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浅析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2015-07-13 09: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发展;中国特色;循环经济。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其他发达国家对于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而我们应根据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1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22号等一系列文件,“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与深谋远虑而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紧迫性、指导性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1.循环经济的含义和准则

  据专家考证,“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人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被人们逐渐接受,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开始推行循环经济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纳,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进入21世纪以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一大趋势,国际社会要求以友善于环境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基础、以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和废弃物产生的全过程中,把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进而形成资源利用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平衡的经济。

  循环经济要求在社会经济活动在各个领域倡导新的行为规范,其基本原则为“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每一原则对发展循环经济都是必不可少的。

  减量化原则。这一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目标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进程中的资源流量,用较少的资源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废弃物与污染物的排放。

  再使用原则。这一原则针对的是使用过程,目标是提高产品和包装品的利用效率,延长产品和包装品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和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废品和垃圾。

  再循环原则。这一原则针对的是输出端,目标是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量,使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不是成为垃圾而是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循环经济的这三种原则不仅适用于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领域,而且也适用于公共行政、人口控制、疾病防治及防灾抗灾等广泛的社会领域,一旦这三种原则得到切实贯彻,必然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

  发达国家多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切人点和发展目标,并由此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产业。总体来说,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德国、美国等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环保运动中,从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探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当时,德、美等国已进人后工业化时代,工业装备和精密化程度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其循环经济的发展自觉不自觉地都以回收利用废弃资源和发展可再生资源为重点。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之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与转移。2003年在冶金行业,95%的矿渣、75%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以及至少有2000万顿废旧钢材被重新利用。2004年以来,德国正在试验采取整体性物流管理战略,推进不同层次特别是区域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废弃物处理已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

  日本则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全面发展目标,原因是二战后日本实行“追赶型”和“赶超型”经济,但高增长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El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为了谋求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日本政府认为,应该抛弃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废物产生、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条,并构筑起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社会。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纪初,他们又提出了“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

  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爆发后,丹麦开始积极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行秸秆等生物质发电。如今,丹麦的石油年消费量比J973年F降r50%,而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已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以上,秸秆发电技术已走向世界,英国、瑞典、芬兰、西班牙等国也利用由丹麦BWE公司提供的技术设备建成了秸杆发电厂。

  欧盟实施的家用电器[ⅡJ收办法,规定商业界必须回收90%的废弃电冰箱及洗衣机,并将此类大型电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产利用。在个人电脑方面,其凹收比例则按产品重量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此外,法国政府要求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奥地利法规要求r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

  3.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尚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根据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观念、法制、体制、技术、管理等层面上进行创新,寻求突破。

  3.1.观念创新

  我们要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国情教育,使人口多、资源少、底子薄等国情特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防止和纠正那种在“地大物博”、“总量增长”面前忘乎所以的心态和行为。同时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领导和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全局观念,引导适度消费,提倡绿色消费。既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合理的物质消费,更要注重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文化等精神消费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行为将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消费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绿色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问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3.2.法制创新

  我们要构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依靠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目标,正如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第1条所具体指出的,是促进循环废物管理、保育自然资源、确保废物能被以环境兼容的方式得到处理。I4以上法制建设的问题决定了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必须按照我国的立法传统和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确立自己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适当修改《清洁生产促进法》,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制定一些循环经济的单项法规,如废旧包装容器、废旧家电和废旧汽车回收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等。在条件成熟时,将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逐步把节约型社会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3.3.体制创新

  我们要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国家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对环境治理、资源再生产业给予各种可能的政策支持,对能够减少资源消耗、不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和产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涉及资源再生和污染治理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

  3.4.技术创新

  我们要强化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首先要开发建立包含环境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资源化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其次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第三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链接技术,把循环经济各个方面的研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3.5.管理创新

  我们要完善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创造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政府要通过利益的驱动和精神的号召使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当中。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组建专门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赢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发挥其在循环经济中的特有作用。同时,通过舆论、宣传教育等大量信息让公众了解循环经济的原理和理念,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公众监督和倡导下的生态文明。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还必须建立一套包含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和人民福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即绿色GDP核算体系,为管理部门制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对某些地方决策者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起到警示作用。要改革和完善政绩监督考核体系,把是否增加资源消耗与节约资源的指标列入考核内容。通过管理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必须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首先是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第三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

  在指导思想方面,其一要确立科学发展的思想,即摈弃资源一产品一废弃(含低水平的回收利用)的传统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模式,推行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循环使用的生态性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其二要确立统筹发展的思想,即在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既要统筹纵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还要考虑横向的产业统筹、负担统筹和保证措施统筹方面的关系。其三还要确立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相结合的思想和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思想。

  4.结束语

  唐奈拉.梅多斯通过设立模型和运用计算析等手段,对长期的全球性问题进行了研究,表明,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及消耗继续按现有的趋势增长,那么经济增长在l03年内达到极限。其时可能出现人口和工产能力无法控制的突然衰退或下降。但是,如立一种可以长期保持的生态稳定和经济稳定件,那就有可能改变这种趋势。人类争取全球的努力开始得越早,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循环经济使人类步人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传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长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济增长模式。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