,其中提出的绿色制造概念是,综合考虑优化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的制造系统,使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不损害人体健康,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工业废弃物的90%来自于制造业。因此,改变生产方式、重塑制造业形象成为制造业努力的方向。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法律与利益因素

通过立法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德国于1991年和1996年颁布《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规定了废物处理的次序首先是尽量减少其产生,然后才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置。德国法律规定,自1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要达到80%。欧盟和北美国家也相继制定了鼓励废物或副产品回收、绿色包装等方面的法律,并提出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复用或再生利用的具体目标。法国提出2003年包装材料的85%应被循环使用。奥地利的法规要求必须对80%的回收包装材料进行循环处理或再利用。欧盟规定到2003年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率达到重量的85%。由此可见,法律是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重要依据。

为了建立循环社会,日本在2000年前后相继颁布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法(修订)》、《固体废弃物管理法(修订)》、《建筑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和《绿色消费法》等多项法律,与原来颁布的《容器包装与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等,构成了建立循环社会的法律框架。在《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日本将“循环社会”定义为自然资源消耗最少、对环境压力最小的社会;将那些能用但还没有利用起来的“垃圾”定义为“可再生资源”,并要求其回收;提出垃圾管理顺序为:减少产生量再利用回收能量利用安全处置;明确了政府、地方主管、企业和公众的责任,鼓励每个人为建立循环社会做出努力;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对产品从生产到最终处理的全过程负责;政府将制定“促进建立循环社会的基本规则”;还提出了促进循环社会的措施,并对产生污染的企业征收环境补偿费等。

企业在废旧物资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中产生利润,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没有企业的积极性,没有企业的行动,发展循环经济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下面,我们仍以凯隆堡生态工业园为例,说明经济纽带是怎样将园中不同的企业联系起来的。企业经营的最大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制药厂之所以选择用电厂的蒸汽而不自己生产,是因为用后者的蒸汽更省钱。1982年制药厂锅炉改造,经过可行性研究,选择了最经济的供热方法,即全部使用电厂的蒸汽。从电厂获得蒸汽只要铺两英里长的供气管道,相当于药厂两年的内部改造投资。同样,石膏板厂用电厂脱硫产生的石膏也是为了节省资金,原来该厂要从西班牙进口石膏原矿,现在用电厂脱硫产生的石膏,节省了运输费用,从而使产品的成本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条:一是法律强制,即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环境标准的执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用产业界人士的话说,废弃物不准随便排放了,企业就必须做出处理或综合利用的选择。二是利益驱动。利益驱动有两层含义: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用了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就可以省一部分原料费用,产品的成本就降下来了;同时,在废旧物资利用过程中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因。法律强制和经济利益是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不可或缺的前提。没有环境保护法律和标准的强制执行,企业不会主动地去利用废弃物;没有经济效益,即使政府强制去做,企业也会找出种种借口来拖延和规避。

四、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环保产业的发展

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考虑,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着想,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没有了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廉价资源和环境容量,也经不起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应当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目的。

