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可持续发展已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将发展理 解为经济——自然——社会——人的共同发展,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传统 发展观则集中在单纯的经济增长上面,它以物为中心,在主体、客体两极中指向客体一 级,人的发展在它身上是看不到的。本文拟从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含义和实质,在新 发展观中如何重新确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的发展的实现这几个方面进 行阐述,从而深化人的发展的认识。
一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指出,随着人类文明成长的进程,“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 还给人自己”将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在20世纪,当高歌凯进的工业社会带着满目疮 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的时候,却遭遇到一系列难堪的“发展危机” ,使得人们难以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甚至带来人的本性的异化。与这种 异化相伴随,人类发出了“还我本性”的呼唤,强烈要求确立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这种 新的发展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形成于80年代,到90年代成为我国和世界上 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思想原则。70年代,在国际有关的发展会议上,人们曾提出过“合 乎环境要求的发展”、“连续的或持续的发展”等概念,最终选定为“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 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 成为会议的主题。至此,“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被许多国家社会所认同的现代社会的发 展战略。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也表现出极大的关切和高度重视。1994年 制定的《中国21世纪进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白皮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 战略目标、对策、措施等。1996年,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 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江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1年3月,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 议上,朱总理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坚 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呢?目前,为世人所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我们 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经典定义。1991年,联合国通过的《里约宣言》将“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阐释为“人类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 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因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发展要有后劲 ,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长远;发展要能够继续下去,一直延续下去,并要为 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不能“竭泽而渔”。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丰富,但从总体 上理解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在追求自身生活权利时应当坚持与自然相和 谐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而不应当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等方式追求发展 权利的实现,二是当代人的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时,应当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 机会相平等,既满足当代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表面 上看,可持续发展重在解决资源与环境的再生性和可续性问题,追求人类与自然界的协 同进化;但实质上,可持续发展却是一种环绕人并为了人而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生态环境协调互动的社会发展范式,追求人的完整性、凸现人的完整性,这是可持续发 展观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由此,我们不难看到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 ,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
与动物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身生存不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 的过程中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因而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在改造自然的实践 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反过来又制约和规定人的本质 ,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肉体组织发展出意识和自我意 识的能力,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社会存在物”、“有意识和类存在物”又使人的具有了自觉能动性,因而使人脱离了动 物界,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能动的 自然存在物”统一于实践活动中,这表明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 存在。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与 此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主体性的存在。在这种主、客体关系中,自然界是作为主体的 人的首要客体而存在,作为主体作用和改造的对象而存在。因而,自然界的发展是作为 主体人的发展的基础、根据和首要条件。但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与自然客体发展对象性 关系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主人翁姿态完成自然界所赋予的使命,即人可以认识 和改造自然。在这里,人不断进行创造性活动,把自身潜在的能量释放出来,使世界有 了新的特征,也即使世界人化,从而不断创造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并以此体现人的主体 地位,价值和尊严。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类渐渐改变了最初的完全从属于自然、依附于自然的 状态,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以征服者的姿态让自然不断奉献出 大量物质财富。于是到了工业化时代,就有人认为人越是征服自然,人的发展程度就越 高。不错,作为主体存在的人,其生存和存在方式确是在于征服自然,在于摆脱自然对 人的束缚,用自己的双手从自然界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看法 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不是对人的发展的完整理解,它只是人的发展的一个过程。恩格 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 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 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83页。)对自然界规律的无视,在改造自然的 过程中的盲目蛮干,必然会破坏自然界自身的调节机制。这样一来,一个不可避免的结 果便是自然界反过来又以各种暴虐的方式给人类以报复和惩罚。