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路径

2015-07-28 18: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近年来,随着江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投入力度的加大,服务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断上升。2010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达到41425.48亿,占全国的10.33%,第三产业占GDP的41.4%,相比较1995年的30.53%,上升了将近11%,但仍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8%和发达国家的72%,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2%。江苏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江苏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影响了江苏制造业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江苏提升产业结构、全面转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总量水平
  在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的条件下,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调整也在不断优化升级,以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金融业与房地产业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尤其迅速。从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省近几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034.4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6475.17亿元,相比较2005年翻了3倍还多,生产性服务业占三产业比重以及占GDP比重也是逐年稳步上升,直到2010年,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8%,占江苏GDP的16%。
  同时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不管是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还是占GDP的比重,江苏均排在全国31个省市里面的第11位,这与江苏经济总量占全国第二的位置不相符合,这就说明,虽然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总体发展水平偏低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二)就业水平
  除了总量水平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能力也是规模的表现之一。我们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分析得出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虽然近几年取得了明显的发展,但是就相对于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例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是相对的滞后。在这一节,我们将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做一个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总量水平的提升,就业人口近几年也是快速增长,2010年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口已经达到97万人。
  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在不断增长,但是这不能完全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力度就足够了,数据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吸纳力度仍然不够突出。从业人员所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仍然偏低。此外,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间的就业人口情况来看,差距也非常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金融业吸纳就业人数的贡献最大,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说明江苏省基础设施完备,并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金需求旺盛,从而增强了这两个行业的服务功能。而其他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智力密集型行业,虽然其增长速度快于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但产值比重仍然偏低,就业规模偏小。
  二、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格局分析
  本文第一节,我们已经分析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发展状况,在这一节,我们将利用分析宏观经济的分析框架,把江苏省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经济区以及各市域,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速、总量、发展水平三个方面来分析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发展差异。
  (一)增速格局
  江苏省各市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增速较快。从江苏省三大经济区看,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每年都呈现一个不同的格局,但是就最近两年看,苏北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苏南、苏中地区,2010年,增速呈现一个苏北最快、其次苏中、苏南地区增速最慢的格局,增速依次为43.3%、25.85%、24.99%,苏北地区的增速已经是各市增速平均值的1.51倍,而苏中与苏南地区的增长速度已经低于了各市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
  从各市区看,2010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平均增速为28.66%,增长幅度为133.34%(宿迁)-22.26%(镇江),快于和慢于平均速度的城市之比为6:7。宿迁成为增速最快的城市,快于平均值的城市有宿迁、连云港、盐城、徐州、泰州、常州6个,除了苏中的泰州、苏南的常州,剩下4个都是苏北的城市。宿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尤其是由铁路、公路、水运组成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并且成功创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市也建成6个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区,集聚态势初步形成,加快了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连云港为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特别指定实施方案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案中确定连云港生产性服务业今后的工作重点,意将连云港打造成为区域性的国际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城市、区域性总部经济和商务会展中心。盐城依托国家物联网研究院平台优势,盐城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徐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速也排名江苏省第4位,发展较快;苏南苏中各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相对于苏北各市的高速发展而言,相对处于比较低速的增长,这与江苏省整体经济的发展及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发达程度有一定关系。
  (二)总量格局
  2010年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格局依然呈现苏南最大,苏北其次,苏中最低的基本格局,但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总量比重进一步收敛,苏南地区继续下降到为59.4%,苏北地区上升到21.3%,而苏中地区比重基本保持稳定,稍微降到19.3%;苏南继续降1.8个百分点,苏中微降0.4个百分点,而苏北则上升2.2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
  从各城市看,2010年江苏省各市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平均为639.54亿元,总量幅度为1805.34(苏州)-244.02(连云港),超过和低于各市平均水平城市之比为4:9。超过各市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平均值的有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4个城市,苏州作为江苏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其生产性服务业总量也是遥遥领先排名第二位的省会城市南京716.44亿元,稳稳占据着江苏省内生产性服务业总量第一的位置。南京、无锡生产性服务业总量相差不多,南通是快于平均值当中总量最低的,我们从排名未发生变化可以看出,这四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一直处于江苏省各市的前四位。格局近几年未发生变化。
  慢于平均值的常州、徐州、扬州、镇江、泰州、盐城、宿迁、淮安和连云港9个 城市。格局变化仅仅宿迁从排名末位上升两位排名第11,而淮安与连云港各下降一位,分别排名12和13位,其余排名没有发生变化。苏北地区各市如盐城、宿迁、淮安、连云港虽然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都排在江苏各市的前列,但是总量其实并不大,相比较于苏南各市,发展规模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水平格局
  本小节以人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标,从三大地区看,2010年苏南地区依然是以20860元/人成为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其次是苏中地区人均9280元,苏北地区发展水平最为缓慢为5255元/人。自2005年以来苏南与苏中,苏南与苏北、苏中与苏北地区的相对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如表1所示。但是绝对差距却是在不断的扩大,其中2010年苏南与苏北地区的绝对差距已经达到了15606元/人。
  从各城市看,2010年江苏省各城市人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值为11135元/人,幅度为28312(苏州)-4269(盐城)(元/人),高于和低于各省平均值的城市之比为5:8,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快于各市平均的有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和镇江五个城市,全部是苏南地区的五个城市,苏州人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28312元/人,位居江苏各市第一位。
  三、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的地区差异分析
  随着江苏经济的稳步发展,整个江苏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不仅仅总量上的不断增长,就业水平不断的提高,同时服务业领域不断扩张,新兴服务业也是不断涌现,但是由于我国历来存在重工业轻服务业思想上的偏www.dylw.net第一论文网差,造成服务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在服务业中占据比重过大,技术含量高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仍然比重偏低,尤其是在江苏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很低。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中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其中,房地产占第三产业总产值中比重最大,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而金融行业占第三产业总产值比重上升最快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优势在下降,但是在第三产业总产值比重中仍然占有10%以上。相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在第三产业总产值中比重仍然很低,近年来也并未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这三个行业近几年发展相对缓慢。
  四、结论
  第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且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总量水平苏南仍然保持领先,但是增长速度苏北地区优势明显,江苏生产性服务业正在初步形成协调发展的态势。
  第二,目前江苏省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水平偏低,主要变现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址勘查业占第三产业表现较低,且近几年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栾贵勤.区域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
  2.戴庆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产业经济研究,2008(4).
  3.张国强,郑江淮,陈英武.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及战略选择[J].科技与经济,2011(2).
  4.杨勇.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和绩效[J].中南大学学报,2011(4).
  5.Ehagwat,i J. N.,Splintering and disembodiment of services and developing nations[J].The World Economy,1984(7).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