首先,涉及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产业发展可以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设计。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方面,我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国际上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每年再生资源回收价值达2500亿美元左右,且以15~20%的速度增长。世界钢产量的45%、铜的62%、铝的22%、铅的40%、锌的30%、纸制品的35%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利用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不仅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遏制废弃物的泛滥,而且比利用矿物原料少耗能,少排放污染物。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老旧汽车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将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例如,报废汽车中的许多物件,像旧发动机、旧轮胎等都可以进行循环利用。以旧发动机为“毛坯”,按照严格的技术要求,采用专门的工艺和设备,对主要零部件进行清理、检测、加工、更换,可以生产出“再制造发动机”。其功能、油耗、环保等指标完全能够达到新发动机的标准,其价格仅是新机的50~60%。用这种办法,旧发动机85%的价值得到了利用;而回炉只利用了原价值的3%。废旧轮胎回收利用也是如此。国际上每年旧胎翻新量一般占新胎量的10%。我国每年生产新轮胎1.01亿条,产生废旧轮胎约3000万条左右,其中400万条得到了翻新,仅占新胎量的4%。据测算,每翻新一条胎可节约橡胶4千克,碳黑2千克,尼龙帘布1.7千克,石油18千克,钢材1千克。只要使我国的旧胎翻新量达到国际一般水平,节约的资源量就是很可观的。其他的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张的回收利用,也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的又一个重点是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这样既可以节约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又有利于避免因堆放工业废弃物而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一方面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2000年我国生产实心粘土砖5400亿块,破坏和用掉耕地约100万亩。另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模式每年产生数以亿吨计的煤矸石。因此,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建筑材料,替代实心粘土砖,是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重点。不仅可以保护土地“这道生命线”,还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此外,利用钢铁厂的废渣生产矿渣水泥,利用电厂除硫产生的脱硫石膏生产建筑用石膏板,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经贸委已经出台限制生产实心粘土砖的文件,积极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将会对上述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题中之义。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应特别重视“垃圾围城”问题。从当前着眼,发展循环经济应将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回收和处理放在重要位置。近20年来,我国城市垃圾以7%以上的速度增加。2000年全国668个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5亿吨,总积存量达60亿吨以上。“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调查发现,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有机质占50%左右,废纸含量在3~12%,废塑料制品约5~14%。这些都是可以回收再生利用的。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中小城镇优先利用垃圾堆肥,不少的地方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大城市利用垃圾进行焚烧发电,并对由此产生的能源进行多级利用,广州、上海等城市也已经取得了成效。

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众多理论和实践探索表明,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已有一些地方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来设计生态工业园,其中的一些已投入运营。有无符合设计要求的企业入园,法制框架是否实事求是,企业能否获得经济效益,是生态工业园能否成功的关键。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形成经济激励机制、开发相关技术等措施来推进。为了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

国家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但至今还没有一部这方面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工作的开展。实行我国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受发展阶段所限,国家的很多宏观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个个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微观行为抵消了。因此,根据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

目前,全国人大已经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将于明年实施。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但还不够,还应有更多的法律法规。虽然《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总则中提到“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但仅为原则表述,并无可操作性的内容。近年来,国家经贸委组织研究资源综合利用的法规体系,向全国人大提出将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废旧物资综合利用等内容,列入立法规划,这是非常必要的。应加快立法步伐,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

(二)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投资和消费是拉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例如,投资于天然气工程建设可以改变城市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因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投资于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地铁、轻轨等以电气为主要动力的交通设施,可以减少小轿车的尾气排放。通过对环境友好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以需求拉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起表率作用,通过采购计划拉动循环经济的需求,并影响社会公众。如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1认证企业的产品;办公用品采购有节能标志的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重复使用及废弃后主动回收等。

(三)利用经济手段,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OECD国家采用激励机制保护环境的有机延伸。由于OECD国家实施了严格的“污染者付费”政策,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主要差距在于:一是虽然我国的“谁污染谁治理”政策,类似于“污染者付费”政策,但实施的效果并不好;二是我国企业一旦使用其他企业的废弃物,如工业废渣、粉煤灰等,原来的废物产生者不仅不付费,而且还要向使用者收费,使综合利用企业无利可图,严重挫伤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积极性;三是我国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有时落实不到企业头上,不是地方不兑现,就是被“婆婆”拿走了。因此,需要进行认真地调查研究,彻底纠正上述错误做法,落实价格、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工业经济论文篇6

转型发展的逻辑对于某些地区的城市转型问题具有实际意义,但结合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发现“现代服务业”正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壮大,同时其与工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更多的研究倡导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完善服务体系、优化生产组织方式、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工业和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和完善各种产业链,实现现代服务业和传统工业、制造业“两轮驱动”。为了保证重化工业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需要选择适合重化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战略。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对于像葫芦岛这样的重化工业城市,应该从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视角,来寻求重化工业城市的发展转型。

2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的耦合发展

2.1现代服务业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等需求,现代服务业从传统的第三产业中延伸和发展出来,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广义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新型的服务业,狭义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信息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技能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之所以区别于传统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就现代服务业的行业范畴而言,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