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 、希腊和小亚西亚毁林垦殖,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昔日的良田沃土沦为不毛之地 ;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赢利的咖啡 树施用一个世纪之久,结果后来的热带大雨却冲掉了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赤裸裸的岩 石……本世纪中叶在以来,虽然人类奇迹般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同时也带来 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正在步步将人类推向深渊 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已逐渐走向 全面失衡,使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事实上,人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并不是要制造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体的对立 ,而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更广的范围内与自然建立起统一的和谐的关系。这就需要作 为主体的人在超越自然的同时担负起对自然的责任,这也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随着科 学的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世界是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活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当 中,一方面自然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的一切活动必须以自然 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另一方面,自然世界是人改造和索取的对象,人在自然面前具 有巨大的主动性。人类通过劳动实践已将天然自然一步步改造为人化自然,并且人们越 来越要求以这种自然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人化自然”去替代现在固有的自然世界(即 天然自然),从而使人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而,人在越是征服自然、其主体地 位越是上升的时候,他的责任和使命也就显得越沉重、巨大。如果人们只是囿于如何征 服自然、超越自然,对自然缺乏责任,那么主体就必然表现出任性与盲目。相反,带着 责任去利用、开发自然,结果就大不相同了,这种开发是建设性的而决不是破坏性的。 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本质上就意味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已走向成熟。
人的主体性一方面表现为征服自然、超越自然,另一方面表现为超越自然的同时担负 起对自然的责任。这种建立在超越与责任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一体化的发展,正是新发展 观所主张的人的发展的新观念。说到底,新发展观就是要求人们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 恰当位置,合理调节自己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正如马克思所言:“最无愧于最适合 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 然王国。……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注:《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926-927页。)也就是说,人只有自觉 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自觉与自然融为一体,在改造自然的同时, 充分注意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才能确证和展现人的本质力量,才能最终达到人的 自我发展。在这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归根到底是对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 心。由此,我们也得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发展,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但这种统一不是人回归自然、受自然支配,也不是人对自然的无限开发和利用,而是要 建立在人类自身对自然的超越与责任基础上。
三
在对待社会发展的观点上,与传统发展观单纯把经济增长视为发展目标不同,新发展 观认为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这是只有在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后才能得出 的结论。就人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辩证 运动不过是人的历史活动而已。然而人与社会之间并不总是保持这样一种原初关系。社 会一经形成,它更获得相对独立的性质,并被看作是超越于个人之上存在的独立实体, 城邦、国家都成为其表现形式,而人仅被看成属于它的活动工具。于是我们谈发展时, 讲社会发展、讲国家发展,而很少讲人的发展。而在社会发展史上,人类发展追求最根 本的一条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是由于人类的客观性需要,才产生了 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各种社会生产。人类需要的多样性、丰富性,促使社会综合全面的 发展。人类需要的无限递增和不断再生产,导致了人类对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因而, 要促进社会全面综合发展,必须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也即发展要以人为 本。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目标,这也是人类在付出一系列沉重代价后所获得的理 性认识。二战后的一段时期内,无论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达 国家,都认为只要把经济馅饼做大,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事实表明,单纯的经济 增长并不能自然而然地给人们带来普遍的福祉,相反它还同时引发了生态环境恶化、贫 富差距拉大、政治腐化动荡和价值信仰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国际社会称这种现象为 “有增长无发展”或“恶的增长”。(注:周志山:《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浙江 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第74页。)因此,到70年代末这种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理 论和战略招致众多批评,批评者们认为它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忽视对人的真正幸福 的关注。在这种发展框架中,人生的全部意义被淹没于对物的片面追求中,人对自我的 认识和关怀服从于逐物的需要。社会发展的这种物本倾向,导致人的异化,甚至“人的 不在场”。这向人们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传统的发展观越来越“离人而去”;也 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即当代社会发展必须“绕人而行”。
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转换,其意义不在于用人的尺度完全取代 经济尺度;而在于把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人的发展的合理性统一起来,使社会发展的必 然性受到人的发展的合理性的检验和制约。这是因为新发展观强调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 的目标,反过来也坚持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手段。社会发展与人的发 展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发展内在的运行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外在的表现为社会的发展 。在现阶段,只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才有可能: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不断完善为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主要指经济发展)为人 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前提;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建设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思想文 化前提;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建设为人的发展提供政治前提;第五,丰富和 谐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新发展观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人的发展的手段,但不是以社会发展的名义去剥夺人的发 展权利,而是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去衡量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其 必然归宿都是人类的幸福、解放和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自己创造的,离开以人 为中心的活动,就不可能有社会发展史,离开人的发展就不可能谈社会的发展,因为不 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因此,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 中心。迈尔斯在《人的发展与社会指标》一书中曾指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是有利 于社会各成员的人的发展。因此社会的发展就应该是从人的发展及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这两个方面来制定自身的发展计划,设定发展目标。正是基于这种观念,可持续发展观 强调社会发展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平等:其一、社会平等,指每个社会成员都同样具 有发展自身的机会,有权利获得生存基本需求的满足及接受教育、得到培训和从事工作 的机会;其二、区域和国家平等,指在社会发展中,不应以牺牲别国利益、其他地区的 利益作为自己发展的条件;其三、代际平等,指既要关心当代人的发展问题,又要关心 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应以损害下代人和下几代人的发展作为当代人发展的前 提。可见,新发展观强调和重视人的发展,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把 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
