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中国城镇化加速中的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2015-07-16 19: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未来面临潜在经济增速的下降,但是,城镇化进入深入发展阶段所带来的投资、消费需求将为国内经济未来十至二十年的发展提供驱动力。城镇化创造需求,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通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完成投资到消费驱动的转换。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也必然有一个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转换的过程。
  一、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演变
  (一)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表现,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镇化是城镇文明不断发展和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产业结构演变
  产业结构演变是随着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的变化,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的产出构成将随之发生转变,从而使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的配置构成也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产业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城市经济理论研究表明,城市化的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这三种力量依次处于主导地位。就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而言,可以表述为:产业结构的变动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首先是一种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其二者是相互正向促进的关系。
  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潜力分析
  目前,中国城镇化已步入快速发展期。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才稳定下来。目前中国城镇人口占比刚刚过50%的大关,城镇化率在今后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将近二十年后才能达到70%。由此,中国的城镇化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和空间。
  (一)农村人口转化基数存在增长潜力
  根据官方统计,目前中国离开农业的农民工为2.5亿,其中80%左右离土又离乡。按照一个农民工供养1~1.5个农村人口的保守计算,客观上有2亿~3亿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是依靠城镇经济支撑,也就是说,城镇经济业已承载了4亿~5亿的农村人口。如果能够成功解决这4亿~5亿人的市民化问题,将实现70%的城镇化率目标。
  (二)城镇就业的可行性
  根据预测2030年中国的劳动力总量不超过7.5亿,假设70%在城里,城镇部门则需要提供5.25亿个就业岗位。2011年中国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已经达到4.98亿,增加到2030年的5.25亿个需要年均增长0.5%。纵向来看,2003—2011年中国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增长率为3.5%。尽管这个速度随着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因基数的增大无法持续,但是二、三产业未来二十年平均达到不到1%的就业增速是完全可行的。
  (三)产业区域转移促进城镇化水平
  产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在过去几年已经明显提速,中部地区正在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阵地。随着产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省份转移,农民工外出到东部沿海打工的动力受到削弱,较低的生活成本也使得农民工更乐意本地就业。城镇化为产业区域转移铺平道路。引导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既能缓解东部大城市的负荷压力,又能提升整个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
  三、城镇化加速中的产业结构变迁
  (一)国际产业转移下的产业承接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产业转移由低端向高端层次延伸。国际产业的转移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层次,最低层是供应资源,其上是一般商品生产,再上是重化工制造,次高层次是金融服务业,最高层次是技术创新。1947年至今,全球经历了四次产业转移,总体趋势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美国向欧洲、日本转移,再转移至亚洲“四小龙”;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于美、日,后转移至亚洲。伴随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工业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相应产业进入生命周期的中后半阶段,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因此,作为传统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以及劳动力人本的相对比较优势,国际产业的变迁与转移也将为中国带来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机会。
  (二)城镇化加速下的国内支柱产业转换
  在工业化社会,与商品生产有关的生产性服务迅速发展,其中在工业化初期,以发展商业、交通运输、通信业为主,在工业化中期,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得到发展,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型业态开始出现,旅游、娱乐等服务业发展较快,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互动发展。
  1.支柱产业一:旅游业
  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大众旅游消费快速发展阶段。据测算,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其中,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未来,中国旅游业将进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或将达到15%左右,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5%左右。
  2.支柱产业二:文化产业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消费支出具有线性相关性。当人均GDP 在2 000美元~4 000 美元时,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始凸现,文化消费将达到GDP 的4%~5%。随着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文化消费潜力将快速释放出来。2013—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将继续明显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5%,文化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支柱产业三:物流业
  中国消费的大幅增加,伴随消费模式的转变势必带动物流需求的大幅扩张,推动物流业进入难得的发展机遇期。2013年8月6日,政府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发展物流业的七项主要任务。其中,减轻流通产业税收负担真正触及流通领域的成本核心,将有效降低流通成本;流通领域的金融创新及融资支持将为健全流 通体系提供资金保障;流通领域信息化建设支持将大大提高流通效率和管理效率,物流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2013—2015年,中国物流产业将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将年均增长18%、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
  (三)城镇化下的服务业发展
  城镇化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动劳动收入占比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城市相对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促进预防性储蓄的减少,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伴随城镇化,中国将进入国际公认的消费结构升级时期。
  城镇化不仅仅表现为城镇空间的扩展,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口的集聚和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发展将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规模,提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在65%以上相比,中国服务业就业比重仍然明显偏低,服务业的滞后代表了增长潜力和空间的发挥需要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将由城镇化的推动。未来五年,中国逐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增速将逐步放缓甚至下降,第三产业将加快发展。预计服务业增速将达到12%以上,2015年将迎来产业拐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50%。因此,在城镇化加速阶段,中国的支柱产业将主要在第三产业中诞生。
  四、结语
  城镇化加速发展,可以实现以投资促消费,推进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结构调整目标,推进经济的服务化,实现结构转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增速将逐步放缓甚至下降,城镇化带来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在空间上的聚集将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中国产业升级和变迁的基本方向是主导及支柱产业将从重化工业以及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代表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付晓东.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
  [2] 陈甬军,陈爱贞.城镇化与产业转移[J].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2004,(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