2.2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的耦合发展、和谐共生是推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路径。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结合重化工业来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地区经济和运行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工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和运行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发挥推动力作用。第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施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按照我国现有工业发展模式推测,到2020年,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都将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破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基本职能。现代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是促进现代城市与周边地区及全国、全球之间经济联系的“黏合剂”。正是通过这些服务活动,才能促进城市综合性工业部门与城市中心地带之间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因此,现代服务业越发达,城市就越具有跨区性和综合性的服务功能。现代服务业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结合重化工业来看,主要表现在与重化工业的产业融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现阶段产业融合的突出特征是,工业企业非主营经济活动的外包,带动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向重化工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重化工业内部逐渐由以生产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重化工业的国际营销网络的形成,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换句话说,现代服务业和重化工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主要表现在重化工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重化工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主要表现为:一是该部门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汽油和煤气;二是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三是服务引导重化工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许多原有的工业企业通过大规模的进入或兼并现代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

2.3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策略(1)宏观层面。推进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是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实行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经营成本。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重化工业集聚为集成工业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规范服务业竞争秩序,降低服务外包的合作风险。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工业环节的“无缝式对接”。(2)微观层面。加强对研发与技术服务业的规划发展。葫芦岛市的石油化工业、船舶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等行业的企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企业集群也已初现规模,具备发展研发服务的基础和条件。企业集群的发展必然要求对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整合,对研发服务的需求会愈来愈强烈。因此需要尽快形成研究开发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3结论

工业经济论文篇7

工业工程作为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进行设计、改善、优化、实施和系统集成一门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金融、咨询、交通运输、通讯、餐饮、医院、教育、公用事业以及政府部门等各个领域。据调查显示,欧美3657家大中型企业中,有98%的企业设立了工业工程部作为实施IE的综合部门。中国自从80年代初引进工业工程以后,经历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众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应用着工业工程理论及技术进行优化,并取得了明显效果。1990年中国才开始正式的工业工程研究工作,从1993年才开始发展正式的工业工程高等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己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

(1)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109所高校开设IE专业。

(2)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型企业都不同程度采用工业工程技术优化生产过程,诸如:华为、中兴、一汽大众等企业,并为企业管理带来了尤为明显的效果。

(3)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体现深层次特点。每年例行举办工业工程交流与学术研讨会,聘请国外著名教授为国内工业工程客座教授,提升工业工程竞争力。

1.1工业工程培养方向

1.1.1系统优化管理

工业工程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有的信息、计算机和数学方法,对系统进行抽象建模和求解,为系统决策者提供定量或定性优化方案,主要研究系统运行影响因素、系统建模方法、系统资源配置技术等。

1.1.2生产运作工程

生产运作是制造的核心内容,是保证制造顺利进行的基础,其内容涉及到生产的整个流程,包括产品设计、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加工工艺与设备优选、工作设计、生产线设计、组织机构设计、项目管理、企业发展与创新等。

1.1.3人因工程

人因工程是一门探讨人机交互的学问,包括生产生活中的人与机器使用的关系,如何去改善人们所常使用的器物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使人的能力、本能极限和需求之间能有更好的配合,主要研究包括有可用性研究、生产安全工程、人机界面研究等。

1.1.4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物流是指从原材料到生产加工、销售、回收整个价值链上的实物流和信息流,物流管理是以优化为目标对实物流和信息流实施最优规划和控制,主要包括物料采购管理、生产物料管理、库存管理、产品配送管理、物流信息化管理等。

1.1.5先进制造及其集成技术

研究精益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绿色制造、协同制造等先进的制造技术,同时研究这些技术在企业应用的集成体系、企业集成生产过程、企业集成控制等。

1.1.6质量工程

研究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并对实际质量进行控制与评价,包括加工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优化、方案改善与效能质量的评价、服务系统功能质量控制与评价、统计过程控制、职业安全与健康等。