四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承担者、推动者,但是人要想始终是 社会的主体,并且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首先实现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而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的能力的发展抑或人的素质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关于人的发 展的论述中,能力的发展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的 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 330页。)人类活动的目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征、表现和内容最终都应归结为人的能 力全面发展,“能力的发展就是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08页。)。因而,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提高 或能力成长的过程。从根本上讲,人的发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 二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三是人的潜力的发挥。在这三个层次中,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人的 发展的基础,素质的提高是人发展的关键,潜力的发挥是人的发展的目的。只有人的素 质提高了,才能真正发挥出人的潜力,也才能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对人而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条件。人 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创造着他自己的历史与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人造成怎样的存在取 决于他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取决于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程度。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程 度和人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素质,既包括劳动者体力的增强,也包括智力的提 高:既要重视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忽视思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只有 使人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人才能增强自身在社会实践中把握世 界的能力,也才能从根本上确立自己真正的主体地位,从而为社会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 动力、智力支持和体力支持。可见,人的综合素质高低,成为当今社会人能否全面自由 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所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 。所谓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发展的未来方向,是指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最活跃因素的 人类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再生产类型的 现代化;二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即现代条件下人的素质的提高。在现代科技革命影响 下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智力支出日趋成为人类劳动的主导。科学技术引起的产业结构日 趋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化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引起了职业构成的变化,日益要求 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并成为现代化的中心。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其所着《人 的现代化》一书中精辟指出的那样:“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 不是现代化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 件”(注:[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第3、7、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注:[美]阿历克斯·英克 尔斯:《人的现代化》,第3、7、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一个国家只有 当他的人民是现代人,他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他的现代政治、 经济和文化管理结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 家才可以真正称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实 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注:[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人 的现代化》,第3、7、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人的素 质的提高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然而就目前状况而言,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或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还只 是一种目标理论。传统发展观当中的“经济人设定”依然束缚着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劳 动力的人也只是被看作一般工具性的存在,只注重其数量而不注重其质量。而且,今天 科技已经飞速发展了,可偏偏还有人相信非科学的东西,最恶劣的表现各种邪教组织的 存在,他们泯灭人性,极大地妨碍了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从国际范围来看,虽然现在世 界大战没有打起来,但也存在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局部战争不断发生,严惩践踏着人类的生存权利和生存空间。就我 国现实来看,社会上也存在着“抛弃信仰”、“拒斥传统”、“躲避崇高”等灰色论调 。而且,劳动力的总体质量较低,国民素质亟待提高,地区发展也不平衡,与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极不相适应。那么,怎样全面正确把握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怎 样提高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里想强调几点:一、人的素质的提高不只是作为 个体的人的素质的提高,而应是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素质提高在内的全社会整体素质的 提高;二、在这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肃清“科技决定 论”的影响,人的素质提高在注重确证人的价值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三、在当代,人的素质的提高,我们强调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 ,自然人的资源境意识也应随之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