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和城市网络的崛起逐渐成为区域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标识。京津冀在历史上统称直隶省,有着很深的地缘关系。国家“十二五”规划适时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京津冀区域再次腾飞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京津冀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后的第三极,为未来京津冀区域发展铺平了道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发展“服务经济”的重要引擎,在集聚发展达到边际效用递减之前,可以明显提升京津冀区域整体竞争力。基于此观点,本文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为重点,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
1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和《河北经济年鉴》,选取2006-2012年数据。在选取方面,为了保证不同地区间从业人员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我们采用了国家统计年鉴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作为天津和河北当年国民经济不同行业从业人数统计口径。北京由于2006-2012年国民经济不同行业缺乏完整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采用了北京“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末人数”作为比较口径。这种统计口径可能会造成北京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降低,但对北京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影响有限,不影响比较研究。在生产性服务业涵盖方面,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涉及的14个服务行业,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内容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作为研究对象。关于测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指标,现有研究文献中主要包括赫希曼一赫佛因德指数、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嫡指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区位商等,尽管名称不同,但原理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结合行业研究的目的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空间基尼系数作为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集聚的衡量指标。
由数据分析可知,2006-2012年,京津冀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整体集聚方面均呈现上升趋势,尽管河北省在2006-2009年略微下降,但2009年后又出现回升。该行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与京津冀一体化形成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一方面,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京津冀一体化大交通大通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又催生京津冀交通等物流行业的一体化发展。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方面,2006-2009年,北京的极化效应非常明显,造成周边地区天津和河北的相对集聚程度下降。尽管在2009年后天津的集聚有所上升,但河北则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在批发和零售业集聚方面,京津冀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河北集聚优势明显高于京津两地。在金融业集聚方面,京津两地均有所上升,但河北在2009年后开始下降,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京津两城协调发展造成金融业资源流入两大直辖市。但河北省域面积较大,仅从金融业就业人数指标来统计,似乎仍高于天津,存在较强的集聚状态。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集聚方面,北京的集聚优势如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非常明显,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天津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集聚方面有所上升,但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领域的集聚程度持续下降,河北在这两个领域则出现先下降又回升的势头。
综合分析来看,北京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集聚优势非常明显,甚至出现了区域内的极化效应,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天津各行业的集聚优势不明显,尽管大部分行业集聚程度在上升,但不存在增长极。河北省很多行业以2009年为分水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出现了先降后升的态势,金融业则出现了先升后降的态势,但批发和零售业集聚优势非常明显,这与省域面积较大有关。
2.2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程度分析
为了测度京津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程度,本文采用空间基尼系数指标,将相关基础数据代入(1)式,计算出2006-2012年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指标G值,如表2所示。
按照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集聚程度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程度排名第一,说明京津冀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状态,对于未来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由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属于新兴行业,且主要集聚在大城市,因此造成京津冀排名靠前。批发与零售业属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尽管集聚程度排名第三,但属于下降趋势,从长远发展和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来看,该行业的集聚程度在全国范围内仍然会持续下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的集聚上升则主要依赖于京津冀区域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较多,但与高科技人才的汇集也有很大关系。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尽管集聚程度排名第五,但集聚速度非常快,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大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这种集聚趋势正日益凸显。金融业属于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和推动器,对于经济发展中的资本投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尽管集聚程度排名第五,但集聚程度比较显著,上升了94.2%。
3结论与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集聚程度以及区域整体行业集聚程度,本文认为北京在科技创新水平高、专业人才多的行业具有集聚优势,甚至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等领域产生极化效应,对于提升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天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势不明显,与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有很大关系。河北作为京津冀大省,在批发与零售业领域具有明显的集聚优势,但受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的影响,该行业的集聚优势从全国范围来比重会有所降低,但增加值仍会持续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集聚快速上升,与打造京津冀一体化有直接关系。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当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产业集聚带来的发展动力,本文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一是服从京津冀区
域整体规划要求,统筹产业发展需求,按照资源禀赋优势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单核或多核集聚的发展状态。二是消除行政性区域壁垒,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集聚,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非物质化特点,具有知识和技术快速传播的特点,可以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市场半径,促进其在区域内合理集聚和规模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政,刘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08).
[2]盛龙,陆根尧.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05).
[3]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形成模式:长三角例证[J].改革,2009,(09).
[4]王琢卓,韩峰.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
[5]丁静秋,赵公民.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囚素—基于81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