1.2工业工程的基本职能

工业工程在发展和应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系统规划、系统设计与实施、系统评价和系统创新四大功能。

1.2.1系统规划功能

系统规划分为宏观系统规划和微观系统规划两大部分。宏观规划是针对宏观层面做的未来发展构想,工业工程宏观规划包括行业政策、行业战略、行业技术发展规划等。微观规划,包括产品开发、生产经营或服务战略、技术更新规划、设备改造规划、资源成本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等。

1.2.2系统设计与实施功能

系统设计与实施是系统规划的后续阶段,包括系统设计、系统研究与实施、系统过程控制、系统重组与再造。系统设计是对工业工程研究相关领域进行系统总体设计,诸如,生产制造系统设计包括生产产品种类、生产规模、产线布局等。系统研究与实施是对工业工程相关研究领域进行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施,诸如,生产流程设计、生产人员配置、作业方法和时间标准制订等。系统过程控制是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实际运作过程进行监控。系统重组与再造是根据系统过程控制的反馈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再造一个比原来系统性能更优的新系统。

1.2.3系统评价功能

系统评价是在以上两个功能实施以后,对新系统进行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主要借助各种评价分析工具对系统的效益和成果,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分析、质量与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各子系统运行效率评价、规程和技术评价等。

1.2.4系统创新功能

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更是工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工业工程研究领域的系统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创新、新技术的开发。

2工业工程专业就业数据收集与分析

为充分了解和掌握工业工程学生就业状况,课题组以重庆大学2008-2011届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并结合“中国工业工程管理网”上“在线调查”到的数据以及“麦可思”研究报告中的公开数据,总结出了重庆大学近四年工业工程就业情况统计表。同时,对于某些数据还采取了在线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89份,回收76份,回收率85.4%。工业工程专业毕业学生从事制造、服务、事业单位和经贸金融的比例分别为93%、2%、3%和2%,其中,制造行业依然是工业工程专业主要的服务对象;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业单位和经贸金融作为就业部门情况调查对象,偏离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范畴,因此接下来,本文将重点对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分析。

2.1工业工程面向行业分析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服务对象,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将工业工程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管理科学知识的制造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被世人瞩目。统计数据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成为电子消费品、计算机硬件和电信设备方面的世界生产中心,世界第三大信息产业生产地。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70%的外汇收入。制造业是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组成的有机体,是一个相互关系、相互制约、彼此耦合的复杂系统。经历多年的改革之路,制造业的运行机制已发生显著的变化,工业化带动着制造业向前发展,使制造业系统成为一个非平衡系统。产生了以下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2)劳动生产率低;(3)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强度高。目前中国制造业就是要不断地探寻与构建新的作用机制,在将生产资料转化成产品以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在制造业与外界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熵减”,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促进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实际制造过程可以抽象为:G=C-E*U其中,G表示制造业的生产目标;C表示固有人员、设备等生产资源下的生产能力,是积极因素;熵表示企业中制造资源相互作用关系无序度的量度,U表示企业生产中能源、物料等的消耗,E*U表示生产过程的阻碍因素。由此公式分析,要提高制造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实际生产能力,需要考虑以下的两种情况:(1)当C不变时,必须降低E*U,才能达到提高G的目的。其中,E与U相互关联,保持同增同减的同向变化,通过提高系统有序性可以明显降低E值,需要采取例如加强管理各职能之间的协调、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协调管理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对人员进行分工、合理地使用设备等措施。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减少各种浪费明显降低U值。(2)只有当C的增量大于E与U乘积的增量时,企业才能持续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资金等引进在促进生产能力C产生增量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各种结构和人员、机器的重新调整,只有不断优化这种调整,不断提高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E与U乘积的增量要小于固有生产能力的增量,从而使制造企业达到更高的发展阶段。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服务业正在经历急速增长态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就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院服务研究,以帮助医院提高管理水平,在美国纽约大约有4%的工业工程师直接服务于医院,另外还有大量的工业工程师为其他服务行业提供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2006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9%。一些服务业陆续尝试使用工业工程技术进行管理优化,诸如,大型超市借鉴工业工程设施规划对商品分区和陈列进行布局优化;飞机公司借助工业工程中设备维护和可靠性技术对维护进行优化;银行通过工作研究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减少顾客等待时间,提高满意度;此外还有标准化管理、现场管理、人因工程和价值工程等技术在服务业的运用。虽然,工业工程在不同服务业中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上讲,服务业仍然存在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客户满意度低、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诸如,人们比较关注的医疗服务行业中,业务流程老化、服务意识淡薄、职业操守低等问题;餐饮业上,服务效率不强、标准化程度低、服务质量差;政府公共服务方面,办事审核流程繁琐、层层审批周期较长等问题。服务业中流程冗余繁长就会造成等待时间过长,同时增加了物流、信息流,信息传递不顺畅,同样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和损耗。这些浪费和损耗必然导致服务系统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到服务业的长期发展。工业工程通过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对现有流程进行“5W1H”提问分析,找出原有流程存在的问题和瓶颈,采用“ECRS”改进原则进行优化,进而提升效率和质量。改善服务业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是关系社会经济各要素和谐发展的保障。在服务业中,生产是制造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其水平和效率影响着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竞争力;生活业直接服务于人民的生活,关系到社会消费结构和社会稳定。工业工程的核心是减少浪费、提高质量和效率,所以工业工程是实现服务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有效利用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服务业进行业务流程优化和变革,可极大推动服务业内外产业结构的优化,做到真正有效高质地服务于市场。

