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世纪末,已经历了四次通货膨胀。由于上世纪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相对不高,我国历次通货膨胀问题基本不受国际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我国自2003年以来的这轮通胀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着新的诱发成因,因此以往的通货膨胀治理经验可能不再适用于当前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因此有必要对新经济背景和新国际环境下的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本文正基于此,从全球角度对我国本轮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影响通胀的根本性原因,为我国反通胀对策有效性提供参考。
自通货膨胀产生后,经济理论界对其各方面的研究相当的多,但对于其定义,学术界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综合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物价派”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派”两派主流观点,给出通货膨胀的定义为: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即“过多的货币支出追逐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可生产出来的有限的物品供给”,从而产生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的现象。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于对我国当前通胀原因,虽然学术界看法和观点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观点均可包括在市场中货币供给过多、能源和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全球流动性过剩输入、内在经济结构失衡这四大类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中。
1.市场中货币供给偏多
(1)国际收支顺差形成过多外汇储备。
在我国长期的“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推动下,加之我国劳动力、能源等资源价格被扭曲偏低等因素,使得我国净出口规模呈递增的趋势,外汇储备量屡创新高。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人民币升值施压,世界各国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上升。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大量投机性资本流入我国,我国基本形成了:双顺差→资本流入→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货币供给量↑→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传递机制。
(2)信贷规模扩大,货币供给增长迅速。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快速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很大程度是由我国金融机构超额放贷形成的。为应对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在2008年11月5日宣布财政政策由“稳健”向“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向“适度宽松”转变。在这一宏观政策指向下,信贷闸门迅速打开,一度出现信贷井喷的情况。我国4万亿救市更为市场注入了极大的流动性。
(3)实际负利率促使 “储蓄搬家”。
物价指数的居高不下,使得居民储蓄实际负利率状况继续恶化,为了抵御通胀,防止财产缩水,居民将储蓄存款转移,寻找保值增值的途径,形成“储蓄搬家”现象。储蓄存款从金融系统里涌入货币市场,进一步加剧市场流动性矛盾,进一步增大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中国的老一辈经济学家而言,被动增加的储蓄存款是“笼中老虎”,一旦放出来将由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变为现实物价上涨推动力。
2.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上扬
近几年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能源等为代表的初级产品价格屡创新高。我国是一个食品进口和能源消耗大国,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很高。进口依存度的提高导致了国民经济对国际油价波动敏感。而近期美元持续贬值又进一步推高了价格与美元挂钩的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在国际商品价格上扬的同时,国内玉米、小麦、棉花等农副产品以及电、煤、油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也大幅上升。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工业生产链中又处于产业链上游,其价格的上涨通过产业关联度传导到下游产品,从而又导致诸多产品价格的上涨,加大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压力。
3.全球流动性过剩输入因素
在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世界经济地位中所处的经济实力,更多地输出本国货币资产,而缺乏调节本国国际收支的责任动力。作为国际首要储备货币的发行者美国,利用美元国际地位的优势,大量印刷美元,增加进口和对外投资,对外“转嫁”危机,实现全球性的财富转移,获得铸币税。
在这一背后利益驱动下,同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国等各主要经济体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为应对07年爆发的次债危机,世界各国竞相向市场上释放大量的流动性,这在客观上也助长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而作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美元的大幅贬值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国际能源和粮食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出现飚升,进一步推动全球通胀压力。
4.内在经济结构性矛盾加剧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尽管有外部输入的因素的影响,但外部原因只是推动物价上升的诱因,根本原因在与国内的经济结构失衡。
(1)结构失衡一: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间结构失衡。
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赖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和净出口实现的。在拉动GDP增长的各自贡献中,GDP增长更多依赖于资本形成(投资)和净出口。
(2)经济结构失衡二:第一产业发展滞后
从第一产业主要农产品供给增长率来看,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速度已经不能满足国民不断增大的物质需求。从表1-2可看出,稻谷、小麦、玉米、豆类产品、油料产品、肉类产品(主要是猪牛羊肉)等主要的农业产品供给增长率在2003-2009年度观察期内呈现增长速度微弱,呈现围绕0水平线上下波动趋势,奶类产品产量增长率更是直线下降。同同一时期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相比,绝大多数农产品供给增长率低于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
二、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此轮通胀的成因均具有复合性质,既有国外需求旺盛,国内供给不足的需求拉动型通胀因素,也有国内、国外价格上扬的成本推动因素,还有外部流动性的国外输入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仍在于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和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此轮通胀中主要表现为汇率形成机制和资本市场不规范),其他因素只是诱导性因素。
具体可阐述为:在国内消费被抑制,出口企业利用被低估的劳动力、原材料、能源价格从事的低附加值的制造加工贸易,同时人民币汇率反映滞后背景下,我国出口产品需求激增,我国形成巨额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预期又导致了大量游资的涌入,在汇率机制不完善情况下,外汇储备和热钱迫使我国进一步增大基础货币的投放。基础货币投放过多,进一步加剧市场中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刺激投资扩张,加大物价上涨压力。因此可以得出货币供给量,外汇储备,汇率对CPI的影响根源于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和汇率机制的不完善。
农业发展的滞后,使得我国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需基础产品上供给不足,一方面推动国内PPI上升,另一方面国内供给不足增加进口,在国外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背景下,我国成本输入型的通胀压力加大,因此可以得出PPI和进口价格上扬对我国CPI的影响,根源也在于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CPI持续高位形成利率倒挂和我国充足流动性,通胀预期使得人们为流动性寻找投资渠道。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投资渠道有限,一部分流动性大量涌入监管缺失、价格易操控的农产品市场,靠投机农产品获利;更大部分流动性涌入房地产市场,推动房价上涨,从而影响物价。因此可见资产价格(主要是房地产、金融资产)以及以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国通胀的推动也根源于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和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
因此要治理当前通货膨胀,不仅要针对各个影响通胀的因素制定对策,而且要从长期的角度,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上提出对策。在我国当前采取的货币政策抗通胀对策背景下,既没有改变农业发展滞后问题,也没有投资、消费、净出口的比例结构失衡问题,甚至使这些矛盾更加深化,因此在这样的现实下,我国通货膨胀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