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触及产业链发展根基,碳标签产业引领低碳消费方式,这样就形成了低碳经济—产业升级—消费方式的逻辑链条。此外,近期理论界对消费趋势的研究热点还包括:收入差距与消费增长的理论分歧、经济增长理论与理性消费的引导。
关键词:产业结构 低碳消费 碳标签 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理论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人口基数庞大,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满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现代化仍然是我国面临的最大任务。在此阶段,产业结构仍然很不合理:能耗大、污染重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大,耗能低、污染少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次贷危机后我国产业结构急需进行低碳走向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前端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后端延伸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消费方式启动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双重性质——经济性和技术性。所谓经济性是指低碳经济应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其持久生命力在于维持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的稳定。所谓技术性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论文下载。
(一)低碳经济触及产业链发展根基
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26日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今后对因拒绝减排而获得竞争优势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这一法案尽管还没有完成立法程序,但已经开始逐步发挥出实际政策效果,有关条款在美国内外引发了关于美国到底是要进行环境保护还是贸易保护的争论。事实上,发达国家已经围绕“碳”这一关键词构筑了新的经济秩序。这就标志着“自愿性减排”可能会逐步演变成“碳关税倒逼”,这种潜在的新型贸易壁垒将导致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这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1.借助能源产业链之力降低碳强度。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因此需要整合产业链。以智能电网为例,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新能源技术,把各个环节联为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新型网络,做到零库存电量,少流失电量。伴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步展开,受益的企业将涵盖电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资料显示,我国生产了世界上30%的太阳能电板,还是世界上风力发电的第四大国家。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依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成工业化,但如果太阳能发电规模化、风电并网技术成熟化,降低碳强度就会借助产业链切实可行。
2.主动应对“碳关税”,提高流通竞争力。我国应积极利用WTO有关条款,坚决反对美国针对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此外,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量参照标准的制定。只有正视低碳经济“责任督促”背后的“贸易壁垒”,才会主动应对“碳关税”。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牵涉36个行业、关乎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就业机会的产业,汽车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近期我国重点发展的三种电动汽车其应用方向分别为:混合动力车—在商用车和家用轿车领域占主体,蓄电池电动车—覆盖大宗交通工具:包括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和微型轿车,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在公共交通领域。通过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当然,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也是提高流通竞争力的必然手段。
(二)碳标签产业引领低碳消费方式
客观而言,消费归根到底是居民个体行为决策的结果,对于单个消费者而言,其自身消费层次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提升过程,消费层次升级现象是消费结构的变动过程,而消费品变动情况则被视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原有潜在需求不断地渐次转化为现实需求。这一过程也是消费者的消费层次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消费层次升级一方面要求提供产品的产业及时生产更高品质,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类型的需求。消费层次升级对产业的另外一种引导作用是新兴产业的涌现,使得原来的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这就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和谐度。
低碳经济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软化”和“轻化”。“软化”是指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软产业(主要指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并且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轻化”是指第三产业中的细分产业如旅游业、体育业等的兴起和发展。
国际贸易壁垒中除了碳关税的“硬约束”外,自愿性的碳标签作为“软约束”也日益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贸易规则。随着低碳消费逐渐成为时尚,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消费者会根据碳标签提供的信息考虑所消费产品在生产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考虑产品的环境成本,而非传统意义的“性价比”。可以展望,这也是我国消费方式转型的方向。
收入差距与消费增长的理论分歧
理论界关于收入差距的经济效应一直存在着分歧:占主流观点的是收入水平低和差距过大造成了消费不足。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同时,教育、医疗等的预期支出造成了高投资低消费或高投资高储蓄的双重失衡。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只是增加消费的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提升消费能力。消费水平低的表面原因是普通民众的整体消费能力低下,背后则是财富分配存在问题。财富分配差距拉大不仅产生社会公平问题,也导致整体消费能力下降。基于此观点,收入分配的平均化是提升消费的解决途径。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收入拉开差距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可将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首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的监督和管理,强化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功能。其次,从实际出发逐步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又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再次,消除政策性因素,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最大的难点也是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另有观点认为收入差距加大会导致高收入者积累货币财富,有储蓄和资本积累的倾向,而储蓄又将转化为新的投资,这必将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在合理的分配机制下保持一定的收入差距,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也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基于此观点,提升中产阶级的比重是提升消费的解决途径。
从国际惯例来看,中产阶级是工业化的产物。人口大量聚集形成了都市化,凭借自由的经济生活和多元的社会网络,以及随处可见的银行、办公大楼、饭店、俱乐部、剧院、博物馆、餐馆、咖啡馆、豪华公寓、市政广场等现代公共空间,中产阶级具备了成长的土壤。此外伴随工业革命的技术革命,使得普通家庭的财富积累和文化养成变为必然,便出现了由大量中产阶级构成的“橄榄型”社会结构。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中产阶级成长迅速,而且因为全球化元素具有鲜明的消费主义特征,其特点表现为:消费模式主要是由时尚消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和品味消费构成,示范效应造成的榜样消费。不可否认,中产阶级的消费文化中包含不合理的成分。当一个社会的结构呈现为橄榄型时,这个社会的消费才具有稳定性, 经济发展才有活力。
经济增长理论与理性消费的引导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土地、劳动和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由于土地具有自然属性,在可预见的期限内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虽然人口可以实现动态增长,但新增的劳动投入只会增加总量,并不会带来人均产量的提高;因此资本积累成为经济增长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鉴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遵循递减规律,一个国家如果仅仅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经济增长,必然会达到极限。于是众多的经济学家都曾预言伴随资本积累的增加经济增长会最终走向“极限”。但是乐观的是,经济增长越靠近“极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就越大,于是“极限”又可以演化为“无限”。
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作用下形成的高度物质化的消费,是一种远远超出人类生理需求的过度消费。现有三种典型的非理性模式,即:将扩大消费理解为盲目消费、将刺激消费等同于过度消费、享乐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盛行。于是消费模式的理性化不仅存在着通过技术创新进行减排的巨大空间,而且也存在着基于人类文明进化需要的减量消费空间,即理性消费。
可以预见,大众高消费时代将从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化、家庭住宅及装饰普及化升级为旅游度假休闲普及化、教育卫生保健事业普及化。当前,一个涵盖了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多个产业领域的休闲经济正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休闲消费属于最终消费,它有别于生产者和商家为了转售和进一步加工、制造而进行的购买需求,因此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化社会,人类的经济消费活动一直处于一种“劳动型经济”状态,都是以追求财富最大化为目的的效率型经济。作为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消费,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将趋于饱和状态,很难再有更大的上升空间。休闲消费则不同,它主要体现为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花钱买健康、买知识、买时尚,满足个人的发展和享受需要,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理性消费行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廖颖.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影响的机制分析.经济观察,2009(12)
2.秦泗凯.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企业导报,2009(11)
3.牟岩,赵立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研究.兰州学刊,2009(9)
4.李海燕.低碳经济:“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中国国情国力,2009(12)
5.谢来辉.碳锁定、“解锁”与低碳经济之路.开放导报,2009(10)
6.刘江洁.世界经济版图的低碳重塑.中国船检,2009(9)
7.夏先.碳关税、低碳经济和中美贸易再平衡.国际贸易,2009(11)
8.张爱军,李晓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宏观经济管理,2010(1)
9.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改革与争鸣,2009(10)