2.2工业工程就业情况反映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工业工程本科生就业满意度较低。对此,我们通过构建ISM模型来对影响学生就业满意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学科设置来说,有26.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相差太远,因而使得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很难第一时间就适应;有27.7%的学生认为老师缺乏实践经验,反映出教师讲授内容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相脱节的情况,课堂教学内容没有紧密结合实际问题,缺乏对学生实践的指导;24.2%的学生认为实践环节太少,反映了教学过程没有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环节;17.4%的学生认为学科特点不突出,反映了学科发展没有紧跟社会进步,教学内容相对老化。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生产和生活都发生着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知识结构,单纯以经典工业工程理论传授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发展要求工业工程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完成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3工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及措施

创新是指产生新观点、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技术,创新人才是能够打破常规,根据既有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经过分析、归纳及其他相应的实践活动,提出新发明、新发现的高素质人才。创新人才必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的素质。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基本素质,通过不断培养能够固化这种能力;创新精神是创新的源动力,是创新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体现,展现一个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知欲望;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目标实现的保证条件;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的心理特质,是持续创新的根本保证。在这四个创新素质的指导下,实现工业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业工程从美国起源,经过日本发展,如今正悄然改变着世界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如果要全面提升制造和服务水平,就不能一味地引进。必须走创新之路。首先,消费者的需求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单一的消费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诉求,为此,必须不断创新。其次,世界各国都极力探索新的技术,以此推动经济航母的前行,如不创新必然落为人后。最后,先进的创新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只能借鉴,中国工业工程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工业工程发展之路。要实现工业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3.1树立创新化培养目标

从思想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创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培养他们从社会发展的广阔视野去认识和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从培养方法到课程设置直到教学手段各阶段引导学生探知未知世界的欲望,及改变现有认识的思维习惯。

3.2引进资源,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世界发展日趋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对于工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来说,引进资源,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很重要的途径。通过广泛引进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拓展交流渠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学生从不同文化和不同角度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加强教师资源的国际化建设,建立工业工程领域教师的出国进修、交换互访制度,提升教师整体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领路人作用。

3.3完善工业工程课程体系

按照国际工业工程师认证标准和要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教材,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工业工程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3.4积极推进科研活动

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产学研结合是工业工程发展与应用的有效途径,企业需要工业工程理论的支持,学生需要实践场地以验证所学知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两者的结合既能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又可以实现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在此基础上积极申请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历练科研队伍,不断提升应用工业工程理论指导实际生产的能力,同时不断丰富和创新工业工程理论体系。

3.5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科技大赛,诸如,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和全国范围的物流设计大赛,以此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水平。

3.6建立工业工程文化工业工程对世界的认识和改善涉及到五个意识层面,分别为:成本和效率意识;问题和改革意识;工作简化、专门化、标准化意识;全局和整体意识;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将这五个层面的意识灌输到每一个工业工程学生的头脑中。让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使用工业工程意识指导工作过程,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此建立起工业工程人特有的文化情怀。

3.7加强工业工程在服务业的应用

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辅相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业工程在服务业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面向服务业的工业工程师。服务业生产过程与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服务业有其自身的特点,诸如,现有的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质量控制、产品库存管理等理论与方法,对许多服务业是不适用的。为改善服务水平,需要加强对服务业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4结束语

工业经济论文篇8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以及建设和谐广东的新阶段,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具备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和能力,在积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基础上,我们要结合本省实际,提出进一步落实促进我省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增加对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财政投入

今年,我国政府增加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投资700亿元人民币,约占国家财政投资的1/3。我省以农田排灌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要调整我省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业、农村财政投入,逐年提高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等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

催生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对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办加工、流通实体适当减免有关税费”,支持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鉴于目前我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政府有力的扶持和引导、很不规范的实际,建议加快我省地方法规的立法步伐,支持及规范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运作,确立经济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对这些组织所办的加工、流通实体减免有关税费,保障合作经济组织的权益。

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品增值低关系很大。我省农业龙头企业虽较内地发展快,但农产品加工水平依然很低。因此,必须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经济杠杆调低农业深加工项目进入农业领域的投资成本,提高农业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同时,培育带动千家万户的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供销社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建立高效有序的产销体系,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村科技贡献率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相关。我省农村、农业科技支撑明显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据统计,2003年我省农村农业劳动力中只有10.4%的人受过专业培训。目前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仍有400多万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无法适应产业技术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无法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为此,要强化政府行为,统一规划,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和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队伍素质。同时,要加大实用适用技术向农村转移、应用、推广的力度,加快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科技集成镇建设,大力提高科技对城镇建设的贡献率。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发达国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我省开展土地适度经营的时机已经成熟,应加快步伐。其实现的途径,一是抽疏农村人口,用政府推力和市场拉力吸引农民到工业园区及城镇安居就业,转换农村人口户籍,转移农村劳动力,置换农村土地。二是调整、规范农村土地制度,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和不改变土地用途前提下,把土地承包权延长,长期稳定,吸引投资主体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规范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三是在税费、投资、用地等方面出台鼓励土地集中经营的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探索推进农村免费九年义务教育昨天结束的全省农村工作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会议透露,省政府决定今年起全省免征农业税。但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必须实施综合配套的改革,如加大撤并镇、村、校力度,精简人员,减少行政开支;加大以工哺农的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补贴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向农村地区提供农村义务教育、初级卫生保健、农村科技服务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保障等。目前,实施对农民减负的配套改革最重要的措施是探索推进农村免费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以工哺农最直接的体现,是增加农民收入立竿见影的重大举措,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构建支持“三农”的长效机制罗必良(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是在“多予”上做“加法”应该说2004年的财政支农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支农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补贴、减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的倾斜。如果说去年财政支农的重点是在“少取”上做“减法”,那么今年的重点则是在“多予”上做“加法”:——2005年,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将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005年国家科技投入将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的规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财政收入中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从今年的一号文件可以发现国家政策的总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表明中央正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的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三农”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财政反哺农民的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大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这表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大环境正在发生着三个深刻变化:——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到来,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将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中国将在规划制订、体制改革、工作部署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把农村的发展全面纳入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将科学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中国将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下大力气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用长效机制打造农业核心竞争力应该说,给农民一些看得见的实惠,让农民暂时增收,相对容易做到。但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让农民持续增收,就必须实施制度创新。新的一号文件出现了大量的“试点”、“改革”、“制度”类字眼,并明确提出将立法让国家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彰显中央正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增